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研究正在回应新问题和新挑战中突破转型[1]
◎杨俊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
2007年,沙克尔·扎赫拉(Shaker A. Zahra)在《创业学杂志》上撰文讨论创业研究应如何密切联系情境来创新理论并提升理论和实践影响力这一关键问题(Zahra,2007)。理论研究自然离不开情境,在创业研究领域这一坚守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创业研究作为独立学科领域的合法性根植于创业情境与实践有别于其他企业行为的特殊性(Shane,Venkataraman,2000),基于创业情境和实践吸纳其他学科理论来研究并解释创业现象甚至是创造新的理论,这是创业学者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另一方面,创业具有更强的环境敏感性,往往更早和更快地适应环境变化创新实践,理论迭代、变异和演进的速度自然会更快,紧跟创业实践变化及其背后的情境变化来提炼新问题、开展新探索,自然成为创业学者始终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扎赫拉在文章引言中直言不讳地指出:“阅读近期的创业研究论文,鲜有研究注意到研究情境的现实性、重要性或动态性。研究中的变量往往侧重于统计测量表述,尽管通俗易懂,但难以让读者了解任何有关研究情境的信息。读者并不清楚研究人员所观测、感知或思考的现象是什么……就像在默片电影中,尽管演员有肢体动作,但观众观看时必须高度集中以便揣测演员所言和所行,观众必须要阅读演员的唇语才能破译出情节。少有创业研究文章为读者提供足够的线索以帮助其了解研究情境的本质,相反是在要求读者利用想象力来领会这些研究究竟做了些什么(Zahra,2007:444)。”情境不同,实践不同,科学问题和理论机制显然存在差异。面对当下乃至未来创业情境和实践已经发生并将会继续上演的重大变革,无论是使命担当还是机遇挑战,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是否会在研究工作中重蹈脱离情境来讨论创业的覆辙,继续产出默片电影式的研究论文?我们所采用的理论包括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理论用来解释新现象在多大程度上会诱发结论不确定甚至是错误的,进而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
信息社会和数字经济时代,创业情境和实践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相信大家都能感知得到,创业研究应该基于新的创业实践续航理论构建、检验和发展,这也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方向清晰,但路径却并不那么容易,难就难在如何提炼新情境属性、定义新研究问题,同时寻觅在既有理论版图中延续和突破的学术理性。尽管喊口号和“炒概念”的做法存在,但可喜的是,近年来基于严谨的学术理性的讨论声浪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凝练情境特征出发,在与已有研究和理论对话中凝练新问题和新挑战,形成了不少具有洞察力的学术判断。
加里·杜希尼茨基和莎伦·马图西克:新实践正在挑战创业研究的基本假设
基于互联网及后续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创业实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挑战了创业研究基本假设并诱发新的基础性问题?加里·杜希尼茨基(Gary Dushnitsky)和莎伦·马图西克(Sharon F. Matusik)于2019年在《战略创业杂志》上发表了《重新审视创业领域的基本假设和理论模式:我们能学到什么》一文,采用学者和实践者交互对话的研究设计,讨论了新兴创业实践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挑战了创业研究的基本假设,创业研究又如何基于理性科学的设计来回应新实践背后的新问题,进而谋求理论创新,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其设计巧妙,思想理性且深邃,非常值得体悟。
两位学者在开篇旗帜鲜明地指出,新兴创业实践正在倒逼我们反思创业领域内积累的约定俗成的知识是否仍奏效。无论创业实践如何变化,行为始终是重要的分析和观测单元。回望20年前,理论和实践反复交互证明的是创业过程涉及制订商业计划、购买厂房设备、寻求资本支持、开发产品原型等活动。今天,创业者看似仍在开展上述行为,但行为背后的基本逻辑发生了变化。例如,谷歌趋势(Google Trend)显示,商业计划书在过去15年的热度持续下降,而与精益创业相关的迭代和最小可行性产品的热度在持续上升。这只是创业实践丰富变化的简单映射。那么,我们有必要关注的是,基于当下新的创业实践,有哪些新的前因变量值得重视?创业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什么,它们是否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仍能解释新的创业实践?我们能否通过拓展已有创业理论的边界条件来解释新的创业现象?我们是否又需要一个新的研究框架?如果需要,哪些学科理论和方法论应该被引入?
为了回应这些重要问题,两位学者采用理论与实践对话的研究设计展开研究。在这里,理论和实践对话并不是学者与创业者圆桌对话,而是两位学者聚焦于创业研究领域内的创业机会、组织化与规模化、资源获取(看到这三个主题,你是否会联想到经典的“蒂蒙斯模型”)三个关键主题,系统梳理已有理论,澄清并梳理已有理论背后的基本假设和理论模式,在此基础上,两位学者进一步邀请TechStars、Oracle、The Foundry Group等头部公司以及重要的政府与教育机构人员进行开放式讨论和座谈,主要聚焦于过去15年里创业活动是否发生以及发生了哪些值得学术研究关注的新变化。读到这里,我想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前参与张玉利教授主持的两场企业家座谈,以及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开展的企业家线上问卷调查。真想不到在大洋彼岸,有同行采用相似的思路做着相似的研究。也许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给理论带来的冲击和挑战超越了学者们的想象空间,借助这种方式的理论与实践对话真的是摸清未来的有效途径。
借助这一研究设计,两位学者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洞见、更重要的是充满学术理性的理论判断和未来趋势。在这里,仅以论文中涉及的创业机会主题为例来详细展现两位学者的洞见产生过程。他们先是聚焦理论的梳理、凝练和讨论,把握理论背后的基本前提和假设。机会关乎创业的价值创造可能性,有关机会从何而来的理论基础不外乎来自柯兹纳的非均衡理论以及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而这些理论的潜在假设为信息是机会的载体,机会被发现或创造是因为个体具有信息获取优势,从而能接触到别人接触不到的信息,而这一潜在假设的客观基础是20世纪初期的信息相对稀缺。
今天的经济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摧毁了上述理论成立的现实基础和基本假设,因为今天的社会不再是信息稀缺社会,而是信息爆炸甚至冗余的社会,信息广度和可得性已经相比于20世纪初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基于信息稀缺环境下凝练的机会识别机制在今天的信息爆炸甚至冗余时代是否依然适用呢?我们很有必要探索,信息稀缺情境下机会发现的认知和行为过程是否仍能在数据冗余环境下奏效?在其中,有什么已有机制或新机制在起作用?这是基于理论上的讨论而形成的认识。
进一步地,两位学者与实践者的对话佐证、丰富并细化了环境变化给创业机会主题理论所带来的挑战以及衍生的新的基础性问题。总体来看,实践者认为,他们以前主要依据创业者有什么信息优势来评价创业者(例如,是否掌握新技术或新市场),而今天他们主要依据创业者聚焦机会雕琢和开发所开展持续性努力的水平和能力来评价创业者。什么意思呢?技术性技能可能不再是有潜力创业者或创业机会的表征指标,专业教育或管理经验本质上表征的是信息接触能力,而在数据爆炸时代,获取或接触信息不再是重点,如何利用、洞察信息以及在此基础上具备的执行能力和有效的执行力才是关键。那么,创业者如何在信息丰富以及试验友好的情境下发现并创造机会,这就是已有创业机会理论没有关注到但源于新情境的新问题。换句话说,已有理论研究反复验证有利于机会发现或创造的技术性技能、教育背景、行业经验等知识因素可能在今天不再重要,有另外一些诸如价值观、同情、责任感等新的社会心理层面因素可能成为主角。更为重要的是,之前研究关注的创业经验尽管被实践者认同,但可能会产生新的理论内涵,在研究设计上关注创业经验的有无以及多少可能难以奏效,深度挖掘创业经验的内容属性可能更加重要,例如,之前创业所积累的执行力偏好及支撑这些偏好的能力。读到这里,不妨想想,在身边有多少年少成名的明星创业者,又有多少年少受挫的失败创业者,后者数量必然远远大于前者,在缺乏技术性技能的同一水平线之上,成败之间不会仅是运气的原因,也许运气背后的普遍规律是新时代创业者之间竞争的底层逻辑,这一逻辑可能恰恰是培育创业者和企业家精神的关键抓手。
在通篇行文中,两位学者都保持着对未来展望的高度谨慎,甚至对于来自理论和实践对话的每一个洞见和问题,两位学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会用“可能”“或许”等字眼加以修饰,尽管这些洞见和问题让人读起来会产生高度共鸣。这是一种学术理性和谦逊,也是对所要挑战的既有理论的学术尊重,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更为重要的是,正如两位学者在结论中所指出的,环境变化诱发创业实践变化,这是事实,但如何理性地展开学术讨论和理论发展则并非易事,顶着学者荣誉去喊口号和“炒概念”没有出路,回归实践,基于理论与实践展开理性的对话也许会让学者更加自信地看到我们未来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要做以及如何做。
约翰·维克朗德等学者:创业研究应该且也能回应人类社会的重大挑战
信息社会和数字经济时代除了改变创业行为和实践,也赋予了创业活动更强大的经济社会影响力。大家不妨想想,除了成长速度快等行为表征,当今快速成长起来的大多数创业企业在经济社会影响力方面都不容小觑。谁在影响甚至决定你看什么新闻?谁在影响甚至决定你在冰箱里存放什么食物?谁在影响甚至决定广大农村地区的GDP和人均收入?如果说20世纪70年代创业研究受到重视是来自人们意识到创业在解决就业和促进经济活力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那么后续微观层次的创业研究自然就会拘泥于讨论创业者成败得失背后的一般规律,即便是宏观层次的创业研究也将主要精力放在验证创业是否有助于或什么样的创业结构更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今天,基于时代赋予创业实践的经济社会影响力,创业研究有必要也应该能在回应人类社会重大挑战方面做出贡献。
约翰·维克朗德(Johan Wiklund)等学者于2019年在《创业理论与实践》上发表了《叩问实践关联性:创业研究的重大挑战》一文,旗帜鲜明地指出创业研究要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的实践关联性,这一关联性并不仅仅体现为讲创业者关心、同时对创业实践有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可能也应该为人类社会回应重大经济社会挑战而做出贡献,并进一步提出了创业研究提升实践关联性的行动方法和策略。
有趣的是,维克朗德等学者开篇花大量篇幅,使用道理与数据并重的方式披露了商学院管理研究面临重大挑战甚至困难的事实,随后话锋一转,强调与商学院管理研究不同,创业研究的未来更加光明同时会产生更强的社会影响力,原因恰恰来自创业学者曾经认为的创业研究的劣势。首先,创业研究是新兴学科领域,与传统管理研究诞生之初一样,创业研究发端于实践同时密切关注创业实践(不少人批评创业研究理论驱动不足,甚至没有理论),以管理研究为镜子,创业研究真正发力的日子还未到来,但即将到来。其次,创业研究自诞生之初就具备广泛的学科基础(不少人批评创业研究是大杂烩),因此创业研究绝不可能局限于商学院,商学院日子不好过,创业研究随时都可另寻良宅。最后,创业研究迄今为止都没有形成公认统一的定义(不少人批评创业研究太发散),学者们基本上是按需选择适合的创业定义,这一需要主要取决于学者们所依托的学科和所选择的理论,特别是今天创业实践已经发生突变,跨理论分析恰恰更容易谋求创新。
这些仅仅是创业研究所具备的有利条件,但将条件变为现实影响力,则需要提高创业研究的格局,在回应人类社会的重大挑战方面做出贡献。在这篇文章中,维克朗德等学者认为有几方面的趋势非常值得关注:①大多数人研究创业活动好的一面,但忽视了创业研究不好的一面,而不好的一面恰恰可能在微观和宏观层面回应重大挑战。例如,创业活动创造经济价值但存在着剥削员工或污染环境等问题,同时诱发创业者个人以及家庭的幸福感危机,这些问题都具有深远而广阔的社会性。②创业与平等问题,1966~2017年,绝对贫困人口从50%下降到了9%,这中间肯定有创业的贡献,但同时伴生的收入和财富不平等问题愈演愈烈,这不仅关乎创业实践问题,还关乎政府和公共政策问题。③基于证据的创业政策。大多数国家都在积极推进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但大多数政策的制定都缺乏足够的微观证据支撑。例如,似乎每个国家都在积极通过公共政策打造各自的硅谷,但成败两重天,收效甚微。如何提高创业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基于创业实践和区域环境来谋求差异性政策,需要微观研究提供的证据支撑。④气候变化及其后果。气候问题是全球的大问题,这是不少经济学家和公共管理学家关注的焦点,但应对气候问题需要新思维、新模式和新方案,而这必然会诱发新的创业机会和新的创业物种,这些创业物种显然会有利于解决气候问题。创业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非常值得研究。
维克朗德等学者进一步指出,基于科学严谨性和理论创造性,创业研究的学术合法性和接受度越来越高,但大多数研究看似没用的深层次原因是创业学者往往凭着自己的兴趣开展研究,并未考虑利益相关者想要创业学者开展什么研究;创业学者关注的是如何打磨自己的研究成果,但并不注重向观众传播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向实践应用转化。面向未来,创业学者有必要在研究选题和研究工作方面做出调整和改变,一旦如此,创业研究成果必将产生更广阔而深远的经济社会影响力。
迪安·谢泼德等学者:步入理论丛林时代的创业学科
除了环境变化诱发的实践变化,创业研究自身的理论发展也呈现出挑战性。迪安·谢泼德等学者于2019年在《管理杂志》上发表了《我们在解释什么?有关创业活动发生、开展、结果和情境化主题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从凝练创业研究文章涉及的因变量入手,剖析创业研究关注并解释的问题边界,基于此勾勒了创业研究的学术版图及未来研究趋势。
在该文章的开篇,谢泼德等学者引述了一段很有趣的对话。谢泼德教授有一位研究战略的同事,他对谢泼德教授讲:“你们创业研究有太多的因变量,战略的因变量只有绩效,创业研究要的是一切因变量。”谢泼德教授这样回复:“是的,我们有很多不同的因变量,但这不正是好事吗!”大胆猜测,也许是这段对话刺激到了谢泼德教授,为了给创业研究正名,才有了这篇文章的构思和写作。具体而言,谢泼德等学者系统总结和回顾了2001~2018年发表在10本顶级创业和管理期刊的918篇文章中所涉及的因变量及其研究问题,在文献研究设计方面,分类是最重要的方法,这篇文章的特色在于以因变量作为归类的依据,将918篇文章分别归入了创业发生、创业过程、创业结果、情境化创业四个范畴,分别回顾并展望了这四个范畴内已有研究所关注的研究问题及其理论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个范畴内的未来研究方向以及范畴间潜在关联所隐喻的新趋势。在这里,不对这篇文章的梳理和展望内容做具体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原文。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沈睿博士详细记录、整理了这篇文章中文献回顾所涉及的因变量数量,总计397个。其中,创业发生范畴涉及85个因变量、创业过程范畴涉及165个因变量、创业结果范畴涉及61个因变量、情境化创业范畴涉及86个因变量。进一步对397个因变量进行主题归类,也就是将相近或相似的因变量依据理论含义归入特定主题,397个因变量总共涉及62个主题。这一结果既表明了创业现象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维性,也隐喻创业研究已经步入了理论丛林阶段,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研究创业并发展各自的理论。那么,在这背后的潜在挑战是,步入理论丛林阶段后,除了解释创业现象,创业研究可能会给组织和战略等相邻领域带来什么样的理论贡献?如果能带来贡献,那么在丛林中的哪一部分更可能实现这一目标?这是当下乃至未来创业研究面临的战略性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谢泼德等学者在文末的总结可能更值得我们继续思考。一方面,尽管创业研究关注的因变量规模庞大,但少有因变量关乎经济社会变革和新趋势。例如,没有任何因变量关乎电子商务等新兴创业活动。这一结果并不是否认创业学者没有关注电子商务等新兴创业活动,而是警示研究深度不够可能会与时代脱节。另一方面,创业研究高度微观化,认知心理和行为科学对创业研究的影响越来越大。绩效尽管仍是主导性因变量,但其占比却在过去17年间显著下降,2001~2007年,30%的创业研究采用了绩效作为因变量,而2014~2018年,这一比重下降到了16%;心理幸福感、动机等因变量占比快速攀升。微观化并不是坏事,如何结合新情境和新实践谋求新理论创新和贡献,是步入理论丛林时代的创业研究在当下乃至未来正面临的关键挑战。
创业研究正经历新一轮的突破转型
创业研究正在回应新问题和新挑战中经历新一轮的突破转型。大胆地判断,这一轮突破转型根本不同于创业研究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过的重大转型。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开展“实践导向研究”到“科学范式研究”、从关注“谁是创业者”到“创业者如何创业”、从揭示“创业者如何创业”到“创业者如何思考决策”等历次重大转型,这些重大转型的驱动力量主要来自理论发展,在研究层面可以概括为采用更好的理论、设计、方法来探索更加深刻透彻的学术问题,创业研究因此而迅猛发展。但是,创业研究新一轮转型和深化的驱动力量首先是创业情境变革诱发的新实践,加之宏观环境变革赋予创业的新价值,以及创业研究学术版图扩张伴生的理论整合挑战,这三股力量的交互和叠加,使创业研究必将呈现出新面貌。在当下乃至未来,创业研究正在探索新问题、回应新挑战、建构新理论。
创业情境变革诱发新实践,新实践孕育新问题。创业活动如何发生?创业结果因何而不同?这是创业研究需要回答的基础问题,但这一基础问题的学术内涵自然会因情境和实践变化而不断推陈出新,甚至发生根本性变化(Zahra,2007)。过去、当下乃至未来,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等新兴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普及诱发了创业情境变化,创业更依赖于情境,也具有更强的情境敏感性,创业实践在适应新情境中悄然变革,在这一变革背后,有哪些问题和现象是创业研究已有发现的情境应用和拓展,又有哪些新问题和新现象可能会推动创业研究进一步实现理论发展?创业研究已经准备好拥抱并接受这些转型和变化带来的挑战了吗?这些问题尽管很难回答,但至关重要。近年来,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学者们关注,尝试凝练信息社会和数字经济时代下新兴创业实践的特征及其诱发的新问题(Briel,et al.,2018;Nambisan,2017;Nambisan,et al.,2019)。基于新的创业情境,理解并认识新兴创业实践在行为、过程和结果方面的变化(Davidsson,Gruenhagen,2020),提出这一变化背后所蕴含的新问题及其学术价值,显然将推动创业研究进一步转型、深化和发展。
宏观环境变革诱发新挑战,新挑战带来新价值。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不得不应对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经济不均衡、能源短缺、政治危机等一系列重大挑战,不少学者呼吁管理研究有必要为人类社会应对重大挑战贡献智慧(George,et al.,2016)。特别是信息社会和数字经济时代,创业活动不再拘泥于个人或团队成败,而是在更大的范围内(行业、国家甚至全球)创造或定义新的资源配置机制和产业运营规则,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劲经济社会影响力,积极和消极影响都非常显著。面向未来,创业研究如何回应这些重大挑战并因此而做出新的价值贡献?这很有必要引起学术研究重视,哪些创业可能加剧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又有哪些创业有助于解决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在宏观层面,我们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朝着什么方向引导和优化创业结构?
创业研究已步入理论丛林阶段,亟待突破理论瓶颈。21世纪初,创业研究以独立研究领域的姿态融入主流管理研究领域,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创业研究在与其他领域融合中迅速扩张学术版图,创业机会、创业行为、创业认知、创业决策、创业网络、创业资源、创业团队、创业领导、创业合法性等理论构念不断涌现;研究对象也在不断细化和拓展,国际创业、社会创业、家族创业、跨代创业、公司创业、制度创业、女性创业、边缘创业、移民创业、农村创业、数字创业、文化创业等与现象高度相关的研究主题日益丰富。创业研究已经步入理论丛林阶段,这一理论丛林不同于战略管理等其他领域的本质在于,创业研究所关注的因变量呈现出高度多样性、跨学科和多层次性等基本特征,我们很难像“战略管理就是研究企业行为和绩效为何不同的领域”那样精练概括创业研究领域。这是我们面临的客观事实,既表明了创业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带来了理论建构和发展挑战。在过去10年里,创业研究并没有继续产生诸如资源拼凑、奏效逻辑等源于创业情境和创业活动的新理论,甚至资源拼凑和奏效逻辑等理论也在停滞不前。在理论丛林中进行探索,如何把握基于不同领域、不同理论甚至不同学科视角下创业研究的学术主张和发展脉络,增进领域内对话和互动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理论建构和发展?创业研究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必然会加速,创业研究如何在与组织和战略等相关领域融合中做出新的理论贡献?
◈参考文献
Briel, F., Davidsson, P., and Recker, J., 2018, “Digital technologies as external enablers of new venture creation in the IT hardware sector”,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Vol.42, No.1:47-69.
Davidsson, P., and Gruenhagen, J.H., 2020, “Fulfilling the process promise: a review and agenda for new venture creation process research”,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Doi: 10.1177/1042258720930991.
George, G., Howard-Grenville, J., Joshi, A., Tihanyi, L., 2016, “Understanding and tackling societal grand challenges through management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59, No.6:1880-1895.
Nambisan, S., 2017,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toward a digital technology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Vol.41, No.6:1029-1055.
Nambisan, S., Wright, M., and Feldman, M., 2019,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gress, challenges and key themes”, Research Policy, Vol.48, No.8:1-9.
Shane, S., Venkataraman, S., 2000,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5, No.1:217-226.
Zahra, S.A., 2007, “Contextualizing theory building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Vol.22, No.3:443-452.
▣文献推荐
Dushnitsky, G., and Matusik, S.F., 2019, “A fresh look at patterns and assumptions in the field of entrepreneurship: what can we learn?”,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Vol.13, No.4:437-447.
Shepherd, D.A., Wennberg, K., Suddaby, R., and Wiklund, J., 2019, “What are we explaining? A review and agenda on initiating, engaging, performing, and contextualizing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45, No.1:159-196.
Wiklund, J., Wright, M., and Zahra, S.A., 2019, “Conquering relevance: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s grand challenge”,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Vol.43, No.3:419-436.
◉代表性学者
加里·杜希尼茨基(Gary Dushnitsky)
在纽约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伦敦商学院战略与创业副教授。他的研究兴趣是从经济学视角来研究创业和创新,具体关注创业融资、公司风险资本、众筹融资,在《组织科学》《战略管理杂志》等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2013年获得战略管理学会(SMS)新秀学者奖,担任《战略创业杂志》联合编辑以及《组织科学》高级编辑。E-mail:gdushnitsky@london.edu。
莎伦·马图西克(Sharon F. Matusik)
1998年在华盛顿大学取得战略管理方向哲学博士学位。现任科罗拉多大学利兹商学院战略和创业学教授、院长,她的研究兴趣包括公司战略、创新和成长战略、风险资本、公司风险资本和创业等,在《战略创业杂志》《战略管理杂志》《管理杂志》等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现任战略管理学会(SMS)董事会成员。E-mail:sharan.matusik@coloa do.com。
约翰·维克朗德(Johan Wiklund)
在延雪平大学国际商学院取得创业方向哲学博士学位。现任雪城大学马丁·惠特曼管理学院创业学教授,他当前的研究兴趣是创业者心理幸福感与脑神经多样性。在《创业理论与实践》《创业学杂志》《战略创业杂志》等期刊上发表过100多篇论文,引用次数超过35000次。现任《创业理论与实践》主编。E-mail:jwiklund@syr.edu。
迪安·谢泼德(Dean A. Shepherd)
1997年在邦德大学获得战略和创业方向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圣母大学门多萨商学院创业学讲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创业,特别专注创业决策和创业学习方面的研究。在《组织科学》《应用心理学杂志》《战略管理杂志》《管理杂志》《创业学杂志》等期刊上发表过70多篇论文。曾任《创业学杂志》主编。E-mail:dsheph1@nd.edu。
[1] 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形成与成长路径”(71732004)、重大项目“创新驱动创业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72091310)课题三“大型企业创新驱动的创业研究”(72091311)资助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