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机体层摄影与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体层摄影(CT)
广泛应用于泌尿系统症状和疾病的检查,其可以检测出组织吸收X射线的微小差异,与普通平片相比,可提供了一个非常宽的密度范围(因此可以区分不同的组织)。计算机计算每个像素的吸收值(衰减),并将其重建成图像。衰减值以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简写为Hu)从 –1 000到+1 000表示(水为0,气体为 –1 000,骨骼为+1 000)。近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可使原始数据重新格式处理,这样就可以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以及更熟悉的水平面上生成图像(图3.11和图 3.12)。
CT平扫(无对比剂)可以诊断尿路钙化和结石。
静脉注射对比剂,可用于血尿的检查,评估肾实质性病变的性质及软组织肿块的性质(如通过区别肠管和淋巴结而判断癌症分期)。螺旋CT[当静脉注射对比剂后也称为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CTU)]扫描速度很快,患者躺在检查床上通过扫描探头,可拍摄患者多层图像。一次屏气时间就可以对人体进行整体性扫描,从而减少了因动作引起的伪影,提高了空间分辨率,特别有助于诊断急性腰痛患者的可疑输尿管结石,以及确定肾肿块的性质(增强CT)。

图3.11 冠状位CT显示左肾、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

图3.12 冠状位CT显示左肾和脊柱旁肌肉
重叠的横切面可以在多平面重建(MPR)成像,所以与传统的横切面相比,病变可以在多个平面(矢状面、冠状面)上成像。
CT的用途
血尿
查找尿路出血的原因及部位。CT的优势为仅需进行一个项目来对血尿进行检查,可以避免传统的“4项检查”法(IVU、肾超声、膀胱软镜检查和尿细胞学检查),尽管其需要更高的辐射剂量。有证据表明,多排计算机体层摄影尿路造影(MDCTU)对膀胱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在肉眼血尿患者中,其敏感度为93%、特异度为99%),其诊断准确率与逆行输尿管肾盂造影相当(通过插入输尿管下段的导管逆行注射对比剂,显影输尿管和肾集合系统)[2]。总的来说,对于血尿和既往无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CT用于检测所有泌尿系统肿瘤的敏感度为65%,特异度为98%[3],因此,即使病变是良性的,也很少将其诊断为恶性肿瘤,但仍有很大部分肿瘤不能被诊断。上尿路肿瘤敏感度80%,膀胱肿瘤敏感度60%。MDCTU(被一些学者称为“最佳”成像方式)在血尿检查中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议。在所有血尿患者(镜下血尿、肉眼血尿)中来看,当大多数患者没有明确的血尿原因时,MDCTU有相对高的辐射和经济成本。因此,要更好地利用MDCTU这一检查,应针对那些有尿路上皮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的患者(年龄>40岁;肉眼血尿,而不是镜下血尿;吸烟史;职业接触苯和芳香胺),而不是将其作为高风险和低风险患者的首次成像检查。因此,最适合患者具体情况的检查才是其“最佳”的影像学方式。
肾
● 肾肿块的检查——鉴别实性肿块与囊性病变,良性肿物(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恶性实体肿物(如肾癌)。
● 肾癌分期(确定局部、淋巴结和远处转移)。
● 评估结石大小和位置(在集合系统或在肾实质内)。
● 肾内或肾周脓肿的诊断和定位(脓肾,肾周脓肿)。
● 肾外伤(renal trauma)分期(分级)。
● 肾积水原因的确定。
腰痛:输尿管成像
IVU以前是腰痛患者的主要成像手段,现在已经被CT-KUB取代,后者是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的非对比剂CT。相对于IVU,CT-KUB具有以下特点:
● 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度(97%)和敏感度(94%~100%)[4]。可以确定腰痛的非结石性原因。
● 不需要对比剂,因此可避免了对比剂的副作用(静脉注射低渗透压对比剂用于IVU后发生致命性过敏反应的风险约为十万分之一)。
● 速度更快,只需几分钟就可以完成肾脏和输尿管成像。IVU,特别是在需要延迟摄片来诊断结石引起严重梗阻的情况下,可能需要数小时才能确定梗阻结石的确切位置。
● 在经费方面,IVU与大剂量CT相当。
CTU能够定位和测量输尿管结石的大小和数量。一次CT-KUB辐射剂量为4.7mSv,IVU则为1.5mSv(据估计,在10mSv的辐射下,致命癌症的风险为1/2 000)。超低剂量CT可降低辐射剂量(0.6~2mSv),但对较小(<3mm)输尿管结石的敏感度较低(68%~86%)[4]。增强超低剂量CT可提高小输尿管结石诊断的敏感度(97%)和特异度(100%),能够将辐射剂量降低到与IVU相当(1.7mSv vs 1.4mSv)。
膀胱
膀胱癌分期(确定病变局部、淋巴结和远处转移)
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利用了氢原子核(质子)的磁性,其存在于水分子中,因此存在于所有身体组织中。在磁场(1.5T或3T)中,质子沿磁场方向排列,应用脉冲交变无线电波为氢质子提供了光子能量,从而改变了质子的排列方式。当无线电波关闭时,质子释放(重新排列)到静止的自旋状态,并发射光子能量,由线圈探测并产生图像。T1图像是由纵向弛豫产生的(脂肪呈白色,液体呈黑色),T2图像是由横向弛豫产生的(液体呈明亮)。信号强度取决于:①质子密度,②T1弛豫时间,③T2弛豫时间,④流速(例如快速流动的动脉血信号丢失)。
钆对比剂可以加速质子的弛豫时间,从而增加正常组织和病理组织之间的对比度。使用线性螯合剂、eGFR<60、肝移植和<1岁的儿童发生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的风险最高。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是使用T2图像(解剖学)、扩散加权成像(测量水的布朗运动并计算表观扩散系数图)和对比剂动态增强图像(注射对比剂前、注射对比剂时、注射对比剂后)来诊断前列腺癌。
MRI在泌尿外科患者中的应用
● 肾盂癌的分期——膀胱癌和前列腺癌的分期(确定局部进展、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有助于鉴别是否有精囊腺侵犯。越来越多地用于前列腺癌活检前诊断(mpMRI),采用前列腺成像报告和数据评分系统(PIRADS)。阴茎癌的分期。
●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T2加权图像上非常明亮的高信号图像)。
● 提供的病史可能存在神经源性原因的下尿路症状(LUTS)检查(LUTS合并存在腰椎或胸背部疼痛,或与会阴感觉丧失或膀胱感觉障碍有关,或腿部或足部感觉障碍)。
● 肾癌分期与下腔静脉(IVC)瘤栓的评估。
● 鉴别输尿管结石,最适合需要避免X射线辐射的人群(如孕妇腰痛)。
● 阴茎异常勃起患者阴茎平滑肌活力的评估。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在泌尿外科患者中的应用
其为核医学成像技术,可产生人体功能成像的三维图像。原理是检测由正电子发射的放射性核素示踪剂发射的伽马射线,这些示踪剂随血管分布进入人体内的生物活性分子上,通过放射性核素分子“可视化”代谢过程,然后通过在同一台机器上进行的CT扫描(或MRI)来构建不同器官和组织内示踪剂浓度的三维图像。因此,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具有射线辐射(通常为5~7mSv,但如果与CT结合,最高可达25mSv)。
半衰期短(数分钟)的放射性核素附着在生物活性分子上,如葡萄糖(“代谢”示踪剂)或与受体或药物作用部位结合的分子(“受体特异性”示踪剂)。由于半衰期短,放射性核素必须在回旋加速器中,在靠近PET成像装置的放射化学实验室中制造。
在泌尿外科实践中,常用的是氟同位素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其被细胞葡萄糖转运体吸收,并被葡萄糖-6-磷酸激酶磷酸化为FDG-6-磷酸。FDG在细胞内富集,因此细胞被18F-FDG标记。胆碱(18F或11C)也可用于标记,其作为细胞膜磷脂在前列腺癌中促进代谢和转化。
放射性同位素经过正电子发射衰变,发射出正电子(所谓的电子反粒子)。发射的正电子在组织中传播很短的距离(小于1mm,取决于同位素),因此很快失去动能。它们减速到可以与电子相互作用的程度,这种相互作用会导致电子和正电子的破坏,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一对朝相反方向移动的伽马光子。这些光子在到达扫描装置内的闪烁体时将被探测到。
用途
18F-FDG通过尿液排出,这限制了18F-FDG PET在原发性泌尿系肿瘤检测中的作用,但18F-FDG在检测转移性疾病方面很有意义。
前列腺癌
18F-FDG PET对早期前列腺癌的敏感性有限,因为其癌细胞通常没有葡萄糖代谢[5]。欧洲指南建议,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失败后,如果PSA大于1ng/ml,则推荐使用胆碱PET;在根治放疗失败后,如果考虑挽救治疗并需要评估远处转移,则推荐使用胆碱PET。
肾癌
如果CT显示肾癌存在可疑转移,建议使用18F-FDG PET。
膀胱癌
如果CT/MRI无法明确显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转移,英国国立临床规范研究所(NICE)推荐使用18F-FDG PET,但它不适用于分期较早的病例。
生殖细胞瘤
18F-FDG PET可用于精原细胞瘤化学治疗后肿块>3cm患者。但是,该技术不适用于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肿瘤(NSGCT)。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