重生1979,这个文豪是卷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审稿

这个重要因素,就是电视机的普及。

七十年代末,已经有一些家庭开始购买电视机。

左邻右舍几十口齐聚邻居家里,对着一个7吋或9吋黑白屏幕神魂颠倒的现象已经出现。

如果没记错,1980年电视台将引进美国科幻电视剧《来自大西洋底的人》。

上一世的家中,在1980年是没有电视机的,他也没能再去邻居家看这部连续剧。

但没过多久,《大西洋底来的人》电视剧同名的长篇小说就出版了。

这部小说跟同名电视剧什么关系?苏文天不知道,他只记得那是他购买的第一部外国科幻小说。

【大西洋海岸,狂风巨浪将一条鲨鱼无情地冲到沙滩上,鲨鱼发出无助的哀鸣……】

【暴风怒号、海浪滔天,无数知名和不知名的海洋生物被冲上岸边……】

【风浪过后,沙滩迎来第一个散步者,他手中牵着的狗突然狂吠!不远处一个人正在痛苦地翻滚……】

【年轻的肖恩医生,疾步走到抢救室,那个刚被救回来的男人躺在病床上,脸色发紫、呼吸困难……】

苏文天忽然停下笔,抬起头眼神发直:肖恩医生接下来说什么来着?那位麻醉师叫什么?是不是还有一个实习医生?

想了好一会儿,苏文天还是有很多细节不敢确定。

“算了,干嘛非要跟原著一模一样,电视剧现在还没有引入,到底谁才是原著?”

更何况,在苏文天这个老编辑眼里,这部小说的笔法、结构、脉络等许多方面都不尽人意。

作为早期“爽文”,该作品跟后世网络小说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加入二十一世纪网络小说的那些写作技法……

嘿嘿,这小说有太多地方可以改进。

“脑洞”在那个时代是新鲜的,那“套路”还成问题吗?

来吧!没吃过细糠的读者老爷,看我如何将你们迷得神魂颠倒。

放下心理包袱,苏文天下笔如有神助。

……

连续三天,苏文天拒绝任何外界交往,闭门写作,手腕都快累断了。

“唉,手写小说还真是个体力活儿啊,等电脑出现了,我一定买一台。”

当苏文天夹着一叠手稿走出门的时候,迎面撞见赵二瘪。

“天哥,听说你要当作家?咋地,不当皇帝啦?”

赵二瘪调侃苏文天。

苏文天一仰头,挑了挑左侧眉毛:“当作家也不耽误我做皇帝。”

“咩咩——”

羊圈里,圈了三天的羊看到主人出门不带上它,一边嚼着干草,一边发出强烈的抗议。

苏文天现在还没有时间打理羊的事情,他得先把手稿寄出去。

镇邮电局的女柜员,懒洋洋地坐在柜台后面看杂志。

“同志,寄挂号信。”

苏文天带着笑脸,恭敬地对柜员说道。

柜员不耐烦地瞥一眼苏文天,又看看他手中的手稿:“超重。”

苏文天掂了掂手稿,觉得并不重,但也记不得规定重量是多少了,干脆直接问道:“多少钱?”

柜员朝着旁边的盘秤一扬头:“自己称。”

苏文天把手稿放在盘秤上,回头去看柜员。

柜员斜一眼盘秤,拉长着脸:“两毛。”

两毛其实是没超重的价格,苏文天赶紧掏钱。

见钱和信都放在眼前,柜员才不情不愿地把手中的杂志扣在柜台上,站起身。

她看一眼信封上的地址,再看看苏文天袄袖子上的补丁,嘴角轻蔑地撇了撇:“呵呵,都惦记着当作家,有理想,好事。”

说完,又看一眼地址和杂志社的名称:“你确定是这个地址?”

“确定。”

苏文天当然确定,他在那里工作了几十年。

他不仅能确定地址,还知道1979年是杂志社成立的元年。

八十年代末,苏文天入职杂志社的时候,那些创始人还都在岗,他清楚每个老编辑的姓名、岗位和职务。

这一次,他就是将稿件直接寄给上官尧编辑的。

上官尧是负责外国文学的编辑,思想开放,喜欢不同风格的作品。

苏文天这部小说,就是按照上官尧喜欢的语言风格写的。

刚创刊的杂志社,是很缺稿件的,再加上大量的文学爱好者还得在一年后才涌现出来。

所以,他觉得自己这部作品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被刊发。

如果直接投到《人民文学》之类的大刊物,他还真没把握通过。

……

不出苏文天所料。

当下的上官尧的确在为组稿发愁。

杂志社刚刚成立半年多,发行量还算可以,只是名气尚小,作家们还不太待见。

知名作家们根本不会给这种新刊物供稿,那些老牌杂志的约稿还忙不过来呢。

新人吧,稿件质量好的不多,属于一边培养一边使用的状态,挺艰难。

自然来稿,跟那些知名的老牌大杂志社比,少得可怜。

尤其是外国文学这一块,翻译能力强的作家屈指可数,他们这种杂志抢不上槽子的。

上官尧看着桌上几封投稿信,不抱希望地扒拉了两下。

忽然,一封写着自己真实姓名的挂号信映入眼帘。

上官尧在杂志上是用笔名的,知道他真实姓名的作者并不多。

生活中认识他的人都会将投稿直接送过来,更多的时候是他低三下四地向那些翻译家们约稿。

上官尧挑出那封信,信封上的字体遒劲有力,笔锋老练,应该是个成熟的作者。

拆开信封,里面的手稿格式规范、行文标准,让上官尧更确定了自己的直觉。

《大西洋底来的人》,作者:苏文天。

咦?作者的名字没听过啊。

【狂风卷积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有一只海燕啊……被拍在了沙滩上……】

看到开头的这段文字,上官尧笑了。

放到后世,这段文字有点儿尬,可在那时候,这样的开头还是与众不同的。

【在一处海湾,那白色的建筑物是“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杜威·皮埃尔疑惑地问:“哦?他的皮肤里没有角抗层吗?”】

【“没有,将军。”】

【“他的双手有蹼,眼睛跟猫的眼睛一样。”伊丽莎白不慌不忙的解释……】

【……】

【你有尾巴?麦克不禁问道。】

【上帝给我鳃的同时,还给了我尾巴。】

【原来是这样。麦克好像明白了尾巴的意思。】

【……】

上官尧一页一页地翻着。

文笔成熟中规中矩,没什么特别多的亮点,但也挑不出毛病。

小说本身谈不上有什么深刻思想内涵,题材也并不宏大,只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