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理论与痹证治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痰瘀阻络

痹络病大多为慢性进行过程,疾病既久,则病邪由表入里,由轻而重,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而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之一就是产生痰浊与瘀血。痰湿、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继发性致病因素,痰湿由津液凝聚而成,瘀血因血液涩滞而生。津血同源,津液进入脉管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血液渗出脉外则成为津液,络脉是津血互换的场所,津液代谢失常则为痰饮水湿,血液运行涩滞化为瘀血。痰湿、瘀血产生后,又可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阻滞络脉,导致痰湿阻络、血瘀阻络等病机变化。例如,风寒袭肺,肺气郁闭,则肺津凝聚成痰;寒湿困脾,脾失运化,湿聚成痰;痹证日久,伤及肾阳,水道不通,水湿上泛,聚而为痰,若伤肾阴,虚火灼津变成痰浊;肝气郁滞,气郁化火,炼津为痰。加之风湿闭阻心气,血脉瘀滞,气滞血凝。痹络病日久,五脏气机紊乱,升降无序,则气血痰浊交阻,痰瘀乃成。
痰瘀既成,则胶着于骨骱,闭阻经络,遂致关节肿大、变形、疼痛加剧,皮下结节,肢体僵硬,麻木不仁,其证多顽固难已。
痰瘀作为病因,或偏于痰重,或偏于瘀重,或痰瘀并重,临床表现亦不尽同。若以痰浊痹阻为主,因痰浊流注关节,则关节肿胀,肢体顽麻;痰浊上扰,则头晕目眩;痰浊壅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则见胸脘满闷,纳差泛恶。若以瘀血为主,则血瘀停聚,脉道阻涩,气血运行不畅而痛,表现为肌肉、关节刺痛,痛处不移,久痛不已,痛处拒按,局部肿胀或有瘀斑。若痰瘀互结,痹阻经脉,痰瘀为有形之物,留于肌肤,则见痰核、硬结或瘀斑;留著关节、肌肉,则肌肉、关节肿胀疼痛;痰瘀深著筋骨,则骨痛肌痿,关节变形、屈伸不利。由此可知,痰瘀痹阻是风湿病中的一个重要证候。该证候多出现于中医风湿病之中晚期,可见于筋痹、脉痹、骨痹、心痹、肺痹中,西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均可见之。故清·董西园论痹之病因曾谓“痹非三气,患在痰瘀”(《医级·杂病》),确是对《内经》痹络病病因学的一个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