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瑁:请陛下殡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安能辩我是真假

杨玄珪据理力争:“就是两日前的戌时,大王亲自到我们家里,先是跟我三弟窃窃私语了一阵,又神色匆忙地不告而别。然后,三弟那边的管家跑过来跟我们说,大王紧急过来,是因为得知了陛下厌恶杨家。”

正说着,杨玄珪瞄见一旁的边令诚面色阴沉,打了个寒战后咬牙继续道:“随时可能兴起刑狱。为防不测,让我们赶紧离开长安,先避避风头再说。”

此言一出,校尉和士兵们的目光热切地望向了边令诚。

然而边令诚脸色铁青,紧紧抿着双唇,没有发出一句号令。

因为根本发不了。

李瑁都气笑了,看向边令诚道:“边中官,你可要为本王做证啊,本王又不会分身之术,怎么可能跑来通风报信?”

因为两日前的晚上,李隆基刚好大宴宾客,各成年皇子均到场作陪,边令诚一直随侍在侧。

由于是圣人设宴,因此全场宴会根本无人中途离席,也无人敢中途离席。

杨玄珪所说的戌时,李瑁正酒兴上头,和胡女热舞了一场,不仅是他,所有宾客都是他的人证。

杨玄珪见李瑁笑了起来,边令诚又面色古怪,知道事情不对劲,却不知道哪里不对劲,忙指着几个下人道:“那天大王来的时候,他们也都瞧见了。”

几个下人被自家老爷指着,只好一个个敷衍地点点头。

边令诚打断了杨玄珪的自证清白:“你们能确认那人就是寿王吗?你们看清他的样子了吗?”

边令诚还抱有一丝幻想,说不定在宫里跳舞的那个是替身,而来杨家的才是本尊呢。

他的话问的是杨玄珪,目光却看向那几个下人。

那几个下人抖作一团,颤抖着道:“禀中官,天色昏暗,大王戴了兜帽,并不能清楚看见他的样貌,但身形相似,而且三老爷那边说他就是大王,因此……”

边令诚大失所望,这根本不能算什么证据,完全有可能认错了人。

如果那个神秘人不是李瑁,又会是谁呢?为什么要假借寿王之名,恐吓杨家离都呢?

这里面的真相,只能问跟那个神秘人亲自接头的杨玄璬才能清楚了。

边令诚无可奈何,只好道:“你那三弟呢?请他过来回话。”

这问的就是亲自抚养杨玉环的杨玄璬了,边令诚这才发现,都问了许久,这个事件中心的人物却始终没有出现。

杨玄珪一听问到这里,两行眼泪早就落了下来:“三弟说我们人数太多,一起跑容易被发现。他们三房才是正宗的姻亲,真要有危险,也是他们危险最大。所以三弟和我商量,让我们二房的单独走,我就同意了。我出发的时候,三房的人早就不见踪影了。”

说到这里,杨玄珪悔不当初,嚎啕大哭。

杨玉环成了寿王妃后,杨玄珪妒忌杨玄璬从洛阳一个七品士曹参军直接调任长安六品市令,故一直缠着杨玄璬,让他去跟李瑁说,自己也要个官当当。

杨玄璬不肯,两兄弟大吵一架,原本积聚的矛盾就此爆发。

杨玄珪找人秘密写信给吏部,诬告杨玄璬收受贿赂,结果反被杨玄璬识破,两人遂成水火不容之势。

只不过家丑不好外扬,因此在外人面前并没有现出端倪。

其实那天所谓逃离长安的话他并未听信,反而一开始怀疑杨玄璬试图以此把自己骗出长安。

没想到第二日起身一看,整个三房跑得干干净净,细软衣物全部收拾得空空荡荡,连一面帕子都没留下。

杨玄珪这才着了慌,信了那天的话,赶紧吩咐家人打点收拾。

三房走得急,杨玄珪以为事态已经恶化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仓皇失措,只收拾了一点细软,就带着二房所有人急吼吼乱哄哄地逃离了长安。

哪里想到,被追上的是他们,被勒令交人的也是他们。

边令诚虽然不知道杨家兄弟的内斗,但谁都知道,三房跟杨玉环关系更亲近,杨玉环就是要投奔,也必然是投奔三房。

结果如今长途追赶,追上的却是毫无干系的二房。

边令诚暗呼不妙,神秘人查不出来,李瑁又洗清嫌疑,到时李隆基发作起来,岂非全迁怒到了自己身上?

不行,必须想方设法证明那个神秘人也是李瑁派出去的人,是他的替身。

那个替身的出现,就是为了误导杨玄珪,以便引出李瑁制造的完美的不在场证明。

因为除了李瑁,没人会有动机对区区一个杨家下手。

更重要的,只有把李瑁牵扯进来,自己才能全身而退。

不等李瑁开口,边令诚抢先道:“你们可还有什么别的证据证实,是有人让你们离开了长安,而不是你们要自行离开?”

这句话已然带有强烈的诱导意味,既然亲眼看到的身影不能证实是李瑁本人,那有别的旁证也行。

圣人本就对儿子们诸多猜疑,只要有一点点实证,就可以在他心中种下疑虑的根苗,再适时浇水,便可蓬勃生长。

杨玄珪从边令诚的口气中听出了一点希望,忙努力地在记忆中搜刮,好半晌才突然双眼一亮:“有,有。那个自称寿王的人因为走得匆忙,不小心挂到了我家大门上的铁环钩,留下了一个香囊,被我收了起来。”

说着,杨玄珪忙在怀里掏摸了一会儿,然后抓出一个紫金色的物体,恭恭敬敬地捧在手心,双手并拢举起,呈给高力士看。

那是一个绣着双龙戏珠图案的云缎锦囊,束口有两道三股编缠的金绳,垂着黄豆大小的夜明珠。

按规制,这也是皇子以上才能用的纹饰。

最显然的是,在锦囊上用金线绣了一个清晰的字“瑁”,正是李瑁的名讳。

李瑁看到这个锦囊,不禁眉头挑动了一下,笑得更欢快了。

边令诚的脸青白交加。

校尉和士兵们握剑的手因为想到马上可以立下大功,故而兴奋地微微发抖,就等着他一声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