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第三册):明代至近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八二、施耐庵与《水浒传》

《水浒传》是怎样“炼”成的

一般认为,章回小说《水浒传》跟《三国演义》一样,也是元末明初的作品。不过有研究者提出,《水浒传》的最后完成,应该是在明代嘉靖(1522—1566)年间。——当然,“水浒”故事的产生可是老早的事。

《水浒传》讲的是宋江造反的故事。说起来,历史上确实有宋江这个人,他在北宋宣和年间领导了一次农民起义。史书上说他的队伍只有三十六人,在山东、河北、淮南一带纵横驰骋,几万官军也对付不了。

后来有个叫侯蒙的退休官僚给皇帝出主意,说是可以招安宋江,让他去打南方的起义军方腊。侯蒙的主意被皇帝采纳了没有,不得而知;可宋江故事里从此就有了受招安、征方腊的内容。

《水浒传》书影

宋江故事在南宋的瓦舍勾栏中流传很广。宋末元初,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就有专写宋江起义的片段。

施耐庵(孙文然绘)

到了元代,又有一些剧作家把宋江故事编成剧本,拿到舞台上演出,很受欢迎。在杂剧中,宋江手下的头领已经发展到一百零八位,小喽啰更是成千上万。

跟“三国”故事类似,“水浒”故事不是哪位作家独创的,它是历代艺人共同创作的结果。不过到了明代,有位大才子把这许多传说汇集起来,撰为长篇,这便成了我们见到的《水浒传》。——“水浒”就是水边的意思,因为宋江聚义的地方,是在山东梁山泊。

那么这位最后写定《水浒传》的大才子是谁?有人说是施耐庵,有人说是罗贯中。也有人说,施、罗大概确实参与了《水浒传》的创作,不过这位最后的写定者,应当是明嘉靖年间一位怀才不遇的底层文人,我们不妨拿“施耐庵”作为他的代称吧。

“替天行道”说宋江

宋江是《水浒传》的灵魂人物,绰号“呼保义”,又称“及时雨”。他本是郓城县的押司,不过是小吏一类人物。可他仗义疏财、济危扶困,在江湖上名声很响。晁盖智取生辰纲后,宋江“担着血海般干系”去晁盖庄上送信儿,使晁盖、吴用等及时逃脱官府的追捕,从这儿可以看出,宋江是怎样地忠于朋友。

宋江有个小老婆叫阎婆惜,她偷了晁盖寄给宋江的书信,借机敲诈宋江,结果被宋江一怒之下杀掉了。后来官府捕获宋江,把他发配到江州。在那儿,宋江又醉题反诗,被判死刑。幸亏梁山好汉闻讯赶来,劫了法场,宋江这才上了梁山。晁盖死后,宋江挑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坐了忠义堂第一把金交椅。

不过从这一天起,宋江便存了接受招安的心思,几经周折,终于率领义军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有人因此批评宋江是葬送起义大业的罪人。其实他不知道,“水浒”故事最早是在南宋时创作、流传的,那会儿正是宋金交战的年月。由于外族入侵,许多汉族造反者纷纷接受朝廷招安,改称“忠义军”,调转枪尖跟女真人作战。一时之间,接受朝廷“招安”成了顺应民族大义的历史潮流。

《水浒传》渲染宋江受招安,大约便跟这一历史现实有关。“忠义”二字在这一时期有着特殊的含义,代表着抗金。因此宋江做了梁山寨主,头一件事便把“聚义厅”的招牌改为“忠义堂”,也正是这个缘故。

梁山好汉来自五湖四海,各阶层都有。书中有一篇韵文,形容山寨气象说:“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个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这也正是小说家所歌颂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图景!

明人陈洪绶将梁山人物绘在纸牌上

谁把林冲逼上梁山

这许多人是怎样走到一块儿来的呢?一句话:官逼民反!《水浒传》一开篇,不写宋江,不写晁盖,却先写高俅发迹变泰的故事。这样安排,正要说明“乱自上作”的道理。

高俅本是个遭人唾弃的破落户,只因踢得几脚好球,被端王收为亲信。端王继位为君,也就是宋徽宗;高俅也“鸡犬飞升”,当上殿帅府太尉。高俅上任头一件事,就是官报私仇,逼走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接着,林冲也遭到了他的算计。

林冲上山的过程,是“官逼民反”的最好例证。林冲也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是官军中很受信任的中级军官。他有贤惠的妻子、美满的家庭。可一次林冲偕妻子到岳庙进香,刚好碰见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那家伙见林冲妻子容貌美丽,便上前调戏;接着又为霸占她,跟爹爹高俅设下毒计,要把林冲置于死地。

这天,林冲在街上买到一把宝刀。第二天,就有人唤林冲带刀入府,拿给高俅比看。林冲随来人一直走到殿帅府深处,高俅突然出现了,他质问林冲:这里是军机重地白虎节堂,你未经传唤带刀入府,莫非是来行刺本官的吗?林冲有口难辩,就这样吃了官司,被发配沧州。

高俅又买通解差,准备半路上杀害林冲。幸亏林冲的朋友鲁智深一路暗中保护,在野猪林救了他的性命。林冲却没有醒悟,他还想着在沧州熬过刑期,回家跟妻子团聚,过安稳日子哩!

《水浒传》插图

最终是草料场的一把大火,使林冲如梦方醒。他亲耳听到高俅爪牙的毒计:打算烧死他,再捡几块骸骨到高俅面前报功。然而“老天有眼”,大雪压塌了林冲的草屋,林冲此时正在山神庙里避雪呢!一向逆来顺受的林冲再也忍不下这口恶气,他怒喝道:“杀人可恕,情理难容!”喝毕,他冲出庙门,戳死三个恶人,然后冒着漫天大雪,投奔梁山而去。

林冲就这样从一个安分守己的军官,变成了占山落草的“强盗”。作者把这个变化过程描写得真实而可信,使读者从活生生的人物身上,明白了“官逼民反”的道理。

晦气满脸青面兽

杨志跟林冲又不同。林冲的人生哲学是能忍自安、随分守命,杨志却一心想往上爬。他本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他出场时,正因失落了花石纲而丢了官,接着又因复官不成,被困东京,无奈只好把祖传的宝刀拿到街市上去卖。有个绰号叫“没毛大虫”的泼皮牛二要强夺他的宝刀,被他一怒之下当街杀死。杨志也因此吃了官司,被发配到北京(今河北大名)。

不料这一来却因祸得福:北京留守梁中书看中了他,提拔他做了军官,并委以押解生辰纲的重任。尽管杨志兢兢业业,小心谨慎,采取了一切防范措施,生辰纲还是被晁盖、吴用一伙好汉劫去了。就这么,杨志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的好梦成了泡影。他的眼前,只剩下上山落草这条道儿。

杨志绰号“青面兽”,缘自他脸上有“老大一搭青记”,一出场就显得满脸晦气。有人说,他天生就是个悲剧英雄啊。

《水浒传》不但善于塑造人物,还擅长铺叙场面。像“智取生辰纲”那场戏,作者分两条线索缓缓写来。一边是晁盖得到梁中书运送生辰纲的消息,聚集了七八条好汉,筹划着半路去劫夺;另一边是杨志一心想立功受赏,使出浑身解数,押解生辰纲小心上路。就这样,两拨人在黄泥岗松林里碰了面。

晁盖采用虚虚实实的手法,真戏假做,终于瞒过杨志警惕的眼睛,骗他们喝下掺了蒙汗药的酒,连杨志自己也被麻翻在地,眼睁睁看着晁盖一伙劫了十万贯财宝扬长而去。这一场戏,真演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禅杖打开危险路”

鲁智深俗名鲁达,也是军官出身,可他的上山道路,跟林冲、杨志又有不同。他是个性格豪迈、疾恶如仇的关西大汉,做事从不思前虑后,只凭着一腔正义去杀杀打打。一天在酒楼上,他听歌女金翠莲哭诉不幸,便气得晚饭都吃不下。第二天天一亮,他就赶去为金翠莲报仇。他先到客店,放走了被软禁的金氏父女,又奔状元桥找号称“镇关西”的郑屠算账。

他先让欺负金氏父女的郑屠亲手把十斤精肉细细剁成“臊子”,接着又让他剁十斤肥肉和十斤软骨。直搞得郑屠不耐烦起来,问他一句:“却不是特地来消遣我?”鲁达便瞪起眼睛回答他:“洒家特的要消遣你!”并把两包臊子劈脸打过去,“却似下了一阵肉雨”。郑屠再也按捺不住怒火,抢过一把尖刀,先动起手来。鲁提辖早已站在街心等着他呢!他按住郑屠伸过来的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只三拳,结果了恶霸郑屠的性命!

鲁达这一脚三拳,实在大快人心!可他自己却因此失去了军官的禄位,落得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只好上五台山当了和尚。——“拳打镇关西”是《水浒传》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鲁智深的性格,在这段故事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做了和尚的鲁达(法名鲁智深),性格依然那么率直、纯真。寺院里的清规戒律,对他毫无约束。他照样地喝酒吃肉,酒足饭饱便倒在僧榻上呼呼大睡。还有几次,他醉中打塌了半山的亭子,打坏了山门的金刚,还把满寺的和尚打得“卷堂大散”。——读者读到这儿,只是感到开心、痛快,好像他替人们出了一口气似的。

“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封建社会受压抑的百姓们,时时盼着这样的豪侠英雄出现哪!

鲁智深又很讲义气。他跟林冲的友谊,称得上生死之交。这两人的性格截然相反,又相互映衬,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如此生动的形象,在以前的文学作品里还极少出现。

打虎英雄,做事糊涂

智取生辰纲是人与人斗,武松打虎却是人与兽斗。人打老虎,有谁看见过?可作者却凭着想象,把那场面写活了。像这一段:


……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肐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清代有位老先生读到这儿曾提出疑问说:我按住一只猫,尚且被它抓得两手鲜血淋漓,一只斑斓猛虎,怎么会老老实实让你降伏?其实他不懂,文学的真实跟生活的真实是有区别的。为了夸张武松的神勇,作者自不妨虚拟故事!

不过《水浒传》也有不足之处,像武松的故事,整整占了十回的篇幅,写得够精彩。但从人格的角度看,武松却远远比不上鲁智深。武松替兄报仇,杀了嫂子潘金莲和恶霸西门庆,本来情有可原。可是后来他替施恩抱不平,醉打蒋门神,杀了张都监一家十五口,连张家的马夫、丫鬟都不放过,就该说“滥杀无辜”了。

陈洪绶笔下的武松

施恩又是什么人?他本是孟州牢城营长官的儿子,依仗着爹爹的官势,在快活林称霸,过路的妓女以及快活林的“众店家、赌坊、兑坊”,都得按月向他交纳“保护费”,一个月总有二三百两银子的收入。——施恩的身份,其实就是“黑社会老大”啊!

后来蒋门神仗着张团练的势力夺了快活林,断了施恩的财路,施恩这才结交武松,借这位打虎英雄的力量来报仇。这么一看,武松不过是充当打手,替这一个恶霸去打那一个恶霸罢了。在这件事上,他的人格,实在并不比蒋门神高多少。

此外,《水浒传》中对待妇女的态度也不大对头,在有限的几个妇女形象中,淫荡不贞的倒占了三四个。几位正面女性,像孙二娘、顾大嫂,一个绰号“母夜叉”,一个绰号“母大虫”,全都野蛮粗鲁,不像女人。

这也难怪,《水浒传》基本属于市民文学,沾染一些落后意识,在所难免。然而重要的是,在封建社会内部,竟会产生出这样一部反抗官府的小说来,它的伟大,还用多说吗?

白话经典,版本复杂

从另外的角度看,《水浒传》在语言上也堪称典范。它完全用接近口语的白话写成。现在看起来,这似乎没什么了不起。可是要知道,那时的文坛是文言文的天下,写成文字的东西,很少不带“之乎者也”的。而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完全用通俗洗练的口语写成,又运用得那么纯熟,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

关于《水浒传》的版本,还有必要补充几句。现在流行的《水浒传》版本有三种: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

百回本是最早的版本。书中前七十回,写一百零八位好汉从四面八方陆续上山;到第七十一回的大聚义、排座次,算是告一段落。这以后的十一二回,写宋江带领众好汉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朝廷看镇压不行,就来软的一手。于是宋江全伙接受招安。

最后十几回中,写宋江等人被朝廷派去打辽国、征方腊。众多好汉都死在征方腊之役中。只有宋江等少数几个头领,因征讨有功而封官受赏,但不久也死的死、散的散。宋江就是让奸臣用药酒害死的。全书就在悲剧气氛里收了尾。

金批七十回本《水浒传》书影

比百回本略迟的是一百二十回本,里面增插了征田虎、征王庆的内容。到了明末,有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叫金圣叹(1608—1661),他见《水浒传》七十回以后的内容又拖沓又平淡,就一刀把后面的内容砍去,只将前七十回加上批语,拿来刊印,假托是“贯华堂古本”,又称“第五才子书”。这个七十回本,一度成为最流行的本子。

从艺术上看,《水浒传》前七十回的水平最高。更准确点说,前四十几回最好看。林冲、鲁智深、宋江、杨志、武松的故事,就全都记录在前四十回中。读《水浒传》,千万不要错过这些最精彩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