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1章 枯枝不渡春风岸
晨钟穿透竹林薄雾时,年轻僧人慧觉正跪在青石阶前,怀中紧抱着被露水浸透的包裹。他额角新结的痂痕在晨光里泛着暗红,那是昨夜用头撞击山门留下的印记。
“师父曾说因果循环终有报,可弟子分明看见善人遭劫,恶者逍遥。“慧觉的指节捏得发白,包裹里露出半截褪色的红绳。远处传来木屐叩击石板的轻响,苍老的扫地僧拄着竹帚立在廊下,霜白长眉下藏着观尽世事的眼睛。
“去年此时,你可见过廊前那株红梅?“
慧觉怔然抬头。檐角垂落的冰凌正滴着初融的雪水,早春的风掠过空荡荡的梅枝,去年冬日傲雪绽放的朱砂梅,此刻只剩嶙峋的枯桠指着青天。
“花开时香客争相供奉,花落时连扫叶人都绕道而行。“老僧的竹帚扫过青砖缝隙,“可你细看这虬结的枝干——“枯黑的树皮下竟透出星点新绿,“它不曾为凋谢的花朵停留半刻。“
慧觉怀中的包裹突然变得滚烫。那红绳是邻村阿秀临别所赠,她说要等他从佛学院归来。可昨日他分明看见她发间簪着金步摇,坐在绸缎庄少东家的马车里笑得明媚。
“若寒梅执着于已逝的花期...“老僧的竹帚停在慧觉脚边,“便永远等不到结子的盛夏。“
暮鼓声里,慧觉第五次踏入藏经阁。经卷特有的沉檀香中,他望着自己抄到一半的《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八字被泪晕染得模糊。案头铜镜映出他泛红的眼角,恍惚又见阿秀站在渡口,柳絮落满她乌亮的发梢。
“师父,弟子参不透'无住'二字。“他的声音惊起梁间乳燕,“若连本心都要抛却,修行与顽石何异?“
老僧正在整理被山风吹乱的经幡,闻言将手中朱砂笔浸入砚台。浓墨在宣纸上洇开时,恰似当年慧觉在溪边初见阿秀浣纱,涟漪荡碎了两个人的倒影。
“你看这墨迹可会回头?“笔锋游走间,“住“字最后一竖如刀劈斧斫,“流水不念来时路,方能奔赴江海。“
慧觉突然剧烈颤抖。他想起昨日在镇上看见的婚轿,大红绸缎刺痛双眼时,阿秀掀开轿帘的瞬间。四目相对的刹那,她眼底分明也有水光,却转头对身侧的新郎笑得愈发娇艳。
“若执意逆流溯源...“老僧将写好的字幅悬在窗棂,山风立刻卷着墨香远去,“不过是在漩涡里耗尽气力。“
月圆之夜,慧觉独坐后山断崖。怀中红绳被山风扯得猎猎作响,崖底传来江水永恒的呜咽。他想起白日里收到的书信,阿秀说绸缎庄要迁往省城,这是最后的道别。
“师父,当真没有两全法吗?“碎石从指尖滚落深渊,“既不负如来,亦不负卿...“
老僧提着灯笼踏月而来,昏黄光晕里飘着几星流萤。他解下腰间葫芦倾倒,清冽山泉在石臼中聚成小小水潭,倒映着天心明月晃晃悠悠。
“你且舀一瓢水来。“
慧觉俯身时,月影在木瓢中碎成银鳞。等他直起身,老僧已将葫芦掷入潭中,惊起的水花打湿了僧袍下摆。
“现在可能盛回方才那轮月?“
年轻僧人望着涟漪荡漾的水面,突然想起十二岁那年,自己为追回顺流而去的木钵,险些溺亡在春汛的激流中。而此刻葫芦正在潭心载沉载浮,倒映着崭新的月光。
晨光初透时,慧觉将红绳系在梅树最高的枝头。山风过处,褪色的丝绦与待放的新蕊纠缠飘摇,像是某种古老的祝祷。藏经阁传来早课钟声,他最后望了眼山下蜿蜒的官道——那里正有商队驮着朝阳走向远方。
老僧站在褪色的经幡下,看年轻背影逐渐融进钟声里。石阶缝隙钻出嫩绿的新草,昨夜被山泉打湿的僧袍下摆,此刻正蒸腾着初春的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