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评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尼采在莱比锡大学读书时,他1865年8月17日在罗恩古旧店发现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尼采当时的情绪不怎么好,读到叔本华的作品后激发了悲观主义情绪。另外,尼采之后还读了叔本华的《伦理学的两个来源》《遗著》《附录与补遗》(两卷)及《自然中的意志》。(21)

对于发现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67年,尼采写下的自传文字:“现在让大家想象一下在当时的处境中读到叔本华的杰作对我产生怎样的影响。一天当我在老的罗恩古旧店意外看到这部书,拿起来小心翼翼翻阅书页。我不知道是什么神灵对我耳语:‘带着它回家吧’,无论如何,一反我平时不急于购书的习惯,我马上买下来带回家。一到家就一屁股坐到沙发角上,开始让这位有力而忧郁的天才对我的心灵产生影响。这部书从每一个方面都呼吁断念、否定和弃绝,在其中我看到了一个被描绘为可怖的庄严的整个世界、生活以及我自己的心灵的镜像。在这卷书中,艺术的天神之眼凝视着我;这里我看到了疾病与康复、放逐与庇护、地狱与天堂。需要认识我自己,是的,即使要折磨自己,强力攫住自己。这些突然的变化还能在我那时不安的忧郁的日记册页中找到,伴随着这些无效的自我谴责,对精神圣化的渴望破灭,对人的本质的变形产生绝望。我的所有品质与追求都暴露在忧郁的自我蔑视的法庭面前,我变得尖刻的、不公正的,对自己产生了激烈仇恨。我甚至进行肉体的苦修;例如,我逼着自己两个星期直到早上两点才睡觉,六点起床。我成了神经过敏的牺牲者,谁知道我的愚蠢将带我到了什么地步。”(22)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这样进入了尼采的生活,一次偶然的相遇,看来像一次信仰的神秘体验,可以想象,没有叔本华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的诞生》的“形而上学的慰藉”。由于叔本华,后来舍勒界定为尼采生命哲学的东西变得清晰起来,一种热爱命运与宿命论的紧张的东西在尼采生活中凸显出来。由于叔本华的出现,继而对康德的接受,尼采在哲学上才开始有自己比较明确的方法。在此之前的语言学研究,尼采更注重的是文献学谱系索引的方法,找关键词,梳理材料的来源,后来这些也成为尼采思考道德谱系学的方法之一。在尼采对古典语言学界深怀不满的时候,希望从纯粹的材料分析走向语言学为人生重大意义服务的途中,叔本华的出现给尼采带来了希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叔本华对青年尼采的确具有重要意义。但他一开始就与叔本华有区别,尼采一开始就不完全是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者,另外,尼采也接受了实证主义精神,一直没有否定科学的重要意义。尼采在思想的中期阶段形成的后来考夫曼特别强调的人文主义精神,颂扬人性的高贵,颂扬文艺复兴为伟大的人性高贵的时代,尼采显示出与布克哈特非常接近的一面,布克哈特更像一位老年的歌德,这一点,在叔本华身上是不明显的。

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思考,可以从尼采1865年11月5日在莱比锡写给在瑙姆堡的母亲与伊丽莎白的信中看到:“‘尽你的责任!’非常好,我的朋友,我完成我的职责,或者我努力这样做,但是它导向何处?假设我在各方面满意地完成了我的职责,负责的野兽是否比人更高,因为它更尽责,是什么东西决定了它的行动?人们是否对人的成年期产生足够的注意,人们是否满足由一个人出生的环境决定的需求?它是怎样的力量,祈祷,这标志了我们被我们的环境所决定?但是,假设我们拒绝这样做会怎样,假设我们在思考我们自己时问题得到解决,逼着人们像我们所是的那样去承认我们——那会是什么样呢?我们现在渴望的是什么?是否是追逐最可容忍的存在形式的可能性?亲爱的朋友,存在两条道:或者我们习惯于尽可能狭窄的路,把我们的精神烛心的亮光尽量调暗,然后寻求富足,快乐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或者,我们知道生活是悲惨的,我们越享受生活,我们就越是生活的奴隶,所以,我们丢弃生活的所有物,实践禁欲主义,对我们自己吝啬,去爱所有其他人——简单来说,因为我们怜悯我们的同志处于悲惨境地——简言之,我们根据原始基督教严格的戒律生活,不是现代甜蜜的、无形式的基督教。基督教不容许自己被如此占用,或者顺道(en passant),或者因为是时尚。”(23)

可以看到,尼采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有自己的思考,尼采有意或无意指出了叔本华的两条道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就是一种犬儒主义、斯多葛主义,或伊壁鸠鲁主义,把自身放在宇宙中,自己处于的所有位置中最低的位置,然后可以接受一切,这样获得了一种消极的幸福,现实中的叔本华大概是这个样子。叔本华自身哲学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种原始基督教的禁欲主义,他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肯定这样的基督教,把它作为佛教的一种对等方式。对尼采来说,问题是还有其他很多条道路可走,犬儒主义、斯多葛主义、伊壁鸠鲁主义与原始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只是消极的方式,还有积极的方式。但不管是积极的方式,还是消极的方式,都不能解决自由与命定论的问题,因为人们不知道,我们被什么决定,即使感受到我们被生活的环境所决定,或我们自身由出生而形成的性格所决定,但要找到这种环境或性格决定我们的限度在何处,也是很难的。从尼采的这些思考,可以看到他在接受叔本华悲观主义时,已经存在很多与叔本华不同的人生态度。

尼采在1867年10月至1868年4月期间写了一篇《论叔本华》的论文,这篇文章对理解尼采与叔本华的关系非常重要,尼采后来称自己一开始就对叔本华产生怀疑,从文中可以看出来。尼采从四个方面逐一批驳叔本华的理论漏洞。尼采在文章一开始就指出:叔本华试图通过一种可接受的因素解释世界。物自体变成了一种可能的形式。这种尝试失败了。叔本华自己不认为这是一种尝试。他的物自体被他打开。叔本华没有看到自己的失败可以被解释为,他不想感觉黑暗的矛盾,在个体熄灭的地方。他不信任他的判断、位置。通过表象的机械论出现的黑暗的冲动揭示它自己作为世界。这种冲动不包括在个体化原则(principium individuationis)下。

1. 对最古老的世界之谜,世界的形而上学问题,“如果不”,歌德的大胆回答是肯定“是”,叔本华的是“意志”与“表象”。叔本华拯救这个问题的步骤是:无根基的、未可知的意志揭示自身,通过表象的机械论,作为世界。当我们减去这句话,通过伟大的康德传递给叔本华的遗产,康德留下了一个词“意志”与它的谓词伴随。伟大的康德通过旧的范畴表开始自己的哲学探索。伟大的人物也会有错误。叔本华的哲学系统中存在很多漏洞。2. 事实上,上面提到代表叔本华哲学体系精髓的这一前提很容易从四个方面受到攻击。首先,叔本华需要走到康德之外,瞄准物自体概念,走进去看物自体的真相,按宇伯威格的话来说,“仅仅一个隐蔽的范畴”。其次,尽管人们应该给予叔本华沿着康德危险道路前行的权利,走到康德X的地方,这个“意志”只能以诗意直觉的方式诞生,企图从逻辑上去证明不会令叔本华或我们满足。(24)再次,叔本华的物自体、意志是不可知的,意志根源于对表象世界的矛盾,物自体与它的表象这样对立的概念没有任何意义。第四个方面,不过,出于对叔本华的好意,人们可以假定一种三倍力量的可能性来面对三方面的异议:存在物自体的话,只是在主观超越领域的意义上,在哲学家的大脑中策划出来的。这种可能的物自体就是意志:一种可能性,由于它是从连接在一起的两种可能性中得来,也就是第一种可能性的否定力量,换句话说,走好向另外一个极点的一步,这意味不可能。3. 叔本华说“意志作为物自体”,“完全不同于它的现象,完全与现象的形式无关,甚至,所有表象,客观与主观的,与意志无关”。充足理由律也从属于“意志作为物自体”,时间与空间也从属于“意志作为物自体”,时间与空间属于个体化原则,这是从经院哲学借来的。(25)这里看到了叔本华的专断语气,维护了物自体的否定的特征,完全在认知的领域之外。叔本华只能从现象领域借概念描绘物自体。物自体与物自体的谓词没法连接上。叔本华从现象借来描绘物自体的是意志概念,但谓词的意志概念也是从现象借来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68页:“意志的统一,在其中我们认出了现象世界的内在存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统一。结果是,对它的认知是超越的;也就是说,它不依赖我们的理智功能,不会真正被理智理解。”叔本华容许他自己在非超越的意义上使用意志的统一概念,超越论就消失了。这不能说服我们。4. 意志现象,如何显现?意志通过表象的机械论显现吗?叔本华来了一个奇怪的转向,表明理智是意志的工具(μηχαυη)。《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79页:“脑随着意志的现象的越来越复杂的需要发展了。”叔本华于是设计了意志的表象的层级制的发展过程,随着存在的需要,人的理智需要使用越来越复杂的工具。叔本华的体系全部在语词与形象中溶解了,意志掌握生活,到处忙碌于寻找显现的方法。只要抓住叔本华的目标,就可以看到理智的现象中的个体化原则,充分有效的因果律。(26)从事物自身基本的决定论。在叔本华体系的这一领域里,一切都溶解在语词与形象中:一切都起源于物自体,记忆几乎是无望的。在记忆生根的地方,只是将完成的矛盾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Par. Ⅱ.p. 150)“所有生活在任何意识中根本不存在,既不在他们自己的,它们什么也没有,或在其他人那里,因为根本不存在这些意识……也就是说,它们根本不存在。但是,它们已经存在到底意味什么?根本上,这仅仅是一个假设,即,如果一种意识存在于那些起初的时间中,那么,这样的事情将会出现在它那里;如此,现象的回溯引导我们到很远的距离。因此,这存在于物自体的本性,证明它自身,在这样的事情中。”(27)

叔本华的物自体就成了个体化原则与必然性的基础,换句话说,现象世界。叔本华避开理智起源的问题,现在它出现了,一定程度躲在云层背后,理智在叔本华意义上是个体化原则和因果律的前提。叔本华的理智,让我们发现认知的必要性,通过个体化,在多元、事物分离的存在的现实面前,假设失去只有一个唯一的存在,就不存在与它不同的东西,于是需要个体化原则与因果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第274页)。(28)

尼采批判叔本华在于,叔本华的物自体与意志是理智世界不可能认识的。叔本华于是将意志转化为表象世界之中显现,这个方式是与叔本华的理论建构相矛盾的。叔本华的表象世界由个体化原则的时间与空间、因果律来显示一个由必然的机械论规则支配的世界,但充足理由律必须从物自体与意志世界才能获得解释,这也是一个矛盾,表象世界与物自体是不可通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