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践和认识
(一)认识的本质
1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1)实践
是主体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改变着客观世界,又能动地改变着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过程。简言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
(2)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
①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
是为了配合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中,这种实践活动突出地表现为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等。
③科学实验活动
在近代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一种探索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尝试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人类认识产生;
②实践的发展不断创造和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推动主体的认识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
③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类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①实践目的制约着整个认识过程的产生与发展;
②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用真理性的认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脱离了实践目的,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也会失去其意义。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因为实践是联结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纽带,既有普遍性又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做出判断。
【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的来源是( )。
A.感性直观
B.理性思维
C.客观精神
D.社会实践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的反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中,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
(1)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认识的功能正是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可以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并作出预测。
(3)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
①正确的认识理论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指导实践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②错误的认识理论则对实践起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阻碍作用,使实践失败。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人类的认识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各种感官直接与外部世界接触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思维加工而获得的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都有质的区别。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辩证统一。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又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之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之中也渗透有感性因素。
【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C.理性认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就是感觉,理性认识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集合
【答案】A
【解析】感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各个部分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感觉、知觉和表象是感性认识的三种表现形式,但不等于感性认识本身。同样,概念、判断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表现形式,但不等于理性认识本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作为认识的范畴,都是需要经过实践检验的。
(4)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和途径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①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基本前提。这是对感性材料的“数量”方面的要求。
②此外,所掌握的感性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而不能是虚假的。这是对感性材料的“质量”方面的要求。
③最后还必须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正确有效的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而,认识运动并没有到此结束,人们还必须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去指导实践,使理论得到实现,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之所以必须再返回实践、向实践飞跃,是由于:
①认识的成果还没有得到确证,而这种确证必须通过实践去检验、补充、修正和发展。
②认识的目的还没有达到,人不是“为认识而认识”,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因此必须再回到实践中。
(2)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
①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②用来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必须是正确的,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
③将理论原则具体化,需经过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中间环节。
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1)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
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受到了诸多条件的限制:
①从客观条件上讲,人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
②从主观条件上讲,人的认识还受思维者本身肉体和精神状况的限制。
(2)认识过程具有无限性
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更为复杂的情况在于,多次反复可以完成对某一事物、过程、局部和阶段的认识,而对于人类整体的认识来说却永无止境。
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如果达到了同客观事物相符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预期的结果,对这个客观事物认识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人类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又还没有完结,也不可能完结。这是因为: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与此相适应,人们的认识也会随着客观过程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客观事物本身的无限发展和联系,决定了人们的实践和认识必然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表明,整个认识运动就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答案】C
【解析】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实现了由实践到认识(包含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又从认识(就理性认识这一认识的高级阶段而言)到实践的一个循环,即“实践→认识(感性→理性)→实践”的一个无止境过程。
(三)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1真理及其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1)真理的含义
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一种认识。从形式上看,真理是主观的;从内容上看,真理是客观的,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
(2)真理的客观性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③真理的社会作用也是客观的。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就必须同主观真理论划清界限。
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而任何客观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认识就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又称绝对真理,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②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又称相对真理,也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方面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还有待于扩展。承认真理性认识有待于扩展,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②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还有待于深化。承认真理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3)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并非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他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联结和相互渗透的。
a.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b.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相对真理总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割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或相对主义真理观。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例】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真理有相对性
B.真理有绝对性
C.真理有客观性
D.真理有全面性
【答案】A
【解析】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真理有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包括两层含义:①从广度上看,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受到人类实践水平、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②从深度上看,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实践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判别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能把主观认识变为客观现实,从而检验出思想认识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
【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
A.实践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实践是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C.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答案】A
【解析】真理是人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沟通主观和客观之关系的桥梁。要判定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只有把真理付诸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如果人们达到了目的,就证明了这种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不正确的。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确定的,又是相对的、不确定的。
①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即确定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客观的、科学的和不可动摇的,具有确定性和无条件性。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
b.随着实践的发展,一切尚未检验的认识,一定会受到实践的检验,是真理就终究会被实践所证实。
②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有条件性。
a.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
b.事件本身是发展的,因而实践对认识的检验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有一个反复的过程。
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