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文学创作
(一)文学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是作家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并对生活素材加以选择、提炼、加工,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评价生活的创造性劳动。文学创作活动过程是:从大量的生活材料中,去摄取与积聚震撼了自己的心灵而进入构思的基本生活素材;通过对生活的能动反映与内心加工,在头脑中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把观念中的艺术形象,以富有表现力的方式,外化为实际存在、可供感官把握的艺术形象,即文学作品。
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以具体生动的富有意义的感性形态来反映生活属性。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它与科学活动中的理性概念不同,文学中的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而概念则是抽象的,要求确证、确定或明晰。如别林斯基所说,“在真正的作品里,思想不是教条方式表现出来的抽象概念,而是构成充溢在作品里的作品灵魂,像光充溢在水晶体里一般。”总之,文学是以形象或称艺术形象这一形态存在的。
由于文学以形象形态存在,在文学必然地表现为直觉方式。因为,形象往往是直觉在瞬间的领悟,在这里特指审美直觉。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它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文学形象,表现在文学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存在形式都是形象的。而这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语言表现的是感性具体的生活。二是文学语言总是运用各种手段,调动自己塑造形象的潜能,以满足表现具体生活的感性形态的需要。
文学语言要表现的,则是具体的生活的感性形态,词语是从若干个别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在保持抽象意义的同时,它又与个别具体的事物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人们理解语词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
生活形象的触发到艺术形象的形成,作家被某个人物、事件、情景或情绪所吸引、所激动,艺术形象找到了生长的基点,艺术构思就开始了;再经过艺术形象的酝酿,使人物形象清晰起来、丰满起来。最终被读者感知。不过读者感知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是因为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只能通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换言之,读者只有了解了某种语言文字的意义,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想象和思索,才能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形象蕴涵的思想意义。
(二)典型形象
小说、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指那些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方面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表现为非常复杂的状况,究竟哪种性格成分会成为人物的共性,一方面受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作家创作意图的影响,只有直接体现着时代的特色和要求,又引起作者特别注意,并被用以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的性格成分,才能成为典型性格中反映某些社会本质的东西。因此,典型人物的共性一般都带有某一时代、民族、地域、阶层的人物所共有的属性。如,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都是著名的典型形象。
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并不是生活在天国里的神,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塑造也依赖于一定典型环境的描写。所以,恩格斯指出:“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这段话意思是:第一,现实主义文学要比较充分地真实地反映现实就不能停留在细节的真实上面,而要塑造典型人物;第二,要把描写典型人物与描写典型环境结合起来,“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规律的深刻阐述,也提出了创造典型人物形象的高层次的要求。
文学艺术作为人们艺术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要帮助人们具体地认识世界,从而改造世界。因此,文学作品就不能单纯满足于细节的真实描写。细节的真实,只能给欣赏者提供一种具体、逼真的生活图景,未必能真实地反映人们的现实关系,从而帮助人们具体地、集中地把握生活的本性和必然性。只有典型人物才能充分显示现实关系的性质、特征和必然性。《水浒传》正是通过描绘鲁智深、武松、宋江、林冲、高俅等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才深刻揭示了封建时代的现实关系,使我们具体生动地认识那个时代的生活本质特征和必然。因此,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乃是叙事性作品和戏剧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达到的高境界。
典型环境不单纯是随便一个典型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而是典型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与支配人物行动、形成人物性格的时代社会总趋势的统一,是人物生活其间的具体环境与整个大的时代社会生活某些本质特征的统一。只有塑造出在这种典型环境中活动、成长的典型人物,才称得上是创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在创造了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作品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人物的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的描绘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另一方面,环境的典型性又要通过典型人物性格的刻画,矛盾冲突的展开才能构成。例如,在《红楼梦》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典型人物的性格就是在宁国府、荣国府的盛衰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而宁国府、荣国府由盛而衰的这一典型环境,也要依靠贾宝玉等人物典型性格的刻画,依靠描写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其他人物之间的种种矛盾纠葛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要创造这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关键是作家要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本质和必然,才可能在创作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创造出达到思想上、艺术上高层次概括水准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三)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客观景物与作家主观情思的统一体。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近代美学家王国维则强调“意”的重要性。认为创辞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意境就是作家用所表现形象来表达胸中之意,对山水的情感,画家把这种情感写与笔端,让后人欣赏他的作品丰富的内涵。简单地说,就是创作诗歌的环境。可以是写作时的场景,也可以是回忆,也可以是心中所想,实际可能没有看到的这个场景。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眼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
(四)创作方法
创作方法是指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即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所遵循的美学原则。它反映着作家对现实的态度,规定着艺术形象的构造方法和对现实的艺术概括的方法。一定的创作方法通常被运用在作家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包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通篇的艺术构思、人物形象的孕育以及对艺术表现的追求等等方面。一种创作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岁月,经过许多作家的艺术实践积累和不断的总结,逐渐成熟,从而为大家所遵循。即使已经为大家所广泛承认和遵循的创作方法,也还会继续丰富、变化和发展。创作方法一方面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出现和被广泛运用,带有时代和社会的深刻烙印;另一方面,如果它包含了艺术创作中某些共同的普遍的规律,就有可能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的作家所采用。对于每一个作家来说,他所以采用或遵循某一种创作方法,又总是和他的世界观以及生活经历、艺术修养、美学观点、创作个性等因素紧密相联系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创作方法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
1.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而发展变化。现实主义的作品取材于真实事件,虚构要符合生活逻辑。如司汤达《红与黑》的故事即取自当时一桩情杀案,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则脱胎于一个卧轨自杀的妇女。但现实主义的作品远远不仅是对生活的刻板的照相式的复写,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还要求有提炼、概括、塑造出典型。正因如此,《红与黑》中的于连不是那个情杀中的青年,而成为一类人的典型代表,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也包含了非常广泛的内涵,小说包含了托尔斯泰对现实的深刻思索。曹雪芹《红楼梦》中建筑起大观园,向读者展示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果没有提供这些人物和这个典型环境,《红楼梦》不可能成为一流的伟大作品。
2.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按照作家理想中认为应当有的样子来反映现实,也就是把所描写的对象加以理想化,或描写理想的对象,展现一个作者理想的世界,以表现对现实的不满或弥补现实的不足。突出抒情,极度夸张,语言奔放,多借用神话、传说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为自己构筑了一个理想的境界,在那里景色幻美,仙人为侣,诗人或游或卧。浪漫主义作家在理想和感情的强烈作用下,创造虚构人物和环境。雨果尝试用强烈的美丑对比,激发读者的感情,《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或者在丑恶的面孔下有一颗善良的心,或者在英俊仪表后面有邪恶的灵魂,这种安排虽然不尽合乎常规却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我国古典小说《镜花缘》《西游记》《聊斋志异》以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人、事构成独特的艺术世界来寄寓作者的主观理想和感情。
浪漫主义又分为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理想符合历史发展,为了促进社会发展而创作的、对读者产生积极作用的称为积极浪漫主义。消极浪漫主义,作者的理想违背历史发展方向,抒发不健康、反动思想,对读者产生有害的、消极作用的称为消极浪漫主义。
3.创作方法与文学(文艺)思潮
创作方法是随着文学创作的产生而产生的,一开始在理论上没有科学的概括,也没有一定的名称,但作为创作方法是已经存在的。而文学(文艺)思潮则是历史某一阶段的产物。例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古已有之;作为文学(文艺)思潮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则分别出现于18世纪和19世纪。
作为一种文学(文艺)思潮,有的明确提出某种创作方法,如18世纪和19世纪法国出现的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等文学思潮,它们都提出了明确的创作方法,并以特定的创作方法作为文学思潮的主要内容。
创作方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社会普遍性,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都可以采用一种创作方法,文学思潮是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民族和地区的产物,具有历史的阶段性和带有地区、民族和国家色彩。
4.创作方法与文学风格
任何作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一定的创作方法。作家选择和运用哪种创作方法,对于他的艺术风格则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李白,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进行创作,他的诗歌风格就“天马行空,飘逸不群”、豪迈奔放;另一伟大诗人杜甫,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所以他的诗歌风格就是“沉郁顿挫”、朴实厚重。由此可见,采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可以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但是,绝不能认为一种创作方法只能形成一种艺术风格。采用同一种创作方法的作家,艺术风格也会多种多样,甚至迥然不同。这是因为,作家艺术风格的形成不仅与采用什么创作方法有关,还与作家的审美要求、时代风尚、民族文化传统有关,与作家的生活经验、思想倾向、个人气质、趣味爱好等因素有关。
创作方法主要是概括作家从事创作活动的一致性或统一性的一面;艺术风格则主要指作家创作个性的特殊性和多样性的一面。创作方法与艺术风格,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