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 研究内容
1995年诗人谢默斯·希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评审委员会给予他的颁奖词是“他的诗作既有优美的抒情,又有伦理思考的深度,能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神奇的想象,并使历史复活”[94]。从1966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自然主义者之死》到2010年出版的最后一部诗集《人链》,希尼的诗歌体现的优美抒情、具有深度的伦理思考、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的神奇想象、复活了的历史均可通过景观意象来表达。正如安东尼·布拉德利(Anthony Bradley)所说:
在希尼的作品中,爱尔兰的景观与语言不可分离,与地名的渊源和韵律紧密相关,与农业活动和艺术活动有关,与古老历史遗迹的近现代史相联。不仅如此,景观与当下的政治冲突不可分离,与以宗教和仪式为载体的自然的返祖现象有关,同时与团体相关,无论是分裂的还是统一的。[95]
希尼也认为:“景观是神圣的,有与生俱来的暗指,在看得见的现实背后隐含了另一个体系。”[96]由此可见,对希尼诗歌中的景观研究可以“使沉默的景观发出声音”[97],从而“挖掘”出隐藏在景观背后的文化及政治含义。希尼在诗歌中通过对景观的描述,呈现出他深厚的景观意识,借此构建出爱尔兰文化、历史和政治的图景,以实现景观和诗人情感的有机融合。家乡文化的分裂和多种相互冲突但又并存的意识形态要求诗人忠诚于自己的民族和所属的宗教群体,但同时诗人希望有自由的写作空间来表达自己的声音。在诗歌中,希尼通过景观书写来创造这样的空间。诗歌中呈现的景观为诗人解决民族身份与艺术创作的矛盾提供了一个新的场域,并在这个想象的空间中构建了多元的身份,为自己更高层次的艺术创作找到了新的出路。
本书以谢默斯·希尼的诗歌文本为分析对象,以其诗歌创作理论为支撑,从“景观与记忆”“景观与历史”以及“景观与语言”三组关系对希尼的诗作进行研究,展现通过记忆、历史和语言呈现的景观,旨在表明景观与身份之间的关系,即诗人通过诗歌中的景观呈现表达的身份认同和选择。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绪论”介绍了选题缘起与意义。北爱尔兰具有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北爱尔兰地处爱尔兰岛,但在政治上属于英国,由于主权、政权、宗教矛盾、文化语言的差异,北爱尔兰总是发生激烈的冲突,但是长久的冲突也伴随着英爱文化的交融。谢默斯·希尼的成长经历颇为特殊,他出生在北爱尔兰传统的天主教农民家庭,却是从小在英国出资创办的学校接受英国的传统教育。本书以此为切入点,考察希尼诗歌中通过记忆、历史和语言呈现的景观,并作为构建身份的方式,同时创造了一个兼顾现实责任和艺术审美的开放多元的空间。本书还梳理了希尼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对希尼身份研究的片面性和对诗歌进行景观研究的不足,并详细介绍了景观研究理论。同时,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也在“绪论”中提及。
第一章“继承与疏离:谢默斯·希尼诗歌中的景观与记忆”阐述了景观与记忆之间的关系,记忆隐藏在景观中,并通过景观表征来呈现,使景观成为承载记忆的重要方式,且人们通过记忆重塑景观来构建民族认同与新的身份。本书还具体分析了希尼诗歌中体现孩童时家乡记忆的自然景观(包括湖泊景观、沼泽景观、森林景观等)以及家庭成员和爱尔兰传统艺人的劳作景观,表达了希尼对北爱尔兰故乡和爱尔兰传统既继承又疏离的双重矛盾态度,构建了爱尔兰人和诗人的身份,超越了“北爱尔兰天主教农民家庭成员”这一客观身份对诗歌创作的限制,进入一个包含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有利于诗歌创作的想象空间。
第二章“暴力的‘客观对应物’:谢默斯·希尼诗歌中的景观与历史”分析了景观与历史之间的关系,景观、历史和人类处在一个互动的关系中,景观承载着不同时代背景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景观是物质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最持久的联系之一,是历史进程的忠实记录者,是记录和体现人类活动印迹的历史文本。通过历史呈现的景观承载了当时的文化象征,其被赋予的内容和意义也正是通过景观传承延续。本书以希尼诗歌中呈现的远古时代作为祭祀牺牲品的沼泽尸体景观和北欧海盗入侵爱尔兰岛时留下的历史景观为研究对象,再现了历史上的暴力及其所造成的伤害,以古今对比的间接方式谴责了20世纪70时代北爱尔兰的暴力现实,并使远古时代的历史暴力成为隐喻北爱尔兰现实困境的“客观对应物”,提出“杠杆作用”的解决途径,以间接的方式谴责了造成流血冲突的暴行,担负起社会责任。在避免诗歌沦为政治的牺牲品和传声筒的同时,保持了希尼作为诗人的身份和艺术创作的独立性。诗歌中的景观呈现共同建构了希尼作为北爱尔兰天主教社区成员以及从事艺术创作的诗人的多元身份,为诗歌创作创造了超越不同民族之间和不同宗教之间二元对立的空间。
第三章“开放与多元:谢默斯·希尼诗歌中的景观与语言”考察了景观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认为景观和语言在构建多元身份认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族不仅仅是政治斗争的产物,更是与景观、文化、语言等因素相关,指出语言和景观呈现是一致的[98],景观可以被翻译成语言,语言描写呈现景观。通过语言呈现的景观成就了希尼诗歌创作中的地名诗。地名诗以希尼熟悉的北爱尔兰地名为基础,融合具有爱尔兰特色的语言,呈现出丰富的爱尔兰乡土世界,确立了爱尔兰人的身份标识。同时希尼在《格兰莫组诗》中通过语言及其景观呈现上启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传统,下承英语诗歌传统,突出其英语诗人的身份标识。诗人身体力行地通过具有英语语言文学传统的诗歌创作,建立了一个包含不同优秀文化传统的创作空间。
“结语”部分以上述三章的具体文本分析为基础,总结出在希尼诗歌中,通过记忆、历史和语言呈现的景观确立了希尼爱尔兰人、爱尔兰诗人、爱尔兰天主教徒、英语诗人等多元身份标识,同时诗歌中呈现的景观为在北爱尔兰的现实矛盾中处理身份问题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开启了一个有益于交流和讨论的空间。诗人也试图以历史的融合性打开政治的边界,呈现一种既能回应北爱尔兰的现实矛盾,又能体现诗歌艺术审美价值的新的写作范式,致力于在文学作品中建立一个面向未来的想象的爱尔兰。同时,诗歌中多元身份的建构创造了一个超越民族和宗教的二元对立,包含不同文化、不同政治、不同意识形态的空间,促进了诗人的艺术创作,为世界上承受文化分裂的文学创作者的写作提供了新范式。此外,希尼多元身份的选择为处在后现代转型时期的人类的身份选择,即“何以在这个世上自处”的问题提供了借鉴意义和新的认知地图。在后现代语境中,信息高速传播,事物瞬息万变,人员之间交流来往频繁,这需要人们选择多元的身份认同,包容不同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交流。
二 本书创新点
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从文献综述来看,在以往的国内外希尼研究中,鲜有从景观角度解读希尼诗歌文本,并忽略了通过景观呈现诗人多维度的身份认同。从景观书写的角度来研究希尼的诗歌,把诗歌文本与景观以及景观所阐释的内涵联系起来,能丰富希尼诗歌的内涵,充实希尼诗歌研究。
第二,希尼身份问题研究的创新。就希尼在诗歌中塑造的民族身份问题,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其在不同的写作阶段选择了不同的民族身份,同时通过文化平衡策略保持英国—爱尔兰诗人身份。而本书通过诗歌中的景观探讨希尼在创作过程中对身份的选择,希尼避免对“英国”或“爱尔兰”、“天主教徒”或“新教徒”等身份的直接选择,在不同的诗歌创作和语境中保持多重身份,体现了诗人的多维度,而不仅仅停留在“英国—爱尔兰”二维的身份选择。对希尼超越单纯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身份的后现代主义研究将拓宽希尼诗歌研究的范畴,为新时期的希尼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第三,跨学科的有机整合。本书试图将绘画艺术、生态学、哲学、人类学、文学等学科有机整合,以视觉艺术为基础勾勒出希尼诗中的景观,再以生态学、哲学、宗教等为依据解读画意,诗歌中多元身份的建构创造了一个超越民族和宗教的二元对立,包含不同文化、不同政治、不同意识形态的空间,促进了诗人的艺术创作,为世界上承受文化分裂的文学创作者的写作提供了新范式。
[1]Seamus Heaney,Finders Keepers: Selected Prose 1971—2001, New York: Farrar,Straus and Giroux,2002,p.4.
[2]Seamus Heaney,“Crediting Poetry: The Nobel Lecture”,The New Republic, Dec.25th,1995,p.28.
[3]本尼克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4]Seamus Heaney,Finders Keepers: Selected Prose 1971-2001, New York: Farrar,Straus and Giroux,2002,p.12.
[5]Seamus Heaney,Finders Keepers: Selected Prose 1971-2001, New York: Farrar,Straus and Giroux,2002, p.36.
[6]Seamus Heaney,Finders Keepers: Selected Prose 1971-2001, New York: Farrar,Straus and Giroux,2002, p.ⅹ.
[7]Helen Vendler,Seamus Heane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p.8.
[8]段义孚:《风景断想》,张箭飞、邓瑗瑗译,《长江学术》2012年第3期,第45页。
[9]Denis E.Cosgrove,Social Formation and Symbolic Landscape,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8,p.15.
[10]Bernard O'Donoghue,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eamus Heane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p.1.
[11]John Wilson Foster,The Achievement of Seamus Heaney, Dublin: Lilliput Press,1995,p.2.
[12]See Richard Rankin Russell,Poetry and Peace:Michael Longley,Seamus Heaney,and Northern Ireland,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2010.
[13]See Peggy O'Brien,Writing Lough Derg:From William Carleton to Seamus Heaney,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2006.
[14]See Magdalena Kay,Knowing One's Place in Contemporary Irish and Polish Poetry:Zagajewski,Mahon,Heaney,Hartwig,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12.
[15]See Magdalena Kay,In Gratitude for All the Gifts:Seamus Heaney and Eastern Europ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12.
[16]See Blake Morrison,Seamus Heaney, London: Methuen & Co.Ltd.,1982.
[17]See Thomas C.Foster,Seamus Heaney, Boston: Twayne Pub.,1989.
[18]See Eugene O'Brien,Seamus Heaney and the Place of Writing, Florida: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2002.
[19]See Eugene O'Brien,Seamus Heaney:Searches for Answers, London: Pluto Press,2003.
[20]See John F.Healy,From Mossbawn to Station Island: A Sense of Place in Seamus Heaney's Poetry, Diss.University of Kansas,1997.
[21]See Thomas George McGuire,Seamus Heaney and the Poetics of Violence, Diss.University of Michigan,2004.
[22]See Sarah J.Duerden,Ungoverning the Lyric Tongue: The Public Poetry of Seamus Heaney, Diss.Arizona State University,1992.
[23]See Neil Corcoran,The Poetry of Seamus Heaney:A Critical Study, London: Faber & Faber,1986.
[24]See Jason David Hall,Seamus Heaney:Poet,Critic,Translator,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2007.
[25]See Bernard O'Donoghue,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eamus Heane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26]See Michael Allen,Seamus Heaney,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1997.
[27]See Dennis O'Driscoll,Stepping Stone:Interviews with Seamus Heaney, London: Farrar Straus & Giroux,2010.
[28]See Jason David Hall,Seamus Heaney's Rhythmic Contract,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2009.
[29]See Helen Vendler,Seamus Heaney, Washington: Harvard University,1998.
[30]See Michael Cavanagh,Professing Poetry: Seamus Heaney's Poetics,Massachusetts: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2010.
[31]See Tony Cartis,The Art of Seamus Heaney, Manchester: Seren Griffiths,2000.
[32]See Michael Parker,Seamus Heaney:The Making of the Poet, Iowa city: University of Iowa Press,1993.
[33]See Bernard O'Donoghue,Seamus Heaney and the Language of Poetry,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1994.
[34]See Susan Marie Miller,The Feeling of Knowing:A Modern Poetics of Conviction, Diss.Harvard University,2008.
[35]See Conor McCarthy,Seamus Heaney and Medieval Poetry, New York: D.S.Brewer,2008.
[36]See Thomas Wesley Davis,The New Thinking about Loss:Language,History and Landscape in Poetry after Modernism, Diss.Princeton University,2002.
[37]See Susanna Lidstrom,Nature,Environment and Poetry:Ecocriticism and the poetics of Seamus Heaney and Ted Hughes, London: Routledge,2015.
[38]See Donna L.Potts,Contemporary Irish Poetry and the Pastoral Tradition, Columbia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2011.
[39]See Ulf Kirchdorfer,Animals and Animal imagery in the poetry of Elizabeth Bishop and Seamus Heaney, Diss.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1992.
[40]See Timothy Wenzell,Emerald Green:An Eco-critical Study of Irish Literature, Diss.Drew University,2008.
[41]See Daniel Tobin,Passage to the Center:Imagination and the Sacred in the Poetry of Seamus Heaney, Kentucky: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2009.
[42]See John F.Desmond,Gravity and Grace:Seamus Heaney and the Force of Light, Texas: Baylor University Press,2009.
[43]See Joy Rosemary Atfield,A Jungian Reading of Selected Poems of Seamus Heaney,New York: Edwin Mellen Press,2007.
[44]See Karen Marguerite Moloney,Seamus Heaney and the Emblems of Hope, Missouri: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2007.
[45]该书由吴德安编著,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诗选,为吴德安选译的希尼的10部诗集;第二部分是随笔和评论,为由吴德安、姜涛等选译的希尼的随笔、评论和访谈录。
[46]欧震:《重负与纠正:谢默斯·希尼诗歌与当代北爱尔兰社会文化矛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47]李成坚:《爱尔兰—英国诗人谢默斯·希尼:从希尼的诗歌和诗学中看其文化策略》,博士论文,中山大学,2004年。
[48]李成坚:《谢默斯·希尼:一个爱尔兰—英国诗人——从“身份问题”解读希尼诗歌与诗学》,《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第4期,第61—66页。
[49]戴从容:《“什么是我的民族”——谢默斯·希尼诗歌中的爱尔兰身份》,《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第2期,第69—83页。
[50]杜心源:《进入世界的词语——西默斯·希尼的语言形式与民族身份建构》,《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第2期,第95—105页。
[51]杜心源:《喉音的管辖——谢默斯·希尼诗歌中语言的民族身份问题》,《文艺研究》2013年第4期,第25—33页。
[52]谷禾:《诗人与自我——谢默斯·希尼的启示》,《诗探索》2013年第3期,第154—156页。
[53]戴鸿斌、张文宇:《诗人希尼的身份构建困境及其对策》,《译林》2012年第4期,第5—14页。
[54]张剑:《文学、历史、社会:当代北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的政治诗学》,《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年第1期,第78—87页。
[55]梁莉娟:《对话、平衡与超越——后现代语境下的希尼研究》,博士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56]戴从容:《诗歌何为——谢默斯·希尼的诗歌功用观》,《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第143—153页。
[57]戴从容:《从“丰饶角”到“空壳”——谢默斯·希尼诗歌艺术的转变》,《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第59—67页。
[58]徐文博:《希尼诗歌三境界》,《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1期,第93—99页。
[59]李力维:《后殖民语境中的希尼诗歌艺术》,《学术界》2013第1期,第165—180页。
[60]刘炅:《诗的疗伤:谢默斯·希尼的苦难诗学》,《外国文学》2013年第6期,第30—40页。
[61]朱玉:《“如果第一行不能音乐般展开”——希尼诗歌创作思想管窥》,《东吴学术》2013年第6期,第90—97页。
[62]殷企平:《价值语境下的认知与情感——谢默斯·希尼诗歌的经典性》,《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4期,第40—49页。
[63]杜心源、徐胜君:《乡土与反乡土——论谢默斯·希尼的诗歌对“原乡神话”的超越》,《思想战线》2008年第6期,第112—116页。
[64]丁振祺:《希尼献给母亲的歌》,《外国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第59—66页。
[65]吴德安:《中国当代诗人和希尼的诗歌艺术》,《诗探索》2000年第3期,第321—331页。
[66]何宁:《论希尼的“沼泽”系列诗歌》,《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2期,第90—95页。
[67]曹莉群:《自然与人:解读谢默斯·希尼诗歌的新视角》,《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第3期,第12—20页。
[68]潘滢:《谢默斯·希尼的记忆诗学》,《渤海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第91—94页。
[69]李成坚:《国内外希尼翻译研究述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期,第100—104页。
[70]李成坚:《希尼〈迷途的斯威尼〉译本意涵的文化解读》,《外国文学》2008年第6期,第103—109页。
[71]邓红、李成坚:《译者主体性的彰显——谢默斯·希尼英译〈贝奥武甫〉之风格解析》,《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8期,第156—159页。
[72]李成坚:《翻译中的身份书写与文化建构:谢默斯·希尼翻译研究》,博士后研究报告,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
[73]Stephen Siddall,Landscape and Litera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p.14.
[74]理查德·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当前地理学思想述评》,叶光庭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68页。
[75]理查德·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当前地理学思想述评》,叶光庭译,第168—190页。
[76]J.A.Simpson and E.S.C.Weiner,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Second Edition,VolumeⅧ,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649.
[77]此处译著的统计数目通过在国家图书馆图书搜索页面输入“风景”获得。西方人文社科领域有关景观研究的中文译著大多都出现在21世纪以后,并且处于起步阶段,数量还不多。此外,此类译法还见于中国学者撰写的有关景观研究的期刊论文中,如周丹丹发表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的《海外人类学的风景研究综述》一文。
[78]对译著中不同译法的分类是参照了大多数的样本,但不是绝对的。也有少部分人文社科领域著作中的“landscape”被译成“景观”,如景观美学(Aesthetics of landscape,[美]史蒂文·布拉萨著,彭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
[79]国内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学者主要有梅新林、陶礼天、曾大兴、邹建军等。
[80]详见R.J.约翰斯顿《人文地理学词典》,柴彦威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81]本局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大辞典》,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版,第2081页。
[82]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版,第619页。
[83]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84]沈福煦:《中国景观文化论》,《南方建筑》2001年第1期,第40—47页。
[85]Chris Fitter,Poetry,Space,Landscape: Toward a New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p.217.
[86]See Francis T.Palgrave,Landscape in Poetry from Homer to Tennyson, London and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897.
[87]See Stephen Siddal,Landscape and Litera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88]See Chris Fitter,Poetry,Space,Landscape: Toward a New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p.34-36.
[89]See Kenneth Robert Olwing,Landscape,Nature,and the Body Politic:From Britain's Renaissance to American's New World, Wisconsi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2002.
[90]Ann Bermingham,Landscape and Ideology: The English Rustic Tradition,1740—1860, Berkeley:Calif,1986,p.3.
[91]John Wylie,Landscape, London: Routledge,2006,p.1.
[92]John Wylie,Landscape, London: Routledge,2006,p.5.
[93]Denis E.Cosgrove,Social Formation and Symbolic Landscape,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8,p.15.
[94]Bernard O'Donoghue,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eamus Heane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p.1.
[95]Anthony Bradley,“Landscape as Culture: The Poetry of Seamus Heaney”,in James D.Brophy and Raymond J.Porter,eds.,Contemporary Irish Writing, Boston: Twayne,1983,p.3.
[96]Seamus Heaney,Finders Keepers:Selected Prose 1971—2001, New York: Farrar,Straus&Girroux,2002,p.132.
[97]温迪·达比:《风景与认同:英国民族与阶级地理》,张箭飞等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98]Marie Mianowski,ed.,Irish Contemporary Landscapes in Literature and the Arts, London a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12,p.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