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屈辱的皇帝
如果皇帝真的变了态度,那对朝堂百官来说,才是麻烦的事情。
以前皇帝好说话的时候,大臣们在皇帝跟太上皇之间,尚且还有回旋的余地。
现在要是皇帝也强硬起来,朝臣们真不知道该如何自处了。
尤其是太上皇时期留下来的两朝元老们,估计很难做出选择。
这种情况,朝臣必须要阻止的,所以在大朝会上一般不发言的首辅何乡甲,这次不得不站了出来。
“陛下,此人上奏,的确有伤陛下圣明,然御史言事,向来不追究其过,陛下若想惩罚,罚其俸或者贬其职皆可,唯独不能责打,不然以后的朝堂上,哪里还敢有臣子直谏呐。”
首辅何乡甲,妥妥的三朝元老,两朝宰辅,其在太上皇后期,就已经是首辅了,从皇帝登基到现在,也还是首辅。
其威望之高,那不是一般人能够比拟的。
所以当首辅站出来说情,皇帝的怒火也就压低了不少。
不过却还是不打算放过那个御史,所以皇帝就说道:
“既然首辅求情,朕就对他从轻发落,从即刻起,免去此人一切官位职事,发回原籍,永不录用。”
皇帝口上说着从轻发落,但是做出的处罚,却比刚才的还要严重。
之前推出午门挨板子,即使最后被打死了,那也能落一个犯颜直谏的名头,说不定还能青史留名。
其后代儿孙也可以借着这个名头获得好处。
可是现在一革职,尤其是后一句永不叙用。
御史虽然命保住了,但是他这一门却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
相比之下,御史简直要亏死了。
显然,首辅也没有预料到,他出面求情的情况下,竟然还落得个这样的结果。
所以他立马就说道:“陛下,如此惩罚是否过于重了些?”
皇帝一脸不解的问道:“这般也算重了?”
这话听起来像是在征求首辅的意见,但语气却是反问。
这不是一个好回答的问题,但首辅还是回答了:
“回陛下,确实有些重了。”
“既然如此,首辅觉得,朕该怎么处罚?”
“赏罚之权,皆操于上,老臣不敢擅权。”
“哈哈哈”皇帝听到这话,却是笑了。
这笑声没有说一个字,但却表达了很多意思。
首辅明白,朝臣也明白。
这是皇权与相权之争,也是皇帝与太上皇之争。
这样的争斗,这五年来一直没有停歇过,只不过以前没有这么激烈而已。
皇帝笑完,看着下面的朝臣们说道:
“朕也觉得有些重了,所谓国有铮臣,不亡其国。朕有这样敢于直谏的臣子,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处罚呢,所以朕决定,不予追究,并给这位爱卿加官一等,各位爱卿以为如何?”
升官的事,没有人会跑出来阻止。所以这个事情就了结了。
但是,无论升了官的御史,还是一出面就让皇帝改变态度的首辅,却都脸色沉重,丝毫没有胜利的喜悦。
刚才的这一波交锋,如果只是对御史做了轻微的处罚,那么局面将是皆大欢喜。
御史会得到他要的名声,首辅自然也是下护百官,上辅皇帝的好臣子,就连皇帝,说不定都会落的一个虚心纳谏的名声。
这样的模式,也是以往皇帝和大臣们最常见的模式。
但是,所有的一切都被皇帝最后做出的决定破坏了。
这个决定一出,皇帝或许会落下一个软弱无能,被臣子挟持的名声,这也许会成为皇帝的耻辱。
但是相对的,首辅付出的代价更大。
他不但要落下一个挟持君王,控制朝堂的名声,甚至在百年之后的史书上,他也要落一个权臣的名声。
当然这些名声如果首辅不在意,其所造成的伤害,在首辅没有退位之前,是没有效果的。
首辅此时更在意的是,皇帝为什么要拼着他自己的名誉受损,也要做出这般激烈的反应。
结合昨晚锦衣堂破天荒的突然出手,以及今天早上那位锦衣堂司官强硬的态度,首辅觉得,皇帝对百官的态度,已经变了。
皇帝刚才的退缩,乃至于故意表现出来的软弱,说不定是为了别的事情做铺垫。
想到这些,首辅何乡甲就忧心忡忡的回到了班列。
而那个御史,此时更加的不堪,他作为皇帝屈辱的制造者,定然会被皇帝记在心里。
他今天看似被皇帝亲口升了官,但实际上,他的仕途已经到此为止了。
所以,他再也不敢提就敢上奏的事情,灰溜溜的回到了班列当中,思考着回老家的打算。
皇帝等他们都回去,又说道:“还有没有人要弹劾贾琏或者贾家的,一并说来。”
看到刚才的一幕,即使还有准备弹劾的,这时候也识趣的没有出来。
皇帝见此,便说道:“既然再没有别的,那就只有这两份弹劾了。李斑,御史们的弹劾你也听到了,有什么想说的?”
早就准备好的李斑,闻言从班列当中出来,对皇帝行礼之后说道:
“陛下,御史所奏,确有其事,但并非他们所说的无故抓人,臣等行事,皆依律而行,请陛下明鉴。”
“既然有原因,那就将你们抓人的原因说出来,让爱卿听一听。”
“是陛下。”李斑接着说道:“臣等之所以抓捕工部郎中唐师古,乃是其人伙同宫内太监,偷买皇家典藏书画,此等行事,臣不得不抓。”
“什么?他敢私通内宫?”皇帝好似才听到这个事情一般,气的又站起来质问。
李斑答道:“陛下,确实是这样,他买通宫内太监,偷偷将一副书画偷了出去。”
还没等李斑说完,皇帝就怒吼着:“好个胆大包天工部郎中,好一个朕的臣子啊。”
朝中的百官估计没有想到,这个唐师古是因为偷宫里的画被锦衣堂抓走的。
他们要是知道是这个原因,恐怕就不会出头为其求情了。
所以在这个时候,所有的官员,包括刚才因为这事弹劾贾琏的那两个御史,也都闭嘴不言,等着皇帝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