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章小结
1.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及分类。电子商务是指组织或个人之间开展电子化商业交易的各类商业模式。电子商务能够分为完全的电子商务和部分的电子商务,也可以基于参与者关系和交易形式分为B2B、B2C、B2B2C、C2B、C2C、B2E、企业内电子商务等。
2.电子商务的框架。电子商务的总体框架包括各类经营活动、组织结构、支持系统及技术基础设施等。其中,相关基础设施包括网络、硬件、软件等;支持系统包括人员、公共政策、营销和广告、支持服务以及商务伙伴等;基础设施和支持系统共同支撑最上层的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应用。基础设施、支持系统与应用等要素都需要企业的有效管理,企业需要对此进行计划、组织、改进,制定相应的战略,对流程进行持续的重构,不断优化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和企业战略。
3.电子商务的发展史。全球电子商务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主要阶段:①第一阶段(1995—2000年),电子商务概念与业务爆炸性增长、出现大量突破式创新;②第二阶段(2001—2006年),面对电子商务发展的严峻形势,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与战略开始转型;③第三阶段(2006—2010年),电子商务开始了新一轮重新定义和重新创新商业模式的发展阶段;④第四阶段(2010—2020年),传统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已发展得较为成熟,更多创新应用被快速发展的新技术驱动,全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⑤第五阶段(从2020年至今),全球电子商务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国电子商务的近30年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发展工具(1995—2002年)、建设渠道(2002—2008年)、搭建基础设施(2008—2013年)、构筑经济体(从2013年至今)四个阶段。
4.电子商务发展的驱动因素。驱动我国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商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与信息技术的进步、消费者需求驱动与升级、产业资源丰富与产业链完整、电子商务平台信用机制与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日益蓬勃的创新创业环境与市场政策支持等。
5.电子商务的经济与社会价值。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组织机构、个体消费者、创业者和整体社会带来了诸多益处,不仅使网络购物变得更高效、更具选择性、更方便,也为消费者带来了长期的、实际的优惠价格,更积极地推动了线下购物环境的变革。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还有助于整体社会福祉的提高,在协助脱贫、灾后经济重建等方面都展现了其巨大的社会价值。
6.电子商务面临的局限、环境压力及组织应对措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和壁垒,包括行业壁垒(如不同行业之间难以统一标准、打通渠道)、内部壁垒(如技术水平统一、安全性)、外部壁垒(如政府支持)、文化差异、组织差异、国际贸易壁垒、伦理问题等。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电子商务的成本不断下降,效益显著提升,同时逐步与实体经济融合而形成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经济体模式。电子商务还可以利用更多前沿科技,包括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机器人等,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