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亦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三个基本的方面。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2)社会意识
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等。
②社会意识可以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①是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②是一切社会历史观无法回避而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③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④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属于唯物史观;凡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就属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一切对立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例】社会历史观中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与个人的关系问题
【答案】B
【解析】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1)唯心史观
①唯心史观,亦称历史唯心主义,指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的社会历史观。唯心史观在社会主人与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上一般都会贬低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少数的英雄、帝王、统治者是社会主人与历史创造者,所以也称英雄史观。
②历史唯心主义的种种表现,可以归结为两种理论形态:
a.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b.主张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决定历史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表现为:
①把社会历史归结为意识史,无视物质生产活动,颠倒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
②不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总是将少数帝王将相、英雄人物当作社会历史的主人与创造者。唯物史观并不否认少数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但认为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人与创造者是广大人民群众。
③抹煞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历史发展充满偶然,无规律可循,把历史的变化归结为由个人主观随意活动所造成的偶然事件的堆积,或者把历史运动的秩序说成神的有目的的安排或某种神秘理念的逻辑规定。
3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1)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即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在社会主人与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上高度评价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才是社会的主人与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也称群众史观。
(2)唯物史观的创立
唯物史观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深厚的思想理论来源,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①唯物史观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是工业革命以来欧洲资本主义迅速而充分的发展。
②唯物史观创立的思想理论来源主要是启蒙运动以来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探索与批判。
(3)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恩格斯曾将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一起并称为马克思一生的两大贡献。唯物史观创立的具体意义在于:
①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唯物主义哲学第一次成为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②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空想社会主义第一次走向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理论,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
③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④唯物史观的创立使无产阶级及其改造世界的奋斗第一次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南,使无产阶级可以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真正从自在的阶级成长为自为的阶级。
(二)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三方面的内容。它们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其中生产方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构成,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地、动植物、矿物等。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的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
a.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b.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②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
a.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第一,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第二,地理环境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
第三,地理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第四,地理环境还制约着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b.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对于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不是自然条件的单纯富饶,而是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3)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性质
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虽然有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总是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表现出来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也就越大。
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人口因素
所谓人口,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2)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和物质基础。人是社会的主体,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物质生产,更谈不上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②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我们不能抽象地说人口数量越多越好,密度越大、增长越快越好,也不能反过来说人口数量越少越好,密度越小、增长越慢越好。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3)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有时甚至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人口因素不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性因素。
①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人口状况相同的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可能是不同的;人口状况不同的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又可能是相同的。
②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③人口因素只有通过物质生产才能对社会发展发生影响。因为人口生产受物质生产制约,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
3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简称生产方式,是指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一定的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体现着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体现着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人类与动物界的根本区别,如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本领、自觉能动性、抽象思维和语言等,都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
②生产方式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生存的物质资料,而且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
④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有什么性质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的更替就会引起社会制度的变迁。
⑤生产方式决定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影响作用的性质、方式和大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合理与否,以及其对社会的实际作用,都要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状况。
(三)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人类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包括许多因素,各要素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
社会结构就是指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及其关系。人类社会可以划分为三大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意识领域,相应地社会的基本结构就可以概括为三层,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结构。
1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经济结构是指生产方式的结构,包括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两个方面;狭义的经济结构单指生产关系结构。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必然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为生产力,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称为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系统
a.定义
生产力是指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体现着生产中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生产力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形式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就是生产力系统。生产力系统主要由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和非实体性因素构成。
b.生产力三要素
生产力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
第一,劳动者。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并实际参与劳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唯一能动的“人”的要素,因而是生产力中的主导性、能动性要素,也是生产力的代表者。
第二,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第三,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
【例】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是( )。
A.劳动者
B.劳动资料
C.人
D.劳动对象
【答案】C
【解析】生产力就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它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基本物质基础条件。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①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②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③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②生产关系体系
a.定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归谁所有,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第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
【例】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相互关系
C.产品分配关系
D.消费关系
【答案】A
【解析】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归谁所有;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③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b.分类
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不同,可以把历史上已经出现和将来可能出现的生产关系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即由某些个人占有社会生产资料的生产关系。
第二,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即由部分或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社会生产资料的生产关系。
(3)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的经济结构,亦称社会的经济制度,就是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虽然一定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制度往往是由多种生产关系构成的,但各种生产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占统治地位的那一种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着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制度的性质。
2社会政治结构——国家
(1)政治
①基本概念
政治,是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总称。其目的主要是维护国家、组织、个人及其他权利主体的社会权益,主要包括政治现象、政治活动、政治关系、政治体制等方面。
②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
a.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b.政治为经济服务,政治是经济的保证。
(2)社会政治结构
①社会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立法、司法、宪法的规程等。
②社会政治制度是具有强制性的力量,包括两个部分:
a.强制性的制度与规范,主要是各种政治法律制度;
b.强制性的机构与设施,主要是执行政治法律制度的政治法律机构。
其中,政治法律机构亦称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3)国家
①国家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实现统治的暴力工具。
a.国家的起源
第一,国家是人类社会特定阶段的历史现象。
第二,国家是一种阶级现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尚未产生的原始社会和阶级被彻底消灭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都是不存在的。
b.国家的特征
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比较,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国家按地区划分居民,而氏族组织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第二,国家的武装力量是“特殊的武装队伍”,氏族组织的武装力量是“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国家的起源及其特征表明,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构。
②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职能是国家本质的表现,国家的本质是通过国家的社会职能表现出来的。国家的职能一般可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个方面:
a.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有:
第一,政治职能,即维护社会制度的性质不被改变,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保障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第二,经济职能,即组织协调社会经济活动,使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巩固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三,社会管理职能,即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b.国家的对外职能主要有:
第一,国防职能,即以武力的形式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侵略与颠覆,保证国家的生存与发展。
第二,外交职能,即以非武力的形式调整国际关系,创造和维护有利于本国的国际环境,保证本国根本利益。
国家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是密切相关的:对内职能是对外职能的基础和后盾,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继续和延伸,二者都是国家阶级本质的表现。
③国家的国体与政体
a.国体
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究竟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联合什么阶级、压迫什么阶级。国体问题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内容。根据国家的阶级内容可以把国家划分为四种类型: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封建主阶级专政的国家、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前三种是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最后一种是被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
b.政体
政体即国家形式,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什么形式组织自己的政府,实行自己的专政,管理自己的国家。历史上出现过多种政体,大体归结为专制政体和民主政体两类。
c.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第一,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第二,国体决定政体、选择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必须与国体相适应,即必须根据国家的阶级内容采取适当的政权组织形式。
3社会意识的结构和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的结构
①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社会的意识结构建立在社会的经济结构基础之上并受社会的政治结构制约。
②社会意识从结构上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两个基本的层次。
a.社会心理一般是感性层次的,是不规范、不稳定、不系统的,如各种流行、时尚、思潮等;
b.社会意识形式则是理性层次的,有一定的规范、相对稳定、比较系统,如科学、艺术、宗教等。
理性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从结构上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不进入上层建筑且不反映经济基础的部分,如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等;
第二,进入上层建筑并反映经济基础的部分,如政治法律理论、哲学理论、宗教观念、道德观念、社会科学、艺术等。
在社会意识形式的这两个部分中,进入上层建筑并反映经济基础的这部分又称为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也称思想上层建筑,是整个社会意识的核心。
③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a.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
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第二,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或者落后,或者超越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第二,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即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