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幸福同行:一位“蜗牛校长”的教育手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6 教师读书会讲什么?

“江校长,今天中午我们在阶梯教室举行青年教师读书心得交流会,欢迎你参加啊,到时候跟我们讲两句。”刚走出食堂,教科室邵平平主任就迫不及待地邀请我。“要我讲两句?”看我一脸茫然,这位美女主任连忙笑着说:“没事,给我们提提要求,鼓励一下就可以了。”“那好吧!”我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在读书会上,老师们自制了PPT,准备得非常充分,他们谈了好多自己的读书心得。“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读书分享时间不长,老师们都提到了苏霍姆林斯基。我想,读书是与作者的对话,这正如要想读懂《红楼梦》,先要读懂曹雪芹一样。可她们真的了解苏霍姆林斯基吗?我不由陷入了沉思……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这么一则有趣的故事。有一位英国女记者读了文学大师钱钟书的作品,对他非常仰慕,于是千方百计地想要见到钱钟书先生。在电话中,钱钟书先生意味深长地对她说了这么一句话:“你吃了一颗鸡蛋感觉不错,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那么同理,我们今天去看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只要关心这本书本身的内容是什么就好了,何必关心它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呢?但是读过他的书的人都不同意这一观点,他们一致认为,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教育著作的关系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这两样东西少了其中一样,就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孙悟空失去了金箍棒一样让人感到不完美。

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一个人?有的老师可能会说:“不就是一个教育家吗?”嗯,不错,是教育家,但可能不是你想象的那么一个教育家。

我先简单谈一谈他的生平。苏霍姆林斯基1918年9月28日生,1970年9月2日去世,享年52岁。我用四个短语来评价他:“忠诚的共产党员,英勇的卫国战士,智慧的人民教师,卓越的教育大家。”

首先,“忠诚的共产党员”,这个很重要。他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说:“没有十月革命就没有苏霍姆林斯基。”他家境十分贫寒,是十月革命让他、让所有和他一样的人们翻了身。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的教育事业。

其次,“英勇的卫国战士”,我这里补充一点大家也许不知道的史实。苏霍姆林斯基17岁中师毕业,留在母校教书,没过几年德国进攻苏联,卫国战争爆发,23岁的苏霍姆林斯基毅然投笔从戎,以政治指导员的身份奔赴反法西斯战场,作战非常英勇。半年后他身负重伤,一个弹片击中他上半身,一直压迫心脏,没有取出来,这是导致他最后去世的原因之一。1942年2月,冰天雪地,他身上压满了战友的尸体,人们认为他已经牺牲了,一个小护士发现他还有气息,扒开他身上的尸体,把他连拖带背地送进了最近的医院。苏霍姆林斯基在养伤期间,右臂需要截肢,他苦苦哀求医生说,不要给我截肢,赶走了德国法西斯,我还要当老师啊,还要教书的。后来右胳膊保住了,但永远短了六厘米。他在前方作战的时候,他的新婚妻子薇拉,由于在后方参加了抵抗运动,被德国人抓住。薇拉当时已经怀着苏霍姆林斯基的孩子了,在监狱里边生了下来。下面这个细节,我非常不忍心讲……德军把刚出生的孩子砸在石墙上,脑浆崩裂,当场毙命;苏霍姆林斯基的妻子薇拉宁死不屈,被剜去双眼绞死了。后来,苏霍姆林斯基伤好以后,他的身体不允许他重返战场,他就留在当地教书。1944年战争快结束的时候,他回到了他的家乡,当了4年教育局一把手局长,再后来坚决要求去学校,便辞去局长一职,来到帕夫雷什中学做校长,那是1948年。他在这所农村学校一干就是22年,直到1970年9月2日,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本人的经历传奇不传奇?当然传奇。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短暂,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父母和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十分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信》《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被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中,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为师范学生入学必读。他是当之无愧的“智慧的人民教师,卓越的教育大家”。

大家在感叹苏霍姆林斯基传奇的一生时,有想过这个问题吗?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要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并如此热爱,还写出如此多的教育巨作呢?这与他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有关。

首先,他的父亲曾经是当地农村学校教劳技课的教师,是一个能工巧匠;祖母和母亲文化水平不高,但会唱民歌,会讲民间故事,这都对苏霍姆林斯基有影响,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很早就受到良好的家庭启蒙教育。

其次,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学、中学时期,一直是在自己村里的学校中度过的。这是一座7年制的学校,虽然学校设施条件极为普通,但这里却有一批较好的师资力量。这对从小受到家庭良好熏陶的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环境。他的善良天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知识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拓宽。他在家经常主动帮助父母邻居做事,在学校里是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了当时的校长伊万·萨维奇和教务主任布师科夫斯基的重视和关怀。然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要数启蒙女教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这位女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孩子们亲密的伙伴。苏霍姆林斯基觉得这位女教师像一个女魔法师,她知道一切美的秘密。她讲课时学生们都有浓厚的兴趣,所教的知识常被学生铭刻在记忆之中。她常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学生思考许多问题,让学生们学习了不少东西、明白了许多道理……在山花烂漫、万物生机盎然的季节,有一天下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带学生们来到了森林,这对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他平时就到这里来玩。但女教师的解说,让他接触了许多过去没有注意到的新事物和很多使他感到惊奇的东西:看这颗盛开的椴树在帮助蜜蜂酿蜜;瞧那个蚁穴——过去苏霍姆林斯基出于恶作剧曾用棍子去捅它,而老师说这个蚁穴有回廊和广场,有幼儿园和粮仓……原来是一个童话般的城市。他感到不和老师一起来,就不会发现世界上这么多美好的东西。当孩子们领略了这大自然美好的风光,急匆匆准备回家的时候,她还有一新招:“孩子们,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采集些鲜花吧。当孩子们关心长辈的时候,长辈会感到高兴,而鲜花——这是关怀和敬爱的标志……”苏霍姆林斯基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这使幼小的苏霍姆林斯基不仅爱上了书本,爱上了同伴,还爱上了大自然,同时他更尊敬这位老师。他向往着自己的知识能同老师一样渊博,向往能像老师一样智慧。从这时起,苏霍姆林斯基逐步树立了从事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志向。因此在7年制学校毕业时,他毅然决定报考师范院校,后来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传奇的一生也是幸运的一生,充满着爱、尊重、理想的种子,应该说他的学习生涯得到了非常全面、和谐的整体教化,所有的教育资源配置达到了最优化。正是这些完美的配置、和谐的爱成就了苏霍姆林斯基。这一切不正是他后来成功的秘诀——方法论上的整体观之雏形吗?苏霍姆林斯基的各种观点,无论是德育观、阅读观、劳动教育观,还是后进生教育观、学生观、生活观,都至死不渝地坚持在整体观的指导下进行。他把全面发展的个性的培养过程,看作一个由外部教育环境、校内教育结构、师生集体人际关系构成的统一整体,他们之间是三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工程。他的教育蓝图中,存在一个由学校与社会、与自然、与家庭构成的外部教育环境;庞大的教育系统中,基础部分自然是层次众多、错综复杂的包含着和谐教育的校内教育结构,学校的一切都在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背景下进行;这一切的核心部分一定是师生间、集体中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就如同人的中枢神经,决定制约着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它还能指导和调节外部教育环境的影响和校内教育结构的作用。

《孟子·万章下》里提道:“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说的是读作品要上溯历史与远古未曾谋面的作者交朋友,然后才能读懂他的作品;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说一部文学作品最明显的起因,就是他的创作者即作者。我们也一样,读懂苏霍姆林斯基之后,再去读他的教育著作,你会有不一样体会和收获!所以我建议大家读书时,先从了解作者开始,这对我们读懂他的书是非常有用的。大家一定读过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作品吧?他为什么被誉为“中国式的苏霍姆林斯基”呢?这是我这次读书会留给大家思考的一个问题。期待下次读书会上你与我们共同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