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
在中央和福建省的正确领导下,泉州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充分发扬当地干部群众“爱拼敢赢”的开拓精神,不断攻坚克难、突破创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创造出一个个经济奇迹。泉州成功实践“晋江经验”的鲜明特点可概括为,重视实体经济支撑、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打造区域特色集群、依托海丝外向发展、推进有为政府引导、坚持创新引领未来等六个方面。
一 重视实体经济支撑
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源泉,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把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实体经济为泉州、晋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重视发展实业,推动实体经济稳健发展,避免经济“脱实向虚”,是泉州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1.坚定信心不动摇,始终坚守发展实业
泉州市经济之所以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最关键的始终坚守投资实业、发展实业,将传统产业视为传家宝,专注最核心、最擅长的事,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以晋江市为例,晋江的发展起步于实体经济,兴盛于实体经济,在一些传统行业不景气时并没有轻易放弃,几十年坚守“服装、制鞋、食品、纸制品、医药、轻工”等实体行业,并不断推进这些行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创造了“晋江奇迹”,也成为中国实体经济坚守者中的典型代表。像恒安、安踏等30多年坚守实业不动摇,发展成为国内行业的“领头羊”。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2016年泉州市工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为52.36%,较上年增长7.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6%。晋江市实体经济对GDP贡献占比达6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907.53亿元,占GDP比重52.03%,比泉州高6.1个百分点。泉州、晋江经济增长得益于实体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能“脱实向虚”。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2.坚持诚信经营,重视大品牌建设
诚信为“天”,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始终以诚为本、以信服人,共同维护良好的商业生态。泉州企业始终坚持把守法诚信作为立业之本,以守法诚信的形象,赢得良好的社会口碑,从而提升产业整体对外竞争力。倡导企业质量唯上,树立“质量是准则、质量是责任”的理念,坚持诚信经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扎实推进品牌建设。泉州在推动智能制造的同时,不仅引导企业把产品质量当成“生命线”,更把品牌质量当成制造强市的“生命线”。晋江拥有驰名商标42个,经历了“质量立市”到“品牌兴市”再到“品牌之都”的发展历程。泉州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成为继厦门、福州之后福建省第三个获批创建的城市。在权威机构发布的2016年全国品牌价值评价中,泉州有45个品牌上榜,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如恒安的品牌价值位列企业品牌轻工类第二,匹克体育用品的品牌价值位列自主创新品牌第三,安溪铁观音的区域品牌价值蝉联茶叶类全国首位,做优了“泉州商品品牌”。
3.争创制造与创造双重优势,做大做强制造业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作为首例地方样板及实践范例,充分发挥爱拼敢赢精神,推动“匠心智造”,引导产业往“智能制造”转型,通过全域动员,弘扬匠心精神,扎实推进实体经济稳步提升。面对产业升级新形势,积极推进“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泉州制造2025”。2015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泉州考察时,充分肯定泉州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泉州制造2025”的成效,勉励泉州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正式获工信部批复创建“中国制造2050”试点示范城市。晋江、泉州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超九成,主导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八成左右。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调整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促进其朝先进制造业与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打造泉州制造品牌,以产品领先带动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争创制造和创造双重优势,做大做强制造业。从泉州的发展来看,要素投入的驱动作用明显,主要利用技术供给驱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制造业发展。
二 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民营经济是引领晋江、泉州新常态的主角。充分挖掘民营经济的巨大潜力,以市场化激发发展活力,提高民营企业科技水平,弘扬泉商精神,汇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力量。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释放民营资本活力
泉州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80%以上。当前,民营经济普遍面临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振等问题,造成民营企业不堪重负。泉州市针对这些问题,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企业兼并重组服务,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全力化解产能过剩、成本过高、资金过紧的问题,坚持市场化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促进民营经济质量调优向好。晋江市全面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不同行业和领域,培育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围绕“泉州金改”加快发展民间金融,引导民营资本参与设立民营金融机构。可见,单纯的内生增长动力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民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因某种因素而停滞,民营经济稳步发展,需要释放民营资本活力及提升投资效率。这种以市场为主要动力机制的资源配置模式,有利于正确认识地区优势,发挥民营经济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地区民营经济的积极性。
2.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民营经济提质增效
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民营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并重,立足本地优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产业优”是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定位[9]。泉州从本地和自身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了17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10],选择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导新技术扩散应用,发挥技术中心和公共技术平台作为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的作用,为大批传统产业注入新内涵。晋江出台了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制定了加快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以机制体制的创新激发产业转型的活力,着力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形成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提升民营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可见,产业转型升级实际上是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或是已经形成部门结构的转变,这种转变一般与产业部门的创新分不开,特别是当前面临传统产业竞争优势下降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压力,需要加快传统民营产业生产要素的部门转移与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发生,技术水平提高将拉动民营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3.“二次创业”引领民企蝶变,提高民营经济整体竞争力
“一次创业”为泉州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二次创业”则是加快泉州民营经济转型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关键点。泉州市各县(市、区)以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为契机,引导企业振奋精神,积极向外学习,敢于在工艺、品质上改革,让更多企业在转变发展中创造新优势,实现更为高起点上的新一轮创业。晋江市积极引导企业,从内在竞争力上下功夫,全力服务企业“二次创业”,启动了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三年行动,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扶持政策,为“二次创业”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重点扶持第三产业和自主创新两大部分,为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及科研机构建设等提供帮助;在“二次创业”浪潮中,提出了“五个回归”,即产能的回归、税源的回归、总部的回归、财富的回归和人气的回归,以吸引更多晋江籍企业家“回归创业”,吸引更多的中外企业在晋江发展。泉州市紧扣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有选择地引进适合本地传统优势产业所衍伸出的品牌营销、区域总部等项目,着眼于转变提升,依托现有基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跨越发展,强化危机意识,让泉州、晋江的企业家们时刻处于拼搏的状态当中,充分发挥企业家的才能,始终领跑民营经济发展。
三 打造区域特色集群
泉州产业集群呈现出区域化发展趋势,具有因地制宜区域特色。各县(市、区)利用本身的优势,充分发展特色型产业集群,荣获“中国鞋都”(晋江)、“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晋江)、“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石狮)、“中国民间艺术品之都”(鲤城)、“中国建材之乡”(南安)、“中国石雕之都”(惠安)、“中国芦柑之乡”(永春)、“中国陶瓷之乡”(德化)、“中国乌龙茶之乡”(安溪)等,体现了区域化特色集群的特征。
1.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发挥主导产业高端引领
集聚集约发展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聚和块状经济升级的新平台。泉州市在做强工业园区支撑平台方面可圈可点,比如强力推进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高新区产业转移园区和特色园区建设。泉州发展成为福建省最具产业竞争力的集聚区,出现了比较成功的产业集群实践,并形成了特定区域与产业相融合的集群发展模式。泉州按照“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思路,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建筑建材5个千亿元产业集群。泉州工业产值超万亿元,机械装备产业产值已迈入千亿产业集群,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晋江建成纺织服装和制鞋2个千亿产业集群,建材陶瓷、食品饮料、纸制品、装备制造、化纤5个百亿产业集群。这些主导产业作为地区经济形象、获取利益的产业,它们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主导产业的选择往往以地区生产专业化为前提,这种专业化会促进产业集聚区形成,而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效应、节约空间交易成本,也是泉州、晋江向心力的主要来源。
2.组织企业抱团发展,有效做大产业集群经济
泉州市着力引导企业加强产业联盟、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成立中小企业联盟,共享产业优势资源抱团发展。如晋江著龙国际集团联合鞋服产业链制造商、渠道商,创新组建了企业营销联盟,联盟成员可以从联盟渠道获得产品订单。按泉州市“万家企业手拉手”三年行动方案,中小企业与产业集群龙头企业配套协作,不断壮大产业集群,2015年泉州市企业对接产能712亿元。泉州多家装备企业展开内部配套对接,抱团协作发展,共促泉州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经济。泉州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如光电产业、水产品深加工产业、日用陶瓷产业、水暖器材产业、聚氨酯产业、伞具产业、永春香产业、永春老醋产业、军民融合产业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泉州市的这些做法符合资源基础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产业联盟是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重要手段,联盟形式采取长补短的抱团发展方式,整合优势生产资源、挖掘更多市场资源、集聚优质客户资源,发挥聚合优势和裂变效应,实现共赢发展。
3.依托支柱优势产业,搭建协作配套全产业链
泉州产业链专业化分工协作,建立了基于“数控一代”产业链、政策链基础之上的创新链,以创新链促进产业链的填平、补强、延伸,实现产业的成功转型和创新发展。泉州产业集群协作紧密,比如,晋江体育运动产业形成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创业氛围浓厚,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紧密。晋江拥有3000多家鞋业企业,其中专门为成品鞋配套生产鞋底、鞋面、皮革等的专业厂家达1500多家,形成了鞋成品、鞋机、鞋材等企业相互配套的一条龙生产协作体系。泉州产业经历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链,依托支柱产业吸附功能形成更大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通过产业分工协作、配套,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的全产业链。从产业链空间分布特点来看,为了获取集聚经济效益和地域产业分工效益,企业逐步聚集到适合其发展的优区位,不同的产业部门由于各具特点而在空间上趋于分散,“循优推移”会促使产业链的企业和产业部门得到合理的布局。
四 依托“海丝”外向发展
在世界经济趋向一体化的今天,加强对外交往成为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区域间经贸合作,是促进泉州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依托“海上丝绸之路”搭建面向国际市场的发展平台,将泉州企业打入国际市场。
1.打好新“侨牌”,助企业走出去
泉州市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在建设“海丝”战略支点城市中的优势力量,通过海外侨亲商脉助力泉商发展。作为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泉州拥有近950万泉州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居住在“海丝”沿线;港澳同胞76万人,台湾同胞900万人。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旅外侨亲在推动泉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泉州通过凝聚“侨心”、“侨智”、“侨力”,发挥“侨”的优势,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不断壮大优质海丝朋友圈,加强海外侨亲交流与联系,搭建交流合作服务平台,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厚植经贸合作共同利益。晋江组织有品牌、技术、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建设异地生产基地等合作,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侨”优势的发挥,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网络,利用商会、侨联等社团组织凝心聚力,特别是发挥华人华侨跨区域社会网络的优势。
2.扩大外贸规模,拓展合作渠道
构建立足“海丝”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支持和引导优势企业在继续做大存量的基础上,对外实行功能性的拓展和扩张。泉州市主动对接自贸区建设总体布局,突出泉州对港澳台和海丝优势,探索符合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的体制集合改革创新,有序引导泉州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推动优势产业集群“走出去”开展产能合作。加快承载“海丝”贸易的相关园区和服务平台建设,探索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泉州共建产业合作园区、制造基地、服务专业区等,引导海内外泉商抱团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品牌泉州境外行”活动。晋江许多企业与“海丝”沿线特别是东南亚和中东有着很好的合作基础,有利于深度融入、挖掘和重组新的贸易投资空间。通过“海丝”外向发展,为泉州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促使区域间经贸合作更快更好发展,区域关系更趋紧密。
3.培育新型贸易方式,推动跨境电商发展
发展外贸新业态,推动外贸商业模式发展,大力引导发展跨境电商、旅游购物等外贸新型业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泉州市顺应“互联网+”融合发展趋势,加快培育“互联网+”等新经济业态,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引导企业参与跨境电商。晋江市举办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盟论坛,成立“全国跨境电商产业合作”联盟,创建晋江国际陆地港跨境通关服务中心、跨境电商洪山园、龙头企业电商中心等,实现电商交易额达900亿元。泉州发挥国际邮件分拣中心支撑效应,引进中兴海丝路跨境电商平台。泉州支持出口加工区快易通等外贸电商平台建设,争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打造成为跨境电子商务集散中心。2016年泉州跨境电商报关单量为407万件,贸易额为8825.39万美元(折合5.86亿元),是2015年全年贸易的五倍多,位居全省第一。泉州纷纷加快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业态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空间。
五 推进有为政府引导
十九大报告强调,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泉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加快新型的服务型政府,充分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强化服务意识,构建服务型政府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各级党委、政府始终重视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将所思所想转变为实际服务意识、服务举措,加大简政放权和审批提速力度,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尽量放权于企业和市场,稳步提高政府服务效能进一步打造服务型政府。比如,晋江启动“简政放权、放开搞活”主题的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企业信息公示制度等商事制度改革,率先推行“先证后照”、“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公布小城镇机构改革试点镇政府权责清单,构建“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市审批服务中心即办率提高到80.36%。泉州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前置审批和中介服务事项124项,取消各类证照证明材料541件,清理规范行政审批申报得到国务院表扬推广。泉州市各级政府的做法体现在,始终遵循市场规律,紧紧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一根本价值定位,努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构建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平台。
2.加强政企携手,共创民企乐园
长期以来,政企互动,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是泉州的优良传统。泉州始终坚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从晋江的经验看,许多大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培养。可以说,良好的政企互动,推动泉州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乐园,也为经济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泉州打造更为优良的企业发展及投资创业环境,加大对小微型企业的帮扶力度,设立企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为企业搭建更多的“产业综合体”,持续抓好“回归创业工程”,集中开展“促进项目落地帮扶企业发展”行动,营造集中精力抓发展、抓服务的良好氛围。泉州努力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在服务民营企业的发展中,探索企业、市场和政府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重视运用市场机制谋发展,将完善市场功能与构建服务型政府相结合,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政府是服务的主体。
3.因势利导解难题,助力企业发展
泉州市各级政府梳理出影响企业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建立强有力的帮扶网络,编印《扶持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措施》的政策汇编,帮助企业用好各级惠企政策,突破企业发展“瓶颈”。针对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问题,启动企业改制上市“121工程”,“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解决上市相关问题,新三板出现“泉州板块”、“晋江板块”,泉州上市企业达100家,其中来自晋江的有46家,占泉州的近半比例;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设立金融办,出台创建海西金融改革创新先导示范区工作方案,创新金融平台建设,强化政银企对接,加快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天交所泉州区域运营中心落户晋江;针对留工难的问题,为了吸引留住外来务工人员,以他们的需求和利益保护为出发点设计社会政策,放宽落户条件,稳步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等问题;针对制造业设计难的问题,搭建行业交流平台,晋江政府推出的国际工业设计园,投用不到一年就为1000多家制造企业解决了设计难题。总之,泉州各级政府各部门总动员,深入一线调研企业运行、经营等情况及所面临的问题,开展因企施策、因行业扶持、因项目服务的措施,促进企业发展全面提速。
六 坚持创新引领未来
将改革创新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是破解经济发展难题的根本出路。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泉州凝聚科技力量,不断创新以保持发展技术优势,推动由传统的“制造基地”向“制造名城”升级,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1.发挥科技创新引领,支持企业全方位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各县(市、区)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开展“支持企业全方位创新”行动,推动传统产业抢占“微笑曲线”高端环节。加大科技投入力量,2016年泉州市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2.2%。积极引导和鼓励传统产业融入高新科技、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创新元素开展产品创新,延伸技改、研发、创意、营销等产业利益链,引领“制造基地”向“创造基地”升级。全面推进产品、品牌、管理、商业模式、产业组织创新,以创新突破瓶颈,以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晋江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七连冠”,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晋江传统的制造业,正经由高新技术转型打造,转变为一个全方位的以制造为前端、以服务为后端的新型产业链条。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效率取决于科技发明和科技进步状况,科技进步速度、规模和方向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利用技术的外部性阐述经济增长,阿罗模型最早将技术进步看作内生变量,它假定技术进步或生产率提高是资本积累的副产品,即投资产生溢出效应,从而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使其具有正的外部性。
2.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强化人才支撑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坚持吸引与培育并重,加快集聚创新人才。实施“海纳百川”高端人才集聚计划,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引才聚才环境,全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为“泉州制造2025”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泉州市各级政府大力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创新“人才+项目+团队”引才方式,着力解决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及人才团队。泉州市加强产业技术人才培养,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推动安溪、泉港分别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合作建立茶学院、石化研究院。举办晋台经贸人才合作交流活动,实施泉州人才“港湾计划”、晋江高层次人才“海峡计划”、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领航计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大学生“创客”公寓计划、青年人才生根计划等,着力帮助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实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举措。
3.积极推进协同创新,构建共建共享平台
协同创新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由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等不同的创新主体共同参与、协作分工,充分利用创新资源,健全创新合作机制,实施有效的产学研协同,有利于推进区域创新,促进地区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区域竞争力。泉州市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燎原计划”和“蓝火计划”,设立“协同创新专项资金”,探索推进民营新型科研机构建设,着力激发产学研用结合的体制机制本身的创新。围绕支柱产业,建设技术研发的科研院所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如泉州“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厦门大学泉州先进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及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服务全市各行各业。针对本地企业技术需求,有效引导科研平台围绕本地行业转型升级实际、紧扣本地企业科技攻关开展研发,建设新一批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的产业基地,有效地为“泉州制造2025”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