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 痢 疾
节斋论痢是湿热及食积,三者别赤白青黄黑五色以属五脏。白者,湿热伤气分;赤者,湿热伤血分;赤白相杂,气血俱伤;黄者,食积。治法:泻肠胃之湿热,开郁结之气,消化积滞,通因通用。其初只是下之,下后未愈,随证调之,痢稍久者不可下,胃虚故也。痢多属热,亦有虚与寒者,虚者宜补,寒者宜温。年老及虚弱人不宜下。
主 方
黄芩炒,一钱半 黄连炒,一钱半 白芍药炒,二钱。以上三味,痢疾必用之 木香 槟榔一钱 枳壳炒,各一钱半 甘草炙,三分。初欲下之,加大黄一钱
若腹痛,加当归一钱半、缩砂一钱,再加木香、芍药各五分。
若白痢,加白术、白茯苓、炒滑石、陈皮各一钱半,兼食积加山楂子、枳实各一钱。
若红痢,加当归、川芎、桃仁各一钱半以理血,滑石、陈皮、苍术各一钱以理气,有食积加山楂、枳实。
若白痢久,胃弱气虚,或下后未愈,减黄连、芍药各七分,加白术一钱半、黄芪、茯苓、陈皮各一钱、砂仁五分,去槟榔、枳壳,加炙干姜三分。
若红痢久,胃弱血虚,或下后未愈,减芩、连各五分,加当归、川芎、熟地黄、阿胶珠、陈皮各一钱、白术一钱。
若色赤黑相杂,此湿胜也,及小便赤涩短小,加木通、泽泻、茯苓各一钱、山栀仁炒,五分以分利之。
若血痢,加当归、川芎、生地黄、桃仁、炒槐花各一钱,久不愈,减芩、连各七分,去槟榔、枳壳,再加阿胶珠、侧柏叶各一钱半、炒黑干姜一钱、白术、陈皮各一钱。
若痢已久而后重不去,此大肠坠下,去槟榔、枳壳,用条实黄芩,加升麻一钱以升提之。
若呕吐,食不得下,加软石膏一钱半、陈皮一钱、山栀仁炒,五分,入生姜汁缓呷之,以泻胃口之热。
有一样气血虚而痢者,用四物汤加人参、白术、陈皮、黄连、黄芩、阿胶之类以补之而痢自止。
若得痢而误服温热止涩之药,则虽稍久亦宜前法以下之,下后方调之。
若得痢便用前正法下之而未愈,又用前调理法治之而久不愈,此属虚寒而滑脱,可于前虚补、寒温二条择用,更加龙骨、赤石脂、罂粟壳、乌梅肉等收涩之药。
若痢,咳逆者,从咳逆门治。
附 方
木香导气汤 治一切红白黑痢,里急后重,欲去不去等证。
白芍药八分 黄芩一钱五分 黄连一钱五分 木香另研,六分 大黄钱五分 川归三分 枳壳炒,八分 滑石研,一钱 砂仁研,三分 槟榔六分
上作一贴,姜一小片,水一钟半,煎至八分,热服。
黄芩芍药汤 治泄痢腹痛,或后重身热久不愈,及下利脓血。
黄芩一两 芍药一两 甘草五钱
上剉,每服五钱,水煎服。如痛,则加桂少许。
香连丸 治久痢,赤白脓血不止,里急后重。
木香四两 黄连二十两,用吴茱萸同炒,去萸
上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
丹溪谓:噤口痢,胃口热甚故也。用黄连三钱、人参一钱煎汁,终日呷之,如吐再吃,但得一口下咽便好。又用田螺,捣,置脐中,以引下其热。胃口热结,当开以降之,人不知此,多用温药甘味,以火济火,以滞益滞也。亦有误服热毒之药犯胃者,当推明而祛其毒。
不治证:下痢纯血者,如尘腐色者,如屋漏者,大孔如竹筒者,唇如朱红者,俱死。如鱼脑者,身热脉大者,俱半死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