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病久入络
“病久入络”是清代叶天士关于络病发生发展规律的重要学术观点,包括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久瘀入络,阐明了内伤疑难杂病由气到血、由功能性病变到器质性病变的病机演变过程,对提示外感重症卫气营血病机演变过程亦有重大意义,因此探讨“久病入络”的发生原因及发展规律,对于阐明多种难治性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具有重要价值。
根据中医络病学说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络脉在体内呈现外(体表阳络)—中(经脉)—内(脏腑阴络)的空间分布规律。在《内经》已经阐述了初病即可入络的发病状况,初病入络乃指六淫外邪侵袭位于体表的阳络,并由络入经。病邪在经阶段正邪相争,正胜邪祛病变向愈,则不属于久病不愈的难治性疾病范畴。若正邪相持,正气耗损,邪气乘虚内侵则出现由经入络病情加重发展的病理演变,此亦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说:“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叶天士正是深刻揭示了多种内伤疑难杂病病邪由经深入布散于体内脏腑之阴络的病机演变过程,其所谓“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成为“病久入络”学术观点的代表性语言。气无形,血有形,经气络气损伤阶段多属气机失调的功能性损伤,伤及血分则属实质性损伤的器质性病变,诸如积聚、痹证、中风等病皆属此类。此外,外感温热病中由卫气发展到营血阶段也往往成为伴有器质性损伤的重病阶段。
痹络病是个慢性复杂过程,其病位的传变有多方面的表现。如表现为皮、肉、脉、筋、骨五体痹的传变。金·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云:“皮痹不已而成肉痹,肉痹不已而成脉痹,脉痹不已而成筋痹,筋痹不已而成骨痹。”再如,五体痹向五脏痹传变,《素问·痹论》云:“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此外,还有五脏痹之间的传变。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