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启仲中医儿科用药经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8.蜂蜜甘平润补,儿病佳品

【功能主治】
蜂蜜,味甘,性平。归肺、脾、大肠经。功能:补中,润燥,止痛,解毒。主治: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脘腹疼痛,口舌生疮,解乌头毒。《本草纲目》论蜂蜜:“蜂蜜,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张仲景治阳明结燥,大便不通,蜜煎导法,诚千古神方也。”
【应用经验】
郑师赞时珍对蜂蜜之论“全面,精辟,实用”,遵为经典,用于儿科临床数十年,深有体会,简言之,经验有三。
(1)用于治疗小儿便秘
郑师受仲景《伤寒论》233条“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启发,改蜜煎导为口服,用于小儿便秘。
【病案举例】
周某,男,3岁,河南清丰人,1973年3月6日初诊。

主诉:

大便干结,每7天1次,必用药导之。

现病史:

患儿足月顺产,母乳喂养,自幼大便干结如羊屎,7、8天1次,排便困难,请医生诊治言“断奶后即愈。”一岁半断奶后仍便秘不解,服酚酞片等治疗,时好转,停药后依然而来诊。诊见:发育正常,营养中等,面颊微红,已5天未大便,心烦,时哭闹,咽微红,舌质偏红,苔薄微黄,指纹紫滞。经某医院检查:排除巨结肠。

中医诊断:

便秘。

西医诊断:

功能性便秘。

辨证:

内热肠燥。

治法:

润燥通便。

方药:

槐花蜂蜜15g,生甘草6g。3剂,每日1剂,甘草水煎10分钟,取汁,冲蜂蜜为水状,分早晚2次服。

二诊(1973年3月10日):

服上方1剂便通,2日后又便1次而成形,心烦消失,食量增加。嘱上方再服5剂,每日服1次(1/2剂),睡前服。

三诊(1973年3月22日):

服药期间10天共行排便6次。嘱上方去甘草,即每日睡前白开水冲服蜂蜜约8g,服7天后视大便情况改为隔日1次,维持2~3周停;注意合理膳食,多食蔬菜、水果;培养定时排便习惯,以观后效。随访2年未见复发,发育营养如常。

注:

此方为郑师治疗肠燥便秘的常用方,名曰“蜜草饮”。“燥必有热,故用槐花蜜而取其槐花清肝泻火之功”,郑师如是说。
(2)用于治疗小儿咳嗽
郑师讲:“蜂蜜味甘性平,润肺止咳,实乃上品,然小儿稚阴稚阳,非阴虚燥热者不宜大量使用,量大不止咳反而增咳,验之临床确为前贤经验之谈。”
【病案举例】
程某,女,7岁,洛阳市人,2015年4月12日初诊。

主诉:

咳嗽反复发作2年余。

现病史:

2年前患肺炎后咳嗽时轻时重,经当地医院用头孢、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及中药治疗而终未能愈。诊见:患儿发稀而黄,面黄颧红,体瘦肌薄,干咳无痰,纳差,便秘。咽稍红,舌红,苔薄白少津,脉沉细数。所带胸X光片示:支气管炎改变。

中医诊断:

咳嗽。

西医诊断:

支气管炎。

辨证:

肺胃阴虚,肺气上逆。

治法:

滋阴润燥,敛肺止咳。

方药:

清燥救肺汤加减。

处方:

桑叶10g,炙枇杷叶6g,胡麻仁6g,当归6g,阿胶6g,麦冬10g,五味子6g,金樱子6g,甘草6g,枣花蜂蜜15g(冲化)。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2015年4月22日):

咳减,便畅。效不更方,原方再进7剂,诸症悉平。上方去胡麻仁,加乌梅6g、生姜3g,蜂蜜减为10g(冲化)。改配方颗粒,隔日1剂,再进7剂巩固疗效而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3)用于治疗热证
郑师善用杨栗山升降散治疗温热病及疑难杂症,方中“黄酒二盅,蜜一两,调匀冷服”之蜂蜜怎么用?今人用升降散时用黄酒、蜂蜜者已鲜见矣。杨栗山氏曰:“米酒性大热,味辛苦而甘。令饮冷酒,欲其行迟,传化以渐,上行头面,下达足膝,外周毛孔,内达脏腑经络,驱逐邪气,无处不到……故为引。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主治丹毒斑疹,腹内留热,呕吐便秘,欲其清热润燥,而自散温毒也,故为导”(《伤寒瘟疫条辨》)。郑师考升降散最早见于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卷二·瘟疫》:“内府仙方:治肿项大头病、虾蟆瘟病。僵蚕二两,姜黄二钱半,蝉蜕二钱半,大黄四两。上共为细末,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大人服一丸,小儿半丸,蜜水调服,立愈。”无黄酒之用。郑师认为,对于温病高热、郁热在里者,升降散用黄酒、蜂蜜调服,确能引诸药通达表里、内外、上下、脏腑、经络,收事半功倍之效。小儿脏腑薄弱,不耐酒力,非救急不可者,一般只用蜂蜜。临床常用升降散为主方治疗手足口病、水痘、肺炎、猩红热、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脑炎等,每收佳效。
【病案举例】
苗某,男,7岁,郑州人,2017年12月14日初诊。

主诉:

双侧腮部疼痛5天,发热3天。

现病史:

患儿5天前自觉右腮疼痛,肿势不甚,次日疼痛加重,肿势加剧,并波及对侧,自服板蓝根冲剂等效果不显。2天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9℃,服抗病毒药物效果不佳而来诊。诊见:双侧腮腺肿大,右腮肿甚,触之呼痛。发热,体温39.1℃,头痛,微恶寒,无汗,咽红,手足心热,腹胀灼热,大便干,2日1行。舌红,苔黄厚,脉数。

中医诊断:

痄腮。

西医诊断:

流行性腮腺炎。

辨证:

疫毒蕴结,热郁三焦。

治法:

清热解毒,升清降浊。

方药:

升降散加减。

处方:

炒僵蚕10g,蝉蜕6g,姜黄6g,大黄6g(后下),柴胡15g,牛蒡子10g,薄荷6g,板蓝根15g,连翘10g,甘草6g。2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兑入槐花蜂蜜15g,分2次服,外用青黄膏(院内制剂)贴敷患处。

二诊(2017年12月16日):

患儿腮部疼痛减轻,发热见退,体温降至38℃以下,腮部肿胀减轻,大便日2次,软便,舌红,苔变薄白,脉偏数。

处方:

炒僵蚕10g,蝉蜕6g,姜黄6g,柴胡10g,黄芩10g,连翘10g,玄参10g。3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兑入蜂蜜10g,分2次温服。诸症消失而愈。
(郑 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