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余尿量测定
残余尿量(PVR)是指排尿后膀胱中的剩余尿量。正常人在排尿结束时,膀胱内不应残留尿液。存在残余尿可能与逼尿肌收缩力降低(由于年龄增长,老年膀胱比青年膀胱收缩力的维持较短;或者由于影响膀胱神经支配的神经源性疾病)、膀胱出口梗阻或两者的综合因素有关。在临床实践中,PVR是在患者尝试排空膀胱后通过超声测量的。计算膀胱残余尿量的常用公式为:膀胱尿量(ml)=膀胱长径(cm)×宽度(cm)×深度(cm)×0.7[1-5]。
PVR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在3个月的时间里,不同的天数记录的量在 150ml到 670ml之间波动[1]。
残余尿测定在临床上的应用
在前列腺症状的药物治疗(MTOPS)试验中,对安慰剂治疗的737名男性进行分析表明,PVR容积似乎并不是发生急性尿潴留的强有力预测因子。残余尿量小于39ml的男性与残余尿量为39ml或更多(尽管高的PVR与更高的概率发生症状进展和需要侵入性治疗相关)在尿潴留发生率上没有差异[6]。同样,在接受α受体阻滞剂治疗的389名男性及553名安慰剂治疗的男性中,残余尿量小于300ml与残余尿量大于300ml两组之间尿潴留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7]。在最初选择保守(非手术)治疗的170例经尿动力学证实的BOO患者中,141例(83%)在10年后仍未接受治疗,29例(17%)接受了手术(22例因LUTS,7例因尿潴留)。基线水平的PVR不能预测尿潴留的发生率,也不能预测因LUTS加重而需要TURP的可能性[8]。
PVR容量不能预测TURP术后疗效。基于这些原因,在美国泌尿外科学会指南中建议将残余尿量测定作为一种可选择的检查,但第4届国际前列腺增生咨询会推荐进行检查[2]。
目前认为残余尿量测定是有用(同时测定血肌酐)且安全的检查。它可预测肾后性尿路的压力,同时有助于泌尿外科医生判断不采用TURP而采用保守观察是否安全。对于重度LUTS症状的患者,如果残余尿量小于350ml,采用观察等待是安全的,而对于大量残余尿的患者来说,也可能是安全的(小于 700ml)[3]。
残余尿量增加是否容易引起尿路感染
虽然直觉来说是,但残余尿量与尿路感染有关的研究证据表明,残余尿量升高未必会引起感染,至少在神经系统正常的成年人中,感染不会发生[3,4]。目前还没有长期的研究来确定PVR升高是否会增加UTI的风险。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