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的心灵:玛丽莲·罗宾逊小说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现状

《洛杉矶时报》评论罗宾逊是“一位堪称完美的艺术家,一丝不苟的学者,虔诚的基督徒以及真诚的充满思辨的思想家”(Rubin,2004)。可以说,罗宾逊是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对于这位非凡的文学家,中外学界都给予了特别关注。自1980年罗宾逊首部小说《管家》出版后,其研究文献陆续出现,尽管罗宾逊小说创作停顿24年,相关研究并未停滞。2004年,罗宾逊重回小说创作,其第二部小说《基列家书》出版,并于次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及国家书评人奖,这极大地促发了学界对她的研究热情。从2005年至今,罗宾逊研究持续升温,文献数量持续增长。在Proquest Research Library文学与语言类中检索作家名,2005年之后,文献数量成倍增长,尤其是2010—2021年,已超千条,是2000—2009年十年间研究数量的两倍多。可见,从罗宾逊小说出版伊始,学界就敏锐地注意到她的文学才华,并加以关注。随着后期基列系列作品的出版,学界对她的研究热情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罗宾逊在美国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对其展开深入研究,这里,我们就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分别评述。

(一)国外研究

总体而言,国外研究综合运用宏观和微观的多样理论,把握住了罗宾逊创作的主要脉络,拓展了研究空间,视野开阔、主题多样、研究具体、创意独特。众多学者凭借所属文化的相通性,积极发挥语境优势,围绕罗宾逊小说中的地域特质、女性书写、叙事技巧和宗教影响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特别是关于宗教影响的研究呈现出数量上的优势。丰富多元的研究视角为我们理解这位文学大师提供了可行性路径,这里我们从几个重要的主题维度介绍代表性研究成果。

首先,研究者们显然关注到了罗宾逊小说的地域特质,多聚焦于罗宾逊所关切的美国西部,在生态整体论的视角下分析西部的自然意象,这类研究有效回应了罗宾逊小说拓展的文学想象和强调互补、平等、关系和均衡的价值观。如莫加娜(Magagna,2008)在其博士论文《定位西部:美国西部景观、文学和身份认同》中,将《管家》划入美国西部小说,单列一章讨论小说对指骨镇这一美国西部小镇的定位描述,在对露丝一家人与指骨镇的关系分析中凸显了人的意识与空间处境的融合与分离。弗洛比(Florby,1984)从生态批评视角具体分析山川、湖泊和森林等大自然的生动意象,将罗宾逊的《管家》与《瓦尔登湖》《白鲸》《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及《了不起的盖茨比》并置,突出了《管家》的文学价值。

其次,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入手的文献已然聚合为显在的类别,此类文献大多关注罗宾逊的处女作《管家》。研究者将《管家》定位于女性小说,集中讨论细致的女性的成长体验,在讨论中往往借助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法。如基克尔克比(Kirkby,1986)认为《管家》是对美国文化中居于显要位置的父权价值的反拨。温特劳布(Weintraub,1986)称《管家》本质上为女性小说,小镇景物描述中居核心位置的“湖”指女性形象。内斯特(Nester,1995)则将女性叙事的研究从个体拓展至家庭与社会,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对包括玛丽莲·罗宾逊在内的八位作家进行考查,重点研究了相关作家的代表作品中与理想化家庭相联系的、含有丰富设想和期待的意象和比喻。她认为:美国的家庭生活多样而复杂,现代社会,家庭与其他机构的运行紧密联系,不可分离。这些文本抛弃、挑战、修正或改变着传统家庭意象比喻,通过这样的辩证过程,拓展了家庭生活的定义,并赋予其更加普遍的共享经验。

此外,罗宾逊的叙事技巧也是国外学界的关注重点之一。例如德达称《基列家书》“具有一种恬静之美,文体严肃、思想广博,读者很容易被它的悠扬之美而触动”(Dirda,2004: BW15)。拉玛斯库斯(LaMascus,2010)在其论文《走向玛丽莲·罗宾逊:小说〈基列家书〉与〈家园〉的对话》中,将两部小说并置考察,认为两文本中不同的叙事视角将故事线索交叉,相互作用,共同建构了埃姆斯与杰克·鲍顿的心理世界。施密特(Schmidt,2014)研究了《基列家书》的叙述者“埃姆斯”的男性叙事声音,在他看来,作者罗宾逊通过小说的叙述者埃姆斯扮演了宽容者“父亲”的角色。赛克斯(Sykes,2017)也注意到了《基列家书》叙事艺术的独特性。她将《基列家书》的叙事艺术与美国当代小说的叙事艺术进行了对比,认为:《基列家书》不同于主流的“创伤”叙事,它受到意识的内在机制的驱动,体现的是一种沉静叙事之美。

除了前面所谈的地域特质、女性主义批评和叙事技巧之外,众多研究者从宗教信仰与罗宾逊文学创作的关系入手进行探讨,研究者所注意的问题包括:信仰思想的来源、宗教意象及元素的表征、宗教仪式的呈现以及宗教史观的分析。具体如下:扎瓦拉(Zavala,2011)细化分析了罗宾逊在《亚当之死》中所探讨的宗教思想及与之相联系的传统信仰问题,探讨小说文本推崇的人性中的善良、仁慈和忠诚的品质。论文触及了《管家》中各个人物名字背后的隐含意义,讨论了《基列家书》中书信体对埃姆斯忏悔性心理叙事的影响和《家园》中叙事视角的转变对主题表达的意义。夏伊(Shy,2007)认为罗宾逊的散文集《亚当之死》和小说《基列家书》以不同的书写体裁彰显了同样的价值取向:重申和修正美国文化中的加尔文宗教传统,强调其对人的恩泽和仁慈。艾莉森(Alison,2018)论述了加尔文主义对于基列系列创作的深度影响,与此同时,他认为卡尔·巴特神学对小说的影响被忽略了。斯托特(Stout,2014)对罗宾逊小说中的宗教元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管家》和《基列家书》对约翰·加尔文的新教圣礼进行了展现。珀蒂(Petit,2010)对《基列家书》与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好人难寻》进行比较研究。在她看来,这两部作品实际上是同一宗教观点的各种表现,即希望罪人能得救。贝利(Bailey,2010)阐述了《基列家书》中“火”意象的主题思想以及基督教和种族之间的关系。霍布斯(Hobbs,2010)将《基列家书》中的众多仪式(如葬礼和洗礼)作为圣经符号进行解读。她以埃姆斯为分析对象,得出结论:对于小说人物而言,圣经符号承载着社会记忆功能。

由以上分析可见:国外研究者从相通的文化语境出发,结合多样研究方法,对罗宾逊小说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有效涵盖了罗宾逊文学创作的核心要旨,但遗憾的是:鲜有研究者关注到罗宾逊小说中的历史维度,这显然存在对罗宾逊文学误判。直到在新近文献中,历史维度才开始被关注,如道格拉斯(Douglas,2011)关注到了《基列家书》一书对美国种族历史的书写,将种族关系史置于美国宗教多元文化发展中进行研究。论文重点挖掘宗教多元主义下,宗教人士对于蓄奴制的刻意失声的原因,但未能全面展现小说所关注的种族关系和宗教多元主义的全景联系,而这一点对于读者深入全面地理解基列系列小说至关重要。

除了历史维度的探讨不足之外,对罗宾逊小说的整体性研究成果仍显不足,具体表现在,(一)专著虽有出版,但仅围绕某部作品展开,缺少主题的延展性和系列作品的关联性。如科恩(Kohn,2013)的《玛丽莲·罗宾逊〈基列家书〉中的容光与神秘》(Radiance and Secrecy in Marilynne Robinson's Gilead)对单一作品《基列家书》展开研究,作者科恩认为:在《基列家书》中,虽然主人公埃姆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对比他年轻近四十岁的妻子的过往经历始终保持缄默、不置一词,实则却了解至深。因为真相隐伏于神秘之中,随着神秘的面纱层层揭开,这个可怜的垂暮老人亦会焕发出熠熠生机。另有米弗图格鲁(Jana-Katharina Müftüoglu,2009)德文版研究专著:《玛丽莲·罗宾逊后现代作品〈管家〉的女性主义批评》从女性主义视角对罗宾逊首部小说《管家》予以评说。(二)除专著之外,更多的研究成果被收录于各类文学评论集中,但囿于论文集形态,未能构建起全书的整体逻辑。如提摩西·拉森(Timothy Larsen)和凯斯·约翰逊(Keith L.Johnson)主编的《基列的乳香:与玛丽莲·罗宾逊的神学对话》(Balm in Gilead: A Theological Dialogue with Marilynne Robinson, 2019)一书,汇集了12篇关于罗宾逊小说研究的精品论文,重点关注小说的宗教维度,研究者或者从罗宾逊小说与加尔文、奥古斯丁思想的关联性角度对小说的形而上学思想进行研究,或者从具体主题切入研究小说的宗教关怀,或者从人物行为和心理活动中洞察小说中的宗教元素,或者从黑人教堂的发展经历来研究非裔族群所面临的认同问题。书中所选论文论证深刻而极具启发,为读者进行小说的宗教维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参考资源,但由于选题维度限制,文集未能就罗宾逊的小说创作进行全面详尽的分析。另外,一些专题文集把罗宾逊小说作为一个相关项进行考查,这类研究往往止于基本内容介绍,未能深入展开,如亨格福德(Hungerford,2010)的《后现代信仰——1960年以来的美国文学和宗教》(Postmodern Belief: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Religion Since 1960)考查了过去六十年间美国当代宗教实践和一些代表性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想象,探讨了现今美国社会中宗教信仰和多元文化的共存状况。本书指出:后现代信仰脱离宗教教条的特征回应了美国世俗社会的多元化特点。她分析了包括玛丽莲·罗宾逊在内的美国当代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并且认为:他们都以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触及宗教世界,以超验的叙事赋予语言在所指意义之外的宗教价值,从而祛除宗教教条,坚持信念本身即可赋予日常行为以宗教意义。另外一部文集《爱达荷州作家评论集》(Articles on Writers from Idaho)集中评述了包括罗宾逊在内的来自爱达荷州的作家作品,它以新颖的编写范式,将内容迥异的大量素材汇编为彼此相关、前后连贯、信息丰富的评论集(Hephaestus Books,2011),文集信息量大,文献丰富,但未能就某一主题形成连贯的分析主线。

基于上述情况,本书力求将罗宾逊小说作为整体进行考查,补充必要的历史研究维度,在现有基础上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界同仁提供相关研究借鉴,为丰富当代美国文学研究做出贡献。

(二)国内研究

相比国外对玛丽莲·罗宾逊的持续关注和多样研究视角,国内对这位屡获殊荣、备受关注的作家关注和研究都很不足。首先,译介工作起步并不算早,据笔者在国家图书馆和香港中央图书馆搜索查找,2005年由台北麦田出版社出版其首部小说中译本《管家》(李佳纯、林泽良译),之后直到2015年这部小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重译出版(张芸译)。其后三部作品《基列家书》《家园》和《莱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分别于2007年、2010年、2019年出版中译本。2020年出版的《杰克》目前未见其中译本。罗宾逊的6部非小说作品尚无中译本。滞后和不充分的译介工作导致国内学者对于罗宾逊的研究只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视角单一,缺乏对其丰富创作思想的深度解读。

国内学界最早提及罗宾逊其名的是1984年《读书》第11期仲子的文章《作家的成长》。文章谈到,在当年《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举行的一次笔会上,共计16位青年作家受邀,罗宾逊名列其中。除罗列其姓名之外,文章并未就罗宾逊的生平和创作做任何介绍。鉴于此,国内对罗宾逊的研究起点应为2007年的洪满意在《安徽文学》发表的《小说〈基列〉的主题探索》。截至2022年7月19日,笔者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搜索,结果显示:以玛丽莲·罗宾逊小说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总数为54篇,其中,硕博士学位论文21篇,研究型文章已有33篇。较为难得的是,在算不上高产的研究成果中,有些研究热点已经呈现,并有高水平的成果产出。如关于小说中宗教元素的研究,已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和CSSCI论文发表,分别是:于倩于2014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书写信仰:玛丽莲·罗宾逊小说中的宗教元素研究》和乔娟于2019年发表在《外国文学》上的论文《罗宾逊小说中的女性宗教气质书写》。于倩将罗宾逊小说置于美国当代文学的宗教传统中进行研究,通过对三部小说(《管家》《基列家书》《家园》)中的宗教元素进行条分缕析,得出结论:罗宾逊的正统新教信仰全面影响了她的创作,其文学书写处处体现出强烈的宗教救世情怀;把握罗宾逊作品中文学与信仰间相通互释的关系是理解其作品的关键。乔娟的文章从基督教思想中的“信”“望”“爱”三个角度探讨了宗教因素对罗宾逊小说中女性角色塑造的影响,强调了罗宾逊人文加尔文主义思想在人物塑造中形成的积淀性影响。此外,陆星群(2014)、徐丽(2012)、段薇(2019)分别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罗宾逊小说中的宗教世俗化、宗教影响、宗教原型和宗教危机问题进行了探讨。

除了宗教元素的研究之外,多篇CSSCI论文从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入手,对罗宾逊小说中的身份认同、历史记忆进行了研究,其下载量远超其他,它们共同推动了罗宾逊小说的国内传播。具体包括:金莉(2012)的《20世纪末期(1980—2000)的美国小说:回顾与展望》将罗宾逊的《持家》(即《管家》)列入美国当代女性文学中,认为这是一部关于爱与失落、渴望与孤独、消失与记忆的书。胡碧媛(2019)认为《管家》立足于白人主流阶层的文化逻辑,从血缘、地缘等内部属性出发,强调共同体建构的精神现实。她认为:小说以女性化的个体书写批判同质化、标准化的压制性话语,但并不排斥将个人历史置于民族建构的语境中,在叙事层面展现审慎的共同体建构和解构之思,再现包容异质性的共同体文学虚构。李靓(2018)以记忆理论为视角,考查小说叙述者埃姆斯如何通过个人记忆实现宗教认同的重构。文章从三个维度具体展开:记忆激活宗教认同、记忆修正宗教观念、记忆审视宗教悖论,由此,展示记忆在认同阐释中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杨金才(2014)《论新世纪美国小说的主题特征》认为玛丽莲·罗宾逊的创作带有明显的日常生活转向和对人伦道德的关注。于倩(2018)在《文明的回归》一文中总结了罗宾逊的基本文学主张:重回美国文学源头,关注个人和国家身份建构,强调文学的民族性特征。文章认为,通过文学创作检视盎格鲁—新教“美国信念”和传承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是罗宾逊“对话经典”的两大重要手段。罗宾逊的文学创作呼应了当前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强化国民认同的潮流,引导读者和一批美国新一代作家关注美国文学经典主题的现实意义,对美国文学的新人文主义转向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乔娟(2016)在《消融界限的百年求索》一文中提出:当代美国作家玛丽莲·罗宾逊的小说《基列家书》以美国普通民众是否应该接受种族共融为核心设问,讲述了中西部爱荷华州基列小镇埃姆斯家族四代人的经历,展现了美国社会从南北战争前夕到20世纪中叶百年间的种族关系衍变史。小说揭示了美国一百多年来种族观念中歧视与共融的此消彼长和美国种族制度所遭遇的困境,进而展望了未来美国多元共融的种族关系前景。以上这些成果可称得上是罗宾逊小说研究中的扛鼎之作。

此外,在生态女性批评和叙事美学方面,研究文献较多,正在形成热点趋势,如蔡利(2021)、唐东方(2016)、袁洋(2019)集中关注罗宾逊小说中的女性叙事,曾林玉(2015)、郝素玲(2013)、冯江(2019)则聚焦于小说的叙事技巧,但从期刊来源以及点击量和下载量来看,相关研究中没有产生有影响力的突出之作。

总体来看,玛丽莲·罗宾逊及她的小说创作进入国内学者视野的时间比较晚,在早期研究中,不少文章仅是对罗宾逊小说及其杂文做出描述性介绍,并未涉及产生影响深远的批评型作品,使其研究无法做到全面和深入。近年来,对于罗宾逊的关注度持续升温,研究视角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大多文献都是对单部作品的某个维度进行孤立研究,鲜有文献对罗宾逊小说进行综合性整体研究,能将作者的思想发展与小说创作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在罗宾逊笔耕不辍、佳作频出的背景下,国内罗宾逊研究尚存广阔的空间,有待学界同仁从更广阔的批评理论出发,对小说文本所宣扬的人文传统思想进行深度挖掘,相信未来国内学界对于罗宾逊小说的研究将佳作迭起、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