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第三册):明代至近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八三、吴承恩与《西游记》

吴承恩写定《西游记》

吴承恩(孙文然绘)

《三国演义》《水浒传》风头尚劲,又一部章回经典《西游记》接踵而来。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1500—1582)是江苏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他的爹爹虽然是个绸布商人,却喜欢读书览史,爱发议论。吴承恩从小受父亲影响很深。他聪明好学,读书很多,只是一生科举不得志,到四十三岁才补了个岁贡生。由于穷困,他也曾当过一阵子县丞,曾与散文家归有光打过交道。由于他性格倔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便又辞官还家,过他的穷日子。

此后他大概还到湖北荆王府做过“荆府纪善”的官儿,那应是王爷府里的家庭教师。至于《西游记》作于何时,已不得而知。其实跟施耐庵写定《水浒传》一样,吴承恩也只是《西游记》的最后写定者。在这以前,唐僧取经的故事早就在民间流传啦!

说起来,历史上还真有唐僧这个人。他俗姓陈,法名玄奘(zàng)。唐太宗贞观三年,年轻的玄奘独自一人到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去取经。他跋山涉水,穿越沙漠,历时十七年,取回梵文佛经六百五十七部。

玄奘的经历和见闻真是太特殊了:旅途的奇遇、异国的风光,对一般人有着极大吸引力。后来由玄奘口述,他的徒弟记录,写成一部《大唐西域记》,另外还有一篇《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了宣扬佛法和歌颂师傅,书里不免有所夸张,还夹入一些神话故事。就这样,唐僧取经的故事从一开始就带上神话的色彩。

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一部南宋刊印的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篇幅不长,情节简单,描写也粗糙。可里面已经出现了猴行者,还有个深沙神,那显然就是孙悟空和沙和尚的雏形。只是可爱的猪八戒还没出现。唐僧的形象也跟后来的不一样,路过王母池时,他还一再撺掇猴行者给他偷个桃子吃呢!

元末明初,一部更完整的《西游记平话》产生了。残存的《永乐大典》里,还保存了它的片段。看那情形,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是根据这部平话加工扩写而成的。

至于五代和宋元的壁画、戏曲等,也都有取材于唐僧故事的。金院本里有一本《唐三藏》,元杂剧里有一本《西天取经》。明初杨景贤作的《西游记》杂剧,足足有二十四折,要连演几天!

原来是部“猴王传”

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是整合前人的唐僧取经故事创作而成的。不过他可不是修修补补,而是重起炉灶!

《西游记》共一百回,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前七回是一部“猴王传”,从石猴出世写起,叙说孙猴子海外学道、大闹天宫的不凡经历。第二部分最短,从第八回到第十二回,写唐僧的身世以及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最长,由第十三回直到第一百回,写孙悟空皈依佛门,跟猪八戒、沙和尚一同保着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跟妖魔鬼怪及险恶的自然环境做斗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实际只有四十一个降魔故事,终于取回真经。师徒四人也都成了“正果”,连那匹白龙马,也升格为八部天龙!

你一看就明白,这部《西游记》的主人公,已经不再是唐僧,而是孙悟空!有学者说得好:《西游记》其实就是一部“猴王传”!

孙猴子没爹没娘,是从一块仙石里蹦出来的。他先在花果山当猴王,后来又访道寻师,跟着须菩提祖师学了一身好本领,会七十二般变化,又能翻“筋斗云”,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这以后,猴王去龙宫借宝,寻得一万三千五百斤重的“如意金箍棒”做兵器,更是所向无敌。他还大闹阴司,勾了生死簿,从此长生不老!

《西游记》插图

玉皇大帝把他召上天宫,封了个“弼马温”的官儿,专管天上的御马。猴王嫌官儿小,反下花果山去,自封为“齐天大圣”,要跟玉帝平起平坐。玉帝派了天兵天将去讨伐他,被他打得大败。玉帝只好再请他上天,封了个“齐天大圣”的虚衔,其实只是叫他管管蟠桃园。

蟠桃园的仙桃九千年一熟,吃一个可以与天地齐寿。猴王“近水楼台先得月”,吃了个饱。后来他见玉帝和王母娘娘不把他当回事儿,便又大闹蟠桃会,偷喝了御酒,又偷吃了老君的金丹,逃回花果山。

大闹天宫逞英雄

玉帝再次动员天界的力量去讨伐他,还请来二郎神助战,总算把他捉住了。可是猴王不怕刀砍斧剁、雷打火烧。太上老君把他投进八卦炉中,烧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猴王不但毫发无损,反而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他跳出八卦炉,手执金箍棒,大闹天宫,搞得玉帝手足无措,只好请来西天如来佛。——猴王的筋斗云翻得虽远,却又怎能翻出如来佛的手心儿?最终他被如来反手一扣,压在五行山下。这一压,就是五百年。

五百年后,唐僧把他从五行山下救起。从此猴王一心一意跟着唐僧去西天取经,成了唐僧的保护神。没有他,唐僧简直寸步难行。

可以说,孙悟空是中国文学中独一无二的神界英雄。他性情高傲,天不怕、地不怕。天上地下一切秩序和权威,他都不看在眼里。他总是那么精力十足、斗志旺盛,把“犯上作乱”当作了乐子,敢跟玉帝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可对待师傅,他却又秉承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儒家教导,尊重呵护,始终如一。此外,他疾恶如仇,对一切妖魔鬼怪、邪恶势力,不彻底打垮,就决不罢手!

孙悟空还有个“三位一体”的特征。你看,他是个人,能说会道,机智聪明,好开玩笑,很有人情味儿。他又是个猴子,长着满身毫毛,一副雷公脸,“罗圈腿,拐子步”,动作敏捷,性情急躁。他又是位神仙,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变化无穷。——总之,他身上的人性让人感到亲切,猴性让人看着有趣,神性呢,又令人觉着新奇。这样一个活泼泼的文学形象,谁能不喜爱呢?

对了,关于孙悟空的来历,学者们还有过一番讨论。有人说,当年玄奘取经时,曾有个叫石盘陀的向导为他带路,孙悟空便是他的化身。也有人说,唐传奇中有个叫无之祁的水怪,长得缩鼻高额,金目雪牙,状若猿猴,它应是孙悟空的原型。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造像

也有人说孙悟空不是中国“土产”,是由印度输入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有个神猴哈奴曼,应当就是悟空的前身。于是又有人“和稀泥”,说孙悟空是个“混血猴”,身上既有石盘陀、无之祁的血液,又有哈奴曼的遗传。这些讨论,都挺有意思的。

师傅师弟,陪衬英雄

跟孙悟空一比,唐僧简直是个“脓包”,一路上遇到困难,只会惊慌落泪。他耳软心活,一味地“行善”;却又肉眼凡胎,分不出好歹,常常保护了妖怪,反而对孙悟空变颜变色,念紧箍咒去挟制他。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最能表现出师徒间这种差别来。白骨精头一回变成个“月貌花容”的女孩儿来哄骗唐僧,被悟空看破,一棒打跑。妖精又变作年满八旬的老妇人,假装来寻女儿,又被悟空打跑。唐僧怎么“感谢”悟空的保护呢?——每一回都念一通紧箍咒!

这是元代壁画中的唐僧取经图,身后合掌者当即孙悟空的早期形象

第三回,妖精变作老公公,来寻女儿和婆子。悟空唤来土地和山神助阵,总算把妖精打杀了。妖精现了原形,竟是一堆白骨。可唐僧仍不醒悟,只说悟空一连打死三条人命,写了一纸贬书,把他赶走。

后来唐僧遭遇黄袍怪,被困宝象国,八戒没办法,只好到花果山去请悟空。最终还是悟空降伏妖魔,救了唐僧。唐僧也不得不说:“贤徒,亏了你也!亏了你也!……你的功劳第一。”谢个不住。

猪八戒是个什么形象呢?他长嘴大耳,模样像猪;贪吃喜睡,行动蠢笨,习性也像猪。连他的兵器,也是支笨重的大钉耙。他也会变化,但大多是变石块、变土墩、变大象、变骆驼什么的。若是变个女孩儿,也只能变个大肚子的蠢丫头,还得靠孙悟空吹口仙气,才变得灵巧些。

猪八戒有许多小毛病,像贪小便宜啦,嫉妒啦,偷懒啦,还爱撒个谎、说人几句坏话。他常耍小聪明,自以为得计,可往往弄巧成拙,自己反倒吃了苦果儿。

这回三打白骨精,猪八戒就在师傅面前说了悟空不少坏话,导致悟空被赶走。可是八戒的心地还是善良的,一路上挑担,帮师兄打妖精,着实出了不少力。就是这一回,也还多亏他请回师兄,降伏了妖怪,也算是将功补过吧。取经路上有了八戒,真是热闹了许多。

四个人里,沙僧的形象似乎不那么突出,可他寡言少语、忠厚朴实,不时调解悟空和八戒的矛盾,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不过总的说来,师傅、师弟在小说中起着配角作用,在他们的陪衬下,更显出孙悟空的盖世无双、不同凡响!

讽刺犀利,想象奇崛

不少研究者认为,《西游记》虽然是写神话,可里面却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种种现实。像天上的玉皇大帝,跟人间的帝王有什么两样?他对孙悟空又欺骗又镇压,就像人间帝王对待反抗的百姓一样。

另外,取经路上的妖魔鬼怪,总是跟神仙佛祖有牵连。那个凶恶的黄袍怪,本身就是天上神将。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则是太上老君的两个小童。九头狮怪呢,原来是救苦天尊的坐骑。——妖怪总跟神佛沾亲带故,这大概也是对人间类似现象的讽刺吧。

唐僧师徒还经历了几个人间国度,像车迟国、比丘国、灭法国等。这些人间国度,大都“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

就说车迟国国王吧,他宠信道士,把三个披道袍的妖怪尊为“国师兄长先生”,真是可笑得很。比丘国国王想长生不死,竟听信道士的“秘方”,要拿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子的心肝当药引子,太残忍了!灭法国的国王更残酷,竟发愿要杀一万个和尚。——明代嘉靖皇帝就是个崇信道教、贬抑佛教的人间帝王,《西游记》里这些描写,很可能就是讽刺这位昏庸的皇帝老子呢!

《西游记》有个最大的特点,便是想象丰富而奇特。就说孙猴子的神通吧,既能三头六臂、顶天立地,又能变成个蟭(jiāo)蟟(liáo)虫,附在茶叶上,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还要翻跟头、竖蜻蜓。

妖魔们也都千奇百怪。象精善用鼻子卷人,狮魔一张嘴就能吞下十万天兵,耗子精们住在“陷空山无底洞”。蜘蛛精更有意思,他们个个会用肚脐眼吐丝,而且每个蜘蛛精都有一个干儿子:蜜蜂啦,蚂蚁啦,斑蝥啦,蜻蜓啦……这些想象奇特是奇特,却又都合情合理,并不让人觉得荒诞。

书中还有神奇罕见的环境、奇特好玩的物件。像流沙河,一眼望不到边,足有八百里宽,鹅毛、芦花也漂不起。——这其实说的是大沙漠。火焰山的热劲儿更甭提,“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

至于悟空的兵器如意金箍棒,本是海底的定海神珍铁。迎风一晃,碗口粗细;不用时变成根绣花针,便可藏在耳朵里。五庄观里的人参果,活像“三朝未满的孩儿”,“闻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习性也特别,“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这些神奇的特性,亏作者怎么想出来的!

吴承恩墨迹

语言诙谐,自成一格

《西游记》的基调诙谐幽默、轻松而又活泼。你看,主人公孙悟空就总是那么乐观,没什么事能让他犯愁的。他跟观音开玩笑,说她“一世无夫”;还戏称如来是“妖精的外甥”。给朱紫国国王治病,他用马尿和成药丸叫他吃……

有几回,他跟师傅陷入绝境,在生死关头,也没忘记开句玩笑,来一点恶作剧。猪八戒的蠢笨更是引人发笑。只要这一对师兄弟一出场,气氛就总是那么活泼热烈。

江苏淮安吴承恩故居

照理说,取经路上妖魔成群,该是一条恐怖之路。可有谁读《西游记》,感到沉重来着?有的学者因此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是一种“玩世主义”。鲁迅也说过,《西游记》“实不过出于作者之游戏”。

《西游记》幽默轻松的基调,有一大半得归功于它的语言。虽然那也是白话,却别具一格:跳荡的语句,诙谐的对话,还掺杂着方言俚语,读着读着,不禁让人笑出声来。

《西游记》写得非常成功,大概在吴承恩活着时已大受欢迎。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版本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金陵世德堂本——那时候距吴承恩之死,只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