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文学欣赏
(一)什么是文学欣赏
1.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享受、一种再创造
文学欣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过程中,通过感知、想象、联想和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而形成的认识、体味、玩赏的再创造的审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的接受活动。
文学欣赏包含了认识因素,也包含了思想教育因素,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认识、一般的受教育,它的特质之一是在于审美享受。读者在欣赏作品时,总要加入自己的感情,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丰富、补充艺术形象,通过思索和想象进行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同时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进行再评价。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情感倾向,都不是随心所欲、绝对自由的,而是被欣赏客体在大体上有所规定。由于读者的能动的再创造,可根据作品所推荐的形象,与作者所设想的会有不同。尽管经过了一定的加工,但基本点还是一致的。
2.文学欣赏的意义
文学欣赏是实现文学审美教育和社会作用的中间环节。没有文学欣赏,文学的审美教育和社会作用便无从谈起,正是在欣赏中,读者被作品中所描绘的形象深深吸引,得到审美享受,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作品所讲的道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文学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进而实现文学欣赏的反作用。
3.文学欣赏者的条件
作为欣赏者要具备起码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具备感受、理解、想象艺术美的修养和能力。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说来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充分地揭示了在艺术欣赏的形成中欣赏主体的艺术修养和能力,即感受、理解、想象艺术美的能力非常重要。只有欣赏者对欣赏客体(作品)有兴趣、有适应的心境,欣赏活动才能产生。
(二)文学欣赏的过程和心理特征
1.文学欣赏的过程
(1)感受形象阶段。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读者接触到的不是可以直观的形象,而是作品语言,读者必须把文字符号转换成活生生的可以感受的艺术形象。读者一边读一边凭据作品的描绘开始想象,于是一幅幅人生画面就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如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读者仿佛也置身于那个“送别”场景,耳听着战车滚动、战马嘶鸣的声音,以及悲痛欲绝的哭声,目睹着出征者的匆行,送别者的叮嘱……
(2)审美判断阶段。审美判断是感受形象的继续和深化,读者在感受形象的基础上,努力从真、善、美高度进一步理解、把握形象,评判真、善、美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是一个理性认识阶段。
(3)体味、玩赏阶段。在审美判断基础上,读者反复地体味、玩赏作品艺术形象的特别动人、特别有魅力之处,使精神的愉悦达到顶点,造成文学欣赏的高潮。当作者领悟了作品的意蕴之后,回过头来再体味作品的形式美,就会更觉其美。如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最初读者是被生动准确的词语、优美和谐的韵律以及精巧严密的结构等形式美所吸引;其后,由诗的形式进入到对诗的意境领悟;最后,再回过头来重新品味诗的形式美,就比最初的感受要深得多,从而获得的审美愉悦也就大得多。
2.文学欣赏的心理特征
(1)充满联想和想象。由语言符号到艺术形象再到作品题旨,由作品的世界到心灵的世界再到现实世界,就必须调动联想和想象的心理机能,并使其活跃起来。建立形象之间的联系,艺术形象不是单纯凝固的图画,而是由许多图画组成的形象体系,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唐代诗人许浑《咸阳城东楼》一诗中的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其中的两个形象“山雨欲来”与“风满楼”就有一种联系:每当大风灌满东楼之时,山雨就要来了,二者在时间上有联系。唐代诗人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欣赏这首诗,仅仅再现那位少妇在睡前赶走树上的“黄莺儿”这一形象显然是不够的,读者必然要在诗所留下的大片空白处发挥创造性想象给予补充,进一步体会到那个时候,由于战乱,给人们生活造成的痛苦,一个独守春闺、不堪凄寂的少妇思念远征丈夫的复杂心情,有爱、有恨、有怀念。
(2)有强烈的情感活动。文学作品之所以为人欣赏取决于形象性、审美性,取决于读者能否体验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整首词流露着哀愁的情感,虽然并不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但由于抒写得十分生动真实,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如果读者不能体察词中所表达的作者在特定情境中的情感,就无法领会作品的深意,更无法领略作品的“美”。
(三)文学欣赏的差异性和一致性
1.文学欣赏的差异性
由于读者所处的时代、民族、阶级的不同,读者知识结构、文学知识和文化水平高低不同。读者人生的经验、人生的感受和见解不同,读者审美经验和欣赏情趣、艺术思维能力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深度、广度等方面会出现某些不同。也就出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学本身是有层次的。主题有明确与朦胧、内容有单一与丰富、表达方式有含蓄与直白。欣赏外国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作品,对相关的文学知识、社会知识、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认识、了解的多少,必然会造成欣赏的差异。可见,读者拥有的文学知识的多少和文化水平的高低等诸方面,也是形成文学欣赏差异性的原因。
2.文学欣赏的一致性
在文学欣赏中同一时代、民族、阶级的读者在审美倾向、艺术趣味和欣赏习惯上有某些相似,以及由此而导致在欣赏文学的形象、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大体一致性。
3.文学欣赏的“共鸣”现象
“共鸣”指在文学欣赏中读者与文学作品产生感应关系,实现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感情交流。读者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正是通过“共鸣”实现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获得审美享受,完成欣赏活动。如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思乡思人的体验和感受,只要是一个长时间远离故乡,远离亲人的人,不论他生活在哪个时代,属于哪个阶级,都会发生“共鸣”。再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传唱最久,这说明古今有着相通的人性。这里不排除确有低级欣赏者与不健康的作品产生共鸣的现象。如生活中的小偷、流氓、思想格调不高的人,与糟粕中的同类产生共鸣。
文学欣赏中的“共鸣”现象,是“一致性”与“差异性”的统一,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
文学欣赏是有情趣、有意味的活动,应慢慢欣赏,积淀语感,驻足流连、咀嚼品味。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写道:“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惋惜的事啊!”原来,风景就在路上。慢慢走,欣赏啊,别错过了身旁的美丽。外出旅行是这样,人生追寻是这样,文学欣赏也是这样。也应该有“慢慢走,欣赏啊”的心态吗?要知道,文学作品中的美妙、奇妙、秘妙都静静地潜藏在字里行间,如同阿尔卑斯山谷两旁的极美景物,山不言自高,水不言自深,景不言自美,文不言自妙。把最美的文字风景,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留存在学生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