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思 维
1简述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
答:(1)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不同于感知觉,但又离不开感知觉活动提供的感性材料。在思维过程中,人只有在获取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并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部联系。人的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发展水平的不同,思维可以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
(2)思维的特征
①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②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一定的问题情景引起的,并企图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思维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建构的过程。
2为什么说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答:思维是通过一系列比较复杂的操作来实现的,它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1)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2)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和记忆。感觉、知觉是直接接受外界的刺激输入,并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初级的加工。记忆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而思维则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它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所以说,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3什么是表象?它在思维中有什么作用?
答:(1)表象的含义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表象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根据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2)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①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表象是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从直观看,它接近于知觉;从概括性来看,它接近于思维。表象离开了具体的事物,摆脱了感知觉的局限性,因而为概念的形成奠定了感性的基础。
②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解决数的运算问题时,在很大程度上要有表象的参与;中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时,要依赖表象的支持;成人在利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时,也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与支持。
4简述想象的含义及其功能。
答:(1)想象的含义
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它主要处理图形信息,而不是词或者符号。
(2)想象的功能
①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②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人们不可能直接感知的,但是通过想象可以补充这种知识经验的不足。
③想象还有代替作用。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得到实际的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④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5为什么人们在推理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推理错误?
答:推理错误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氛效应
武德沃斯等人认为,在三段论中,前提所使用的逻辑量词产生了一种“气氛”,使人们容易接受包含有同一逻辑量词的结论。比如说,两个全称的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全称的结论;两个特称的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特称的结论。例如,有些A是B,有些B是C,人们受前提气氛的影响,倾向于得出有些A是C的错误结论。
(2)换位理论
查普曼等人认为,人们的推理是合乎逻辑的。三段论推理中发生的错误不是由前提的气氛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错误地解释了前提。例如,“所有A是B”,人们往往认为,“所有B也是A”。又如“有些A不是B”,人们认为“有些B不是A”。由于对前提解释上的错误,就导致了推理错误的发生。
(3)心理模型理论
约翰逊-莱尔德等人认为,人们推理的过程就是创建并检验心理模型的过程,推理中的错误,是由于人们对前提的信息加工不充分,或者说受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人们只根据前提创建了一个心理模型,而没有考虑建立更多的心理模型造成的。
(4)条件推理中的证实倾向
在命题检验中,常见的偏差是人们表现出强烈的证实倾向,即极力去证实命题是真,而很少尝试证明命题为伪。不管一个规则或命题得到多少次肯定,它都不能被普遍认为是真的,但仅仅一个矛盾的例子就可以将它否定。在命题检验过程中,人们往往偏离逻辑的要求,表现出强烈的寻求肯定的倾向,很少做出否定的尝试。
(5)信念偏见效应
人们倾向于把那些能为之构建一个合理的现实世界模型的结论判断为是正确的,而把那些不能为之构建合理现实世界模型的结论,判断为是错误的。更明确地说,如果有一个可信的结论,它与人们对问题的心理表征一致,那么,人们倾向于接受那个结论。
6问题解决过程中可采用哪些策略?
答:问题解决过程中可采用的策略有两种,一种是算法,另一种是启发法。
(1)算法
算法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算法策略的优点是它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缺点是采用这种策略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大量的尝试,因此费时费力,而且当问题复杂、问题空间很大时,人们很难依靠这种策略来解决问题。另外,有些问题也许没有现成的算法或尚未发现其算法,对这种问题算法策略将是无效的。
(2)启发法
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常用的启发法策略是:
①手段-目的分析。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②逆向搜索。逆向搜索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逆向搜索更适合于解决那些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通路的问题,一些几何类型问题较适合采用这一策略。
③爬山法。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较为省时省力。
7试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心理因素影响着问题的解决。
答:在家日常生活中,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情景。问题情景指个人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越大,问题解决就越困难。
(2)动机与情绪。在一定范围内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动机太强或过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积极的情绪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3)定势。定势是指对活动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它是由重复某种习惯性的态度、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时产生的。在多次重复某种解题方式的条件下,被试形成了一种解题活动的内部准备状态,因而干扰了更灵活地解决问题。在另一些情况下,定势也能帮助或易化人的解题活动。
(4)功能固着与变通。功能固着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克服功能固着,需要人们灵活地使用工具或材料,使之服从于问题解决,叫功能变通。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摆脱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景的需要,常常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
8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包括哪些心理成分?
答:(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和理论不能直接地解决一个问题时,在已存贮的信息的基础上,经过独立地分析和综合,形成新联系,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包括在问题情景中,新的思维从萌发到形成的整个过程,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发展阶段有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
(2)创造性思维包括的心理成分
创造性思维包括两种成分: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往往能产生某些新奇、独特的思想,因而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但聚合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也有一定的作用。a.没有聚合思维参加,发散思维就会失去应有的方向。发散思维的发散点就是某种思维任务或课题要求,人们是根据思维的任务或要求去发散的。否则,思维就会成为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b.当发散思维指向于解决某个问题时,人们必须把发散的结果与原有的思维任务相对照,并从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中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一过程同样离不开聚合思维。因此,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在不同水平上的结合,构成了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