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实施意义:“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中国梦”的策略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也是高明的战术家和策略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中国梦”的策略保障。
第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有助于中国东西内部平衡、并重、兼顾,消除不平衡,以及失重状态,实现国内协同、优化。如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西北五省区,其中,新疆以其位置、面积、资源、潜力、影响等,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破题和核心区。内外联通倒逼国内改革、发展,从而也为“东突”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以点带面、统筹协调推进合作。
第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利于拉动外需,向西转移、输出、外溢过剩的一部分产能,互需互利互补以外促内,挖掘内需,从而实现内外联动、联通发展,解决资源、能源、市场问题,消除对西方的严重依赖。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和经贸。过去中国重视沿海、东边,重视经济发达的美日韩以及东盟,现在也要向西、内陆发展,重视西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那里有巨大的市场,是大有可为的投资地和经贸对象。例如,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港,是一条连接亚洲与欧洲的国际化铁路交通干线,在中国境内途经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7省、区,430多个县、市,到中哈边界的阿拉山口出国境,缩短了原有路上的亚欧运输2000公里的距离,比绕道印度洋水运缩短1万公里,并且避开了高寒地区,港口不封冻,吞吐能力大,可常年作业。
第三,发展中国西部,促进西部开放、改革,扩大内需,增强内生动力,创造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发挥西部资源、能源、旅游和人文优势,减少东西差距,内外信息共享,争取国家经济社会的平衡、可持续发展。从西安经兰州一直到乌鲁木齐,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途经地区,沿途贫困地区并不少见,并且连成一片,“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推动国家西北大开发战略,从“开发”向“开放”转型。通过引进产业、聚集人才使西部地区更快发展,为我国中西部省区的特色农产品、特色食品、特色药品、机电产品等向西出口创造难得的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新时代我国特别是大西北地区发展的大战略和大策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验地,是融合和弘扬中华古代文明与现代发展的大展览。
第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既通过经济比较落后的中亚、中东、高加索等地区发展中国家,也连接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亦不排斥其他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参与,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共商共建共享”,使中国经济从过去的相对偏重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向南北并重、南南合作的方向推进。这既符合中国发展中国家的定位,也反映了中国作为“金砖国家”新兴经济体和“全球南方”国家崛起的态势和胸怀。“丝绸之路经济带”其实也是文化带,有利于各民族、各宗教、亚欧、东西的文化交流、交锋与交融,有助于削弱三股恶势力的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古今中外、东西文明交流交锋交融的大通道,是新时代联结和发展中国与亚欧关系的大动脉。
第五,“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适应了社会经济、高铁技术发展、陆权上升的国际形势。以经济换政治,以陆上空间换取海上时间,以陆上、陆权优势平衡海上、海权劣势。克服过去亚欧大陆各区域间存在的“隔而不通,通而不畅,畅而不大,包而不容,紧而不密”的现象。亚欧中心地带,与全球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相距遥远,历史上关联少,现实中美国影响相对薄弱。“丝绸之路经济带”体现了中国的西向进取和务实策略,也体现了中国经济外交战略的新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