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让自私自利离孩子远一些
文学大师巴金先生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不在于索取。”
现在有些孩子从小就养成了比较自我、自私的习惯。孩子自私自利的心理,不但会让他遭到别人的批评和指责,还会让父母也尝到苦果。让孩子放下自我,学会给予,放弃自私,学会关爱别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从给予中得到快乐,才能激发他们的爱心,使他们在成长的路上再迈进一步。
生活中有的人自私自利,这种人以自我为中心:朋友为己所利用,用人时朝前,不用人时退后;别人是他友谊的附庸,他是居高临下的感情施舍者。这样的人在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文学作品中有过描写:
从前,有个诚实的小伙子叫汉斯,一个人住在一间小屋子里。他非常勤劳,拥有一座村庄里最美丽的花园。汉斯有很多的朋友,其中有一个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叫大休,是个磨坊主。磨坊主是个很富有的人,他总自称是汉斯“最忠厚的朋友”,因此他每次到汉斯的花园来时,都以最好的朋友的身份拎走一大篮子各种美丽的鲜花,在水果成熟的季节还拿走许多水果。
磨坊主经常说:“真正的朋友就该分享一切。”但他从来没有给过汉斯什么回赠。
冬天的时候,汉斯的花园枯萎了。“忠实的”磨坊主朋友却从来没去看望过孤独、寒冷、饥饿的汉斯。
磨坊主在家里发表他关于友谊的高论:“冬天去看汉斯是不恰当的。人们经受困难的时候心情烦躁,这时候必须让他们拥有一份宁静,去打扰他们是不好的。而春天来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汉斯花园里的花都开放了,我去他那采回一大篮子鲜花,这会让他多么高兴啊。”
磨坊主天真无邪的儿子问他:“爸爸,为什么不让汉斯到咱们家来呢?我会把我的好吃的、好玩的都分给他一半。”
没想到磨坊主却被儿子的话气坏了,他怒斥儿子说:“如果汉斯来到我们家,看到了我们烧得暖烘烘的火炉、我们丰盛的晚饭,以及我们甜美的红葡萄酒,他就会心生妒意,而嫉妒则是友谊的大敌。”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说是讲给孩子们听的,但更是讲给父母听的。因为现实生活中这种虚假友谊也不少见,心眼实的人常被蒙蔽着,但他们终究会有识破真相的一天。
杨阳曾是个有些自私的孩子。有一天上作文课,老师让写单元的大作文。他正写着,同桌周媛碰了碰他的胳膊,说:“杨阳,能借你的橡皮用一下吗?我今天忘带了。”
杨阳一向不爱理这些问题,随口就说“我也没带”,便只顾自己继续写了起来。周媛失望地转过了头。看着同桌失望的样子,杨阳有些内疚,把橡皮从文具盒里拿出来,放到了周媛面前。周媛连忙说“谢谢”。杨阳心里也很高兴。
从此,杨阳变得热情了,经常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要学会割舍,要懂得给予,这样才能体会到“雪中送炭”帮助别人的快乐。
父母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远离自私自利呢?
教孩子学会自我内省
要想让孩子远离自私自利,就要经常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与心态进行自我观察。观察时要以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作为客观标准,同时必须加强学习,反省自己的过错,强化社会价值取向。让孩子从自己自私行为可能会导致的不良后果中看到危害,找出问题并进行总结,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
教孩子多为他人着想
要想让孩子远离自私自利,就要引导孩子多为别人着想,多做些利他的事。例如,为他人排忧解难、给希望工程捐款、关心和帮助他人等。平日里多做好事,可以从借东西、让座这些小事情做起,在行动中纠正过去那些自私的心理,并从他人的赞许中获得为别人着想的快乐。
淡化孩子的物质欲望
周末,妈妈带着萌萌去超市买东西。萌萌吵着让妈妈买糖果,妈妈说:“总吃糖对牙齿不好,不买!”萌萌哭闹着说:“我就要!我就要!”妈妈无奈,只好答应了。不一会儿,萌萌又看到了一盒卡通图案的巧克力,吵着让妈妈买。妈妈说:“你都有糖果了,不能要巧克力了!”萌萌坐在地上哇哇大哭了起来,无论妈妈怎么说都不行……
相信很多父母都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如果孩子对物质有强烈的占有欲,也会产生非常严重的自私自利心理。所以父母要尽量淡化孩子对物质的欲望,增强他们对精神产品的兴趣。
父母最好少带孩子去逛商场、超市,而是多带孩子到书店逛一逛,或者带着孩子去看一些科技、文化展览,也可以经常带孩子到户外走走看看,让他们的眼界变得开阔起来。
此外,父母不要总是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不要主动对孩子作出物质方面的承诺。即使孩子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父母也要慎重考虑,不可以一概或轻易地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