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谷歌总撒谎”的深究能力才是解读能力
要想做到不盲信数据,不被偏见蒙蔽,就必须深究“那句话是真的吗”“那个数据的解读方法正确吗”。我把这种深究能力称为“解读能力”。如果拥有很强的解读能力,就能够顺利地读取数据。
所谓解读能力,简单说就是恰当地读取、分析及表达的能力。把输入、思考和输出三种能力加起来才能称得上具有解读能力,一个都不能少。如图1-4所示。

图1-4 输入+思考+输出=解读能力
“××不能信”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谷歌不能信、大众传媒不能信、政府不能信……问题是,如果因为不能信就将它们屏蔽不看,那么绝大多数获取信息的途径都会被隔断,你只能依赖其他途径获取信息。
2016年4月,作为主持人和“晒图党”而活跃在多个媒体上的日本艺人GENKING(艺名,原名田中元辉,后来改名田中沙奈)做了如下发言:“谷歌的检索结果不真实,从这一点来看,Instagram(照片墙)还是个人来搞才好。”一语道破了数字营销的局限,并引发了轩然大波。GENKING要求谷歌采取搜索引擎优化(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简称SEO)对策,并通过广告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总之,GENKING坚持“谷歌总撒谎”。
但是,后来,GENKING通过电视和Instagram承认自己是出于虚荣才那样做的。他还把自己不惜背着1,000万日元债务、过着伪装的名流生活这一事实公之于众。你看看,就连说“谷歌总撒谎”这句话的本人说的话都不是真实的,这样的结局让大家觉得好像在看一场吉本兴业剧团演出的喜剧。
我们不能仅凭眼睛看到的事物做出判断,必须先弄清其背景。为此,解读能力不可或缺。拥有解读能力的人对“××不能信”这种话不会表现出否决态度,对各种各样的信息不会区别对待,而是正确面对,自己认真思考哪个可以信、哪个不能信,这样就不会轻易被认知偏见蒙蔽。
很多数据科学家都掌握了数据解读能力,并不是因为他们对数字比较敏感,而是因为他们通过平时的工作就能让洞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得以锻炼并发挥。从结果来看,他们的解读能力(包括恰当地读取、恰当地分析、恰当地表达)也确实在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