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自助指南:我们如此亲密而独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7 沉锚效应:为什么换一种表达,孩子变得更听话?

困惑再现

教育孩子中,家长们深知从小适当背诵的必要性。可是每逢周末,当家长让孩子背诵两首诗时,孩子常常会讨价还价,在多数情况下甚至会不欢而散。结果也可能是孩子在赌气中迟迟不能有效完成任务。如果换一种表达:“你这周末是背诵两首古诗还是四首呢?是周六背诵还是周日呢?”估计这时候孩子会思索一番,选择背诵两首,此刻如果您是这位家长,是否会暗自庆幸实现了目标?

心理卡片

关于沉锚效应

如果我们做个小实验,请两组不曾了解北京冬奥会获奖结果的人士,A组人回答:

1. 挪威的奖牌超过95枚吗?

2. 你认为挪威的奖牌是多少?

然后请B组人回答:

1. 挪威的奖牌超过200枚吗?

2. 你认为挪威的获奖数是多少呢?

实验的结果很有可能是这样:人们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受到了第一个问题包含的信息的影响,随着第一问的数字的增加而增加。这是一种常见心理现象——沉锚效应。心理学中的沉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指当人们在对某个事件或者某人做出判断时,容易受到最初获取的刺激信息的支配,犹如船只在停靠时,沉入海底的“锚”一样,固定和影响人们的思维和判断。这种心理现象用一个限定语言或者规定当成导向,从而影响人们的选择和判断,被称作“沉锚效应”。锚定就是指人们倾向于把对未来的估计和已经出现的信息联系起来,同时容易受外界提议的影响。

沉锚效应存在于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最初信息和先入为主是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常见表现形式。也许这可以解释失败多次的人,更容易失败,最初的失败,就是当事人依据原始的信息,影响了当时的情绪和行为。所以我们说,成功的经验更容易激发人们持续向前,取得更大的成功。

电视剧《大宅门》白家大爷白颖园,被人算计含冤入狱,成了宫斗中的替罪羊,并且问斩监候,最后朱顺和严爷二人偷梁换柱将他救出,让他隐姓埋名流落他乡,可是有天小混混韩荣发想去敲诈时,白大爷问了两个问题,立即辨别出韩荣发的混混身份:隆盛药房的钱掌柜还好吧?他家大儿子该有30多了吧?结果韩荣发顺着接话,说到钱掌柜挺好的,他儿子32了。为什么?那家药房的掌柜根本不姓钱,也根本没有儿子,白大爷这里用的就是沉锚效应。先假定隆盛药房的掌柜姓钱,巧设了“锚”去试探好人坏人。

沉锚效应的关键在于所选的参考物要足够引起决策者的注意。而且参照物和目标之间要有类似点;不可忽视的是也受当事人的知识架构影响。沉锚效应很多情况下是在潜意识中生成,是人们的天性,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让人们在实际的决策中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形成判断或决策偏差。

沉锚效应会影响我们的理性判断。正如一些奶茶店,服务生会问:“你要中杯还是大杯?”我们大多数人会在这些选项中做决策,而忘记了自己还有选择“小杯”的权利。

沉锚效应会让我们陷入失败者模式。我们一旦失败过,就容易干扰到思维和信念,我们不仅仅要在身体姿势上有所调整,还要在心理状态上保持健康的姿态——有观点,不盲从!

家育心念

沉锚效应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应用呢?

第一,家长寻找恰当时机,为孩子设定“沉锚”,会让亲子交流中更顺达更和谐。就像有些APP最初为了推行一项服务,先免费赠送几个月,人们往往就会习惯了它的存在,就会继续使用,即使并没有那么必要和好用。

第二,家长给孩子设个选择项,而非武断专制地下达指令。

比如家长要求孩子不要再玩手机,不是直接下令:“把手机关了。”而是可以尝试沉锚效应的方法:“你是再玩10分钟,还是15分钟呢?”给孩子设置了一个可以缓冲的空间,比起强硬的指令更有弹性。也许不知不觉间,孩子就会朝着理想行为发展。

第三,家长和孩子一起设定合理目标,最好高一些。立大志者成中志,立中志者成小志,立小志者则无志。孩子如果制定了相对高一点的目标,仍有希望可能达到中等程度的目标,如果一开始就制定的是非常低的目标,那容易把“锚”定得过低而不利于其有更大的发展。孩子对于未来会有所畏惧,不明白难度也不清楚自己的实力,适度的高目标利于激励孩子充分发挥水平。我们对孩子未来的期望,的确潜藏在设置的“锚”中。需要强调的是:切不可太“鸡娃”,只有和孩子认真地对话,激发出孩子的志向和动力,才最有意义。孩子需要知道,即便孩子无法实现目标,家长也依然会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温暖,孩子的成就和排名,不是家长关爱孩子的外在条件。

家长学会利用沉锚效应,养育孩子就会变得更轻松!

正如叔本华所言:“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事物的虚幻假象,也不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们此前积累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