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内容安排
除了导论以外,第二章分两部分对文献进行梳理。第一部分是关于工业用地绩效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国外有关工业用地绩效评价的研究很少,这主要是因为西方社会认为农田和自然资源的价值是很高的,需要限制城市增长,将工业用地抑制在尽可能小的空间内,也就不需要对工业用地绩效进行评价。而国内研究是通过建立指标体系的方法来评价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本书对选取的指标以及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进行了归纳。可见,工业园区土地产出效率评价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因此,在文献综述的第二部分,主要是为研究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寻找相应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城市发展与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土地经济学中的级差地租理论以及城市经济学中的区位理论的梳理,总结出城市中适合发展工业的地方。从城市发展过程中工业的集聚与扩散来阐述城市发展与工业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冲突的关系。从城市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的一般规律中可以发现,工业用地主要位于商业中心区的外围,一方面是为了享受到中心城区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是不与城市功能发生冲突;另外,工业用地倾向于沿主要交通干道、交通枢纽发展,这是为了运输、物流的便利。通过级差地租理论的梳理,明确到市中心距离与地租、土地产出效率之间的关系,即离市中心越近,则地租越高,土地产出效率也越高。如果土地产出效率与地租不一致,则会导致效率的损失。从区位理论的梳理中,明确企业在选择工业园区时所考虑的区位因素,并界定本书所涉及的区位理论的研究范围和相关的假设条件。
图1-4 分析框架
第三章是根据国内外有关企业区位选择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对已有研究中使用的计量模型和企业选址时考虑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首先,企业区位选择使用的主要计量模型为离散选择模型中的多项Logit模型和巢式Logit模型,以及计数模型中的泊松模型、负二项模型和零膨胀泊松模型,总结这些不同计量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其次,结合文献综述中的区位理论,确定实证研究的区位因素,即集聚经济、各项成本因素(包括运输成本、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最后,选择合适的计量模型和区位变量,分析不同因素对2007—2008年上海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第四章首先对上海市土地利用状况与工业园区进行概括的描述,主要了解上海市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现状等。然后确定影响工业园区产出效率的区位因素,即工业园区特定的区位因素(如地理位置、园区级别等),通过计量模型来分析区位因素对工业园区土地产出效率的影响,并用回归残差来表示剔除区位因素后的土地产出效率。
第五章在剔除区位因素对工业园区产出效率的影响后,对2009年上海市86个工业园区的产出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园区级别、到市中心距离、到最近高速距离以及所有区位因素对工业园区土地产出效率的影响。根据地均产出残差是否大于0以及地均产出排名变化情况,识别出土地产出效率一直较高或较低的工业园区,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工业园区,以及具有明显区位劣势的工业园区。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指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如用单位面积工业产值评价工业园区土地产出效率的合理性,利用工业用地发展服务业的问题,离中心城区较近的成熟工业园区与城市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具有明显区位劣势工业园区的问题等,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总结了主要结论以及未来改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