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瑁:请陛下殡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衢天溅血展雄威

然而,边令诚还是没有说出一句指令。

因为,仍然说不出。

那日宴会,李瑁与胡女热舞一通之后,大夸胡女漂亮,舞姿优美。

李林甫起哄说既是中意,何不赏赐点什么。

李瑁于是解下腰间香囊,随手抛去,待那胡女接住,才哈哈大笑着归席。

而他赏赐给胡女的香囊,正是杨玄珪手里捧着的那一个。

香囊都是宫中少府监为每个皇子依照各时节气制作,每个香囊里面配有不同的草药,绣上各皇子的名讳,做工精美无双,个个独一无二。

而杨玄珪拿出的这一个,线条散乱,纹理稀疏,边线模糊,明显不是宫中用品。

李瑁总算有说话的机会了,他看着边令诚,意味深长地道:“边中官,依照律法,诬陷诋毁皇子是什么罪?”

侮蔑天家,伪造皇家专属用品皆为大不敬,十恶不赦的死罪。

边令诚的脸黑得像暴雨天,他已经对杨玄珪不报指望,可也不愿意给李瑁出这个头,于是冷冰冰地道:“圣人是让大王奉诏追人的,咱家只是协助。有什么事,自然是大王见机处置。”

李瑁就等他这句话,点了点头,朗声道:“本王是否像尔等所说这么居心叵测,自有陛下明断。但陛下胸怀广阔,从谏如流,爱民如子,从不曾以一己喜好断他人生死,圣明堪比尧舜。”

这番话边令诚听了都脸红,但歌颂皇帝永远是任何朝代的政治正确,没有人能对此指摘不是。

李瑁话锋一转道:“然尔等刁民,竟敢诬蔑陛下圣名,妄言陛下随意降罪杨家,本王身为人子,决不容忍这种不敬之举。”

说着,他转身对那些下人喝道:“杨玄珪的妻儿何在?”

下人们胆都快吓破了,不管不顾地就将杨玄珪的结发妻子甄氏和独子杨愍推了出来。

两人吓得跪倒在地,全身颤抖,甄氏还哭得不能自已。

李瑁侧身跳下神驹,神色莫测地朝二人走了过去。

边令诚和羽林军众人面面相觑,都不知道他把人家的妻儿拉出来是要做什么。

还没等众人想明白,李瑁突然拔出腰间的“衢天剑”,冷光在夜空中划过弧线,两颗头颅已滚落在地。

霎时间,血喷如柱,粘稠的液体从脖颈处的断口喷洒四溅,把周边的草地染得一片猩红。

由于李瑁动作太快,甄氏和杨愍都没反应过来,因此那无首的身躯还跪立在地上,而滚落的头颅上两双眼睛瞪得大大的,眼珠子似乎还朝左右两边转了一下。

全场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杨愍的头颅刚好滚到了杨玄珪的面前,他呆若木鸡地看着儿子栩栩如生的面庞。

那头颅的眼睛还眨了几下,嘴唇微微张开,似乎要喊一声“爹”。

杨玄珪发出一声凄厉的惨叫,整个人向后倒去,双目紧闭,人事不省。

他倒下去之后,那两个无头的身躯仿佛有所感应,也跟着倒下。

而那两个被砍落的头颅上的眼睛,最终一起缓缓闭上了。

李瑁神色自若地掏出一方帕子,仔细擦拭剑上的血污,末了将那脏了的帕子丢到一边,这才展颜对边令诚笑道:“我不斩杨玄珪,是怕陛下还有话要问他。但杨家人污蔑陛下,死罪难免,因此我先行斩杀他的妻儿,以儆效尤。没吓着边中官吧?”

边令诚已经脸白如纸,不比杨玄珪好多少。

李瑁收了笑容,看向那些已经吓傻了的其他人,缓缓道:“再有污蔑圣名的,一律斩杀。”

怪不得都说李家儿郎冷血残暴,视人命如草芥,就这一剑,李瑁已颇有李隆基的风范。

甚至边令诚隐隐觉得,李瑁的“以儆效尤”不是指向杨玄珪,而是指向自己。

毕竟,一直对他紧追不放的人,是他。

羽林军互相对视一眼,尴尬地垂下了手中的长剑。

李瑁环顾四周,突然伸手一指,示意羽林军从人群中拉出一名女子。

那女子虽蓬头垢面,也难掩飒爽清丽,正是杨玉环的三姐,小时寄养在杨玄珪家的杨玉瑶。

她因丈夫早亡,时常回娘家探亲,正好碰上此事便一起逃亡。

李瑁相信,虽然没了杨贵妃,但只要有这个日后的虢国夫人,一样能抚慰李隆基失去武惠妃之后的寂寞,那自己的计划便更有了成算。

于是命羽林军把昏倒的杨玄珪、惊惶的杨玉瑶单独扣押,与其他杨家人一起,漏夜回了长安。

杨玄珪直接押入刑部大牢,杨玉瑶则交给边令诚带去听高力士安排,其他的人统统赶回杨家宅院中圈禁。

时值卯时,大明宫的宫门刚好开启,李瑁带着边令诚连衣服都来不及换,就入宫等着面禀李隆基。

二人直等到朝会散后,这才入殿禀明昨夜情形。

李隆基听完事情经过,心情复杂,看着眼前嗫嚅不语的边令诚和英姿飒爽的李瑁,良久不发一语。

高力士上前赔笑道:“寿王一夜辛苦,大家有话不若晚点再传。”

李隆基这才回过神来,对李瑁道:“去换身衣服罢。”

他既没有肯定李瑁的做法,却也没有斥责李瑁,而是采取了一种不置可否的态度。

李瑁没有杀杨玄珪,说明他知道分寸,没有杀人灭口,也就没有触及自己的逆鳞。

但李隆基依旧很在意,李瑁这出人意料的惊天举动,反而使得本应渐渐清晰的谜底,重新被谜云笼罩,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

李瑁对李隆基的这种态度倒并没有表现出来什么失望,而是神色如常地行礼告退出宫。

边令诚也在一帮小内侍的簇拥下急急去了后殿换衣服。

李隆基这才靠在垫子上,陷入了沉思。

从他当临淄郡王的时候开始,他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对于有些想不明白的事情,违反直觉本能的事情,要好好思索一番,务必想出个头绪。

这是为了方便他推断乃至窥破对方的动机。

因为动机一旦被掌握,很多看起来散乱的片段和线索就都可以串联起来,拼凑出事件的原貌。

那边厢,边令诚换好了衣裳,急匆匆地赶往紫宸殿,搜肠刮肚地想着应当如何进一步挑动圣人对李瑁的疑心,以及这一行途中李瑁种种莫测的举动。

他走到紫宸殿的门口,却发现外面站了一个人。

边令诚定睛一看,原来是右相李林甫。(注5)

——————————————

以下考据可跳过,谨供书友参考

——————————————

『注5:关于李林甫』

李林甫,小字哥奴,李唐宗室,后得宇文融提拔,遂进入中央,又因投效玄宗独宠的武惠妃而得重用。于开元二十三年授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加银青光禄大夫,成为三位宰相之一。次年又因废立太子一事取代张九龄为中书令,后又加封晋国公。天宝元年玄宗改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此后一直稳坐右相之位直到去世,本书为避免官职变动影响阅读体验,统一职务为右相。又,按新旧唐书,对中书令的尊称为“令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