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理论与痹证治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脏腑内伤

脏腑内伤,是痹络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痹络病经久不愈、内传入里的结果。
五脏各有所主。肺主皮毛,肺虚则皮腠失密,卫外不固;脾主肌肉,脾虚则水谷精微化生不足,肌肉不丰;肝主筋,肝虚则筋爪不荣,筋骨不韧;肾主骨,肾虚则骨髓失充,骨质不坚。五脏内伤,血脉失畅,营卫行涩,则风湿之邪乘虚入侵,发为风湿之病。
脏腑内伤,因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故在痹络病中,主要表现为肝、脾、肾亏损。以肝肾之虚为主,则见关节疼痛,筋脉拘急,腰酸足软;以脾虚为主,则见肌肉关节酸楚疼痛,肌肤麻木不仁,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内经》认为:“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其合也。”痹络病初起表现在筋脉皮骨,病久而不愈则可内传入脏,故古有脏腑痹之说。病邪入里一旦形成脏腑痹,则更伤五脏。五脏伤则肢体关节之症随之加重,形成病理上的恶性循环。
七情是指人体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过极导致脏腑气机紊乱引起功能失常,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亦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此正如叶天士所说“初为气结在经”,但从经分支而出的气络承载着在经中运行的经气,经气郁结气机不畅,势必影响络脉导致气机郁滞,而布散于体内脏腑的气络又为脏腑生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某一脏腑络气的功能体现着该脏腑的功能状态。七情内伤引起络气郁滞或气机逆乱,则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脏腑之间协调平衡状态被打破。如情志抑郁,肝络气滞则胁痛胀满;大怒伤肝,肝络气逆则头胀头痛、面红目赤;若肝气横逆,脾络不通则胃脘胀满、攻痛连胁、恼怒加重;久思伤脾,脾络气结则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悲忧伤肺,肺络气滞则胸闷憋喘等。络气不仅指气络中运行之气,亦包括脉络中与血伴行之气,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络气郁滞,气机逆乱,脏腑气机紊乱亦可引起脉络血液运行失常,如肝络郁滞,日久血瘀阻络可致癥积;心络气滞,胸中窒闷,久则心络瘀阻则为胸痹心痛;气机上逆,络血随之上逆,冲击脑之脉络破损出血则见中风暴仆。由此可见,持久而剧烈的情志刺激亦是导致络病的重要因素,早期常表现为络气郁滞而致脏腑功能紊乱,日久气滞血瘀,瘀阻脉络可引起种种器质性病理改变。
肺主气,朝百脉,司皮毛。若皮痹不愈,肺卫不固,病邪循经入脏,致肺失宣降,气血郁闭,而成肺痹。肺痹者亦常因形寒饮冷、哀怒失节、房劳过度等,而伤及脾、肝、肾,致脾失转输,土不生金;肝气过盛,木火刑金;肾不摄纳,金水失调,均可加重肺气的损伤。西医风湿病中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伴发的肺炎及胸膜炎、皮肌炎、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均可见肺痹表现。心主血脉,若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则可形成心痹。即脉痹反复发作,重感风寒之邪,则肺病及心,心阴耗伤,心气亏损,心阳不振,则见心悸、怔忡,甚者可致心血瘀痹,心胸烦闷,心痛心悸,进而心阳虚衰,出现心痹重证,而见胸闷喘促、口唇青紫、脉结代等危候。西医风湿病中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心脏损害时,均可见心痹表现。
脾司运化,主肌肉。若肌痹不已,脾气受损,复感寒湿之邪,中气壅塞不通而致脾痹,即“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脾痹的表现,一方面是脾胃生化不足,气血之源虚乏,出现四肢乏力,肌肉消瘦,甚则肢体痿弱不用;一方面表现为脾湿不运、胃失和降之证,如胃脘痞满、食少纳呆、大便溏泄等症。脾痹可见于西医风湿病中多种疾病的并发症。
肝藏血,主筋。“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或肢体痹证久不愈,反复为外邪所袭,肝气日衰,或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逆乱,气病及血,肝脉气血痹阻,则可形成肝痹。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故肝气郁结是肝痹的主要病理表现,证见两胁胀痛,甚则胁下痞块、腹胀如鼓、乏力疲倦等。肝痹主要出现于多种西医学风湿病的并发症。
肾主骨,生髓。因痹络病之主要病位在骨及关节,故多种痹络病后期的主要病理形式为肾气受损,而成肾痹。不仅是骨痹不已而成肾痹,其他五体痹反复不愈,最终均可出现肾痹。除五体痹不已内伤入肾而形成肾痹外,若劳倦过度,七情内伤,久病不愈,损及肾元,亦可出现肾痹之证。西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等,均可以见到骨痹表现。
阴阳失调对痹络病的发病及转归有决定性的作用。首先,人体禀赋不同,阴阳各有偏盛偏衰,再加所感受的邪气有偏盛,因而痹络病有寒与热的不同表现。《素问·痹论》中说:“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次,肾主骨,肝主筋,故痹络病久延不愈多可伤及肝肾。若伤及肝肾之阴,则会出现关节烦疼或骨蒸潮热,腰膝酸软,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和(或)肿胀变形。若伤及肝肾之阳,则表现为关节冷痛、肿胀、变形,疼痛昼轻夜重,足跟疼痛,下肢无力,畏寒喜暖,手足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