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文化构建
1 我为学生点朱砂
2019年8月31日下午,秋风徐吹,热烈了一个暑假的阳光依旧明朗地洒在东关实验小学的校园内,我来到这里开始学做校长。
恰逢学生开学,校门口不少家长和稚气的孩子进进出出。有几个孩子的脸上甚至还带着一丝朦胧的睡意和羞涩的好奇,小手紧紧牵着妈妈的衣角,一看就知道是一年级的新生。
对一年级新生而言,开启读书识字历程的第一步便是入学。他们告别了温室般的幼儿园,用稚嫩的双肩背起了书包;他们张开了稚嫩的小翅膀,终于要开始学习飞翔;他们难忘的小学生活就要从东关实验小学开始,崭新的一页即将从这里展开;家长们紧紧牵着的那一双双小手,终归要慢慢放开了。孩子们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一些年轻的父母流连伫立在学校门口,久久不愿离开,他们目送着孩子们的背影,渐行渐远……
这场景跟龙应台的《目送》里描绘的如出一辙——家长们慢慢放手了。然后呢?然后就是我们,我们就得把孩子稳稳接住,任重道远,逆流而上,行行重行行,道阻且长!
如何帮助他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如何帮助他们迅速融入学习生活,如何让这些在家时备受宠爱的小王子、小公主们迅速转变成合格的小学生呢?我想到了法国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那部名著——《小王子》。小王子魂牵梦绕着他的玫瑰,玫瑰使小王子的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这玫瑰花就是小王子的仪式感。仪式感让无数平凡的日子发光,让人们有勇气对抗庸常的生活。仪式感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中国人向来注重仪式感,接受别人的帮助,要恭敬地说“谢谢”,就是最普通的仪式感。
生活需要仪式感,教育更需要仪式感!我们需要唤起孩子内心对自我的尊重,让他们认真地去过生命的每一天,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敬畏之心!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最具有非凡意义的,首选入学礼!它能洗涤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更懂得爱!
9月2日上午,由校长室牵头,我校隆重举行了2019年秋季开学典礼暨“开蒙·启智”活动。
当天上午9时,学生们在老师的组织下,有序来到了学校操场上。1000余名一年级新生在浓浓的“仪式感”中,开启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伴随着国歌奏响,全体师生高唱国歌,行注目礼,东关实小人的心中再一次涌起了爱国豪情,感受到新时代所肩负的神圣使命。随后一年级新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入学礼的第一项仪式“正衣冠”,学生们整一整衣领、拉一拉衣角、提一提裤子,意味着他们从此要学做一个干净整洁、奋发向上的人。
中华古礼,师道传承,新生入学,必先拜师。入学礼的第二项仪式是拜师。全体教师转身面对学生,接受孩子们深深的一躬。老师有启蒙之恩,学生向老师行礼,是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恩,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教师们回躬身礼,代表着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更代表着对教师职业的敬畏之心。
拜师礼毕,进行入学礼的第三项仪式“朱砂启智”。
朱砂在中国有着很悠久的传说。朱砂又被称作丹砂、辰砂,“朱”即“红色”,此红色可以经久不褪。皇帝用朱砂批文,看中的是朱砂色红鲜艳,写在奏本上,一目了然。人们还很聪明地“涂朱甲骨”,把朱砂磨成红色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醒目。
许多古代女子喜欢直接以“朱砂”作为自己的闺名,那一点令人心动的鲜红像是凝结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悠情怀,粗朴却美丽异常。但估计很少有人知道,辰砂用来磨墨,是可以磨出彩墨的,像女孩子的内心,蕴藏着一份外刚内柔的情怀。
“朱砂贱如土,不解烧为丹。玄鬓化为雪,未闻休得官。”白居易在他的《自咏》一诗里这么写道。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彩绘印花丝织品中,有不少花纹就是用朱砂绘制成的,这些朱砂颗粒被研磨得又细又匀,埋葬时间虽长达两千多年,但织物的色泽依然鲜艳无比。
“朱砂,为硫化物类矿物辰砂族辰砂,主含硫化汞。砂甘,寒,有镇心安神,清热解毒的功效。”唐代一个道士在《醉歌》里写道:“琴弹碧玉调,药炼白朱砂。解酝顷刻酒,能开非时花。”
道教徒用朱砂炼丹,医学家用朱砂治病,而统治阶级则用朱砂批文,名曰“朱批”。我们后人饱蘸朱砂来点孩子的额头。“入学礼”和“成年礼”“婚礼”“葬礼”,合称为人生四大礼。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入学礼”就已具雏形了。其中的一个环节、一道程序就是“朱砂点额头”即“朱砂点痣”。具体做法是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所以也称“朱砂开智”或者“朱砂启智”,寓意开启学童智慧,推开这扇知识的大门,学生从此心明眼亮,好好读书,端正品行,健康成长。
今日青瓦之上,红鼓沉立,鼓槌静待;青铜案上,青白瓷盘,朱砂沉静,朱笔静候。孩子们排好整齐的队伍站在国旗下,我和老师们一起手握朱笔,神色认真,轻轻地在学生们的额头上,点上一颗颗鲜红的朱砂痣。充满憧憬的眼眸间,朱砂点落,它是智慧的影子,是志气的象征。也许是因为朱砂为红色,象征喜庆,也许是因为朱砂是皇帝用来批文的原材料,有神圣感,这么一个简单而神圣的举动,让学生们一下子变得安静下来,就在那么一个瞬间,他们开启了认识人生的新篇章。听着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说“谢谢”,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的迷人笑容,我的内心就像平静的湖面被春日的风慢慢拂过,一下子就激荡起来,那难以遏制的激动与欣慰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一年级时的我没有享受过老师或校长给我“朱砂开智”的待遇,但按照我们家乡的风俗,每逢重要的考试,母亲都给我包饺子,寓意“弯弯顺”。饺子当然并不能真的保佑我一切顺利,但是母亲的期待给了我力量。“朱砂点智”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更是一份厚重的期待吧?
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想着自己是从中专来到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学校来当校长,我深感身上的责任重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本位从知识、能力向“价值体系”转变,只有把价值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接受,去完成,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让每个学生享受平等的精神和心灵的培育,办有温度的教育,真正做一个学生爱戴、教师满意、社会认可的好校长,是我矢志不移的追求和努力的目标!
入学礼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体东关学子立誓:“东关学子,启智明礼,善思好学,扬帆远航。”孩子们的铮铮誓言时常在我的耳畔萦绕,天籁之音,志向高远。
“学道须当猛烈,始终确守初心。纤毫物欲不相侵,得神凝气定。”全校师生热烈的誓言实现的前提就是这几句诗所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宋代晏几道在《风入松》中说“若是初心未改,多应此事须同。”我的“初心”也许就是教育的原点。教育的原点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很简单,就是一个字——“人”,极致地关注人。人实际上有三种角色。第一,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个体,因此我们要关注人的身心健康。第二,人是群居动物,具有社会属性,需要合作、融合、沟通、交流,需要遵守这个社会制定的各种规则。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与人合作、沟通,引导学生遵守规则。第三,人是生产力。人类要推动社会的发展,需要某种技术或能力。因此,学校要教学生知识与能力,也包括创造性。
因此,在入学礼举行的前一天,我为学生们准备了一份精神礼物,借此机会送给全体东关学子们的“四个一”:
树立一个信心——我能我行。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读书学习,需要有信心、有决心、有行动。孩子们,相信自己,我能成功!鼓励自己,天天成功!超越自己,一定成功!
坚持一种学风——认真刻苦。古人云,勤能补拙。新学期开始,孩子们要继续坚持优良的学习风气。凡事从“认真”开始,认认真真地读书,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做作业。学业成功离不开勤奋和刻苦。
培养一个习惯——自觉自愿。学有所成,贵在自觉;人生成功,贵在自觉。孩子们要在老师、家长的指引下,自觉自愿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创设一个环境——文明有序。每个班级都是学校的缩影,每个学生都代表学校的形象,每寸校园都代表学校面貌。孩子们要做到语言文明,行为文明,在校园内不乱丢杂物,不进行校园欺凌,在校外遵守交通规则,尊敬父母,懂得感恩,进入社会后做一个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的优秀小公民。
整个开学礼活动结束了,井然有序又让人心潮起伏,全校师生的心贴近了许多。阳光依然朗照,秋风依然徐徐地吹,天空似乎明净如春天的碧霄却又高远辽阔起来。背灯和月就花荫,不知几年踪迹几年心,今日的小学生们,正襟危坐,衣冠净楚,拜读圣贤,额点朱砂,学写“人”字,明日他们就将启程,九层之台,即将起于累土。我又陷入了沉思:草木零落,忽其不淹;秋冬将至,春光必归。春归的那一日,一切美丽、优雅、有趣的事物,都会错综起来,一定会汇成漫天的云锦——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