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情绪和情感
1怎样理解人的情绪和情感?情绪、情感的功能如何?
答:(1)对情绪和情感的理解
①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是由一定的刺激情景引起的。当环境符合人们的需要时,产生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否则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②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
二者的区别是:a.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关的体验,而情感是指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比较复杂的体验;b.情绪带有情境性,变化快,而情感是对事物的稳定态度,受情境的影响很小;c.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因此带有冲动性,情感的产生则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因而较少冲动性。
二者的联系是:情绪、情感总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的,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而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深含着情感。
(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①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人们通过各种情绪、情感,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与状况,适应社会的需要,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②动机功能。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③组织功能。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
④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
2情绪和情感怎样分类?
答:(1)情绪的分类
①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原型或模式。基本情绪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具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并有不同的适应功能。复合情绪则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
②伊扎德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人类的基本情绪有11种,即兴趣、惊奇、痛苦、厌恶、愉快、愤怒、恐惧、悲伤、害羞、轻蔑和自罪感等。由此产生的复合情绪有三类:第一类是基本情绪的混合;第二类是基本情绪与内驱力的结合;第三类是基本情绪与认知的结合。
③情绪分类的环形模式是罗素提出的。他认为情绪可划分为两个维度:愉快度和强度。愉快度又可分为愉快与不愉快;强度又可分为中等强度和高等强度。由此可以组合成四个类型:愉快-高等强度是高兴,愉快-中等强度是轻松,不愉快-中等强度是厌烦,不愉快-高等强度是惊恐。
(2)情感的分类
①道德感。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如果一个人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会产生幸福感和自豪感;否则,就会感到不安和自责。同样,当别人的言行符合标准时,人们会对他产生崇敬、尊重、钦佩等情感,而对那些违背标准的思想和行为,人们就会产生厌恶、鄙视、憎恨等体验。
②理智感。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例如,人们在探索未知的事件时所表现的求知欲望,在评价事物时坚持自己见解的热情,由于违背和歪曲了事实真相而感到羞愧等都属于理智感。理智感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重要动力。
③美感。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人的审美标准既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又受个人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影响。美感由事物的感性特点引起,同时也受思想内容的制约,美感同道德感是密切联系的。
3试说明大脑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
答:大脑的各部分在情绪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网状结构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前额皮层
左侧前额皮层损伤后出现抑郁症,因为这一大脑区域参与积极感情加工,损伤后导致体验积极感情的能力缺失。研究表明左侧前额皮层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感情有关,右侧前额皮层与消极感情和退缩有关。
(2)杏仁核
杏仁核对知觉和产生消极感情有重要作用,在厌恶学习中也有重要作用。杏仁核损伤病人不能识别恐惧的面部表情,而识别其他情绪的面部表情是完整无损的。双侧杏仁核损伤病人对恐惧和愤怒声音的识别有困难,这表明双侧杏仁核受破坏的病人加工消极情绪任务的能力被损害。杏仁核对识别威胁或危险线索是十分重要的。
(3)海马和前部扣带回
海马在情绪行为的背景调节中起关键作用。海马损害的个体,其正常背景调节作用受到损害,因而在不适当的背景中表现出情绪行为。前部扣带回在情绪反应中也有重要作用。在情绪单词的Stroop任务的反应中,观察到背侧前部扣带回的激活。扣带回前下部主要与情绪加工有关,扣带回后上部主要与认知功能有关。
(4)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对维持大脑皮层兴奋水平、保证机体处于清醒状态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网状结构对情绪的激活也有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林斯里指出,网状结构的功能在于唤醒,它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
4简述情绪状态下人的生理变化。
答:情绪状态下人的生理变化表现在呼吸、血液循环、皮肤电等方面的变化上。
(1)呼吸。呼吸的频率和深度与个体的情绪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不同情绪状态中,呼吸的次数、呼吸的快慢和质量有着不同的特点。人在平静时每分钟一般呼吸20次,愤怒时每分钟可呼吸40~50次;突然惊惧时人的呼吸会临时中断,狂喜或悲痛时会有呼吸痉挛产生。
(2)血液循环。人在情绪激动时脸涨得通红,是血液循环加快的反应。血液循环有三种主要指标:血压、心率和血管容积。人在吃惊和恐惧等紧张情绪下,心率比平静时增加20次,血压也会升高,而血管容积则降低。
(3)皮肤电反应。皮肤电反应是皮肤的电阻变化。皮肤的导电性是波动的,任何外来的或新奇的刺激都能直接引起波动的变化。皮肤电的变化是由皮肤血管收缩和汗腺分泌的变化引起的,是反映情绪变化的客观指标之一。人在等待重大的活动时,皮肤电阻降低,过度疲劳时,皮肤电阻增大。
(4)脑电反应。脑电活动的变化也是情绪的生理反应之一。当人处于松弛状态时,脑电活动表现为每秒波动10次的脑电波。随着情绪活动强度的增加,这种节律会消失,即产生α波阻抑。人在紧张和忧虑时,脑电波波幅降低,波动频率增大,呈低振幅快波-β波。个体出现病理性情绪障碍时,则会出现高振幅慢波-α波。
(5)内外分泌腺的反应。情绪状态的不同会引起各种腺体分泌的变化。例如,悲痛或过于高兴使人落泪,焦急或恐惧时人会出汗,紧张时唾液腺等消化腺的分泌受到抑制,人会感到口干、食欲减退。内分泌腺在情绪状态中的反应较明显的是,紧张和焦虑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5简述情绪的几种重要理论。
答:关于情绪的理论有以下五种:
(1)詹姆士-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各自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基本相似的理论。詹姆士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情绪是对这些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悲伤由哭泣引起,而愤怒由打斗而致。兰格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与此同时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改变,乃是激情的真正的最初的原因”。在这一理论中,情绪产生的方式是:刺激情境-机体反应-情绪。詹姆士-兰格理论提出了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与情绪发生的直接联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2)坎农-巴德理论
坎农认为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系统,而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提出了情绪的丘脑学说。这一学说后来得到巴德的实验支持,故称为坎农-巴德理论。该理论认为,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到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
(3)阿诺德-拉扎鲁斯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
认知评价情绪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阿诺德首先提出的,后被拉扎鲁斯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强调认知评价在情绪体验中的作用。
阿诺德的学说叫作评定-兴奋学说,她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大脑皮层对刺激情境的评估。情绪产生的具体模式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传至大脑皮层,刺激情境便在大脑皮层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如恐惧及逃避或愤怒和攻击等),这种由大脑皮层评估得到的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进而将冲动下传至血管和内脏组织,引起机体的生理反应,而这些生理反应又会再次反馈回大脑皮层进行再次评估,这些对生理变化的评估和前面对刺激情境的评估综合起来,便产生了最终的情绪体验。
拉扎鲁斯把阿诺德学说中的评估扩展为评价、再评价的过程。他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情绪活动中,个体不仅要接受环境中引起情绪的刺激,同时要调节自己对刺激的反应,即情绪活动中有认知活动的监控和指导。在情绪活动中,个体需要不断评价刺激与自己的关系,这种评价有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三个层次。初评价是指个体确认刺激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及其程度,即对个人所处情境进行评价;次评价是指个体对于由刺激引起的自身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即对可能采取什么措施进行评价;再评价是个体对自己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是对结果的评价。
(4)沙赫特-辛格的激活归因情绪理论
沙赫特和辛格提出情绪归因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来自生理唤醒和认知标签两个因素,因此该理论又称作两因素理论。沙赫特认为,大脑可能以几种方式解释同一生理反馈模式,给予不同的标签。生理唤醒本身是未分化的模式,正是认知过程才将它标记为一种特定的情绪。标记过程取决于归因,即对事件原因的鉴别。人们对同一生理唤醒可以作出不同的归因,产生不同的情绪,这取决于可能得到的有关情境的信息。
(5)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汤姆金斯和伊扎德为代表,建立了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伊扎德认为,情绪特征主要来源于个体的生理结构,遗传是某种情绪的阈限特征和强度水平的决定因素。
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人格由体内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情绪系统、知觉系统、认知系统和动作系统等六个子系统组成。人格系统的发展是这些子系统的自身发展与系统差异之间联结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情绪具有动力性,它组织并驱动认知与行为,为认知和行为提供活动线索。可见,情绪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这是伊扎德理论的重要观点。伊扎德认为,情绪包含着神经生理、神经肌肉的表情行为、情感体验等三个子系统,它们相互作用、联结,并与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6什么叫情绪调节?情绪调节对身体健康的意义是什么?
答:(1)情绪调节的含义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情绪调节分为三个方面的调节:①具体情绪调节,包括所有正性和负性的具体情绪。例如,快乐、悲伤、愤怒等。②唤醒水平的调节包括抑制、削弱和掩盖等过程,也包括维持和增强的过程。③情绪成分的调节主要是指调节情绪的生理反应。如,过分高兴时掩饰和控制自己的表情动作等。
(2)情绪调节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良好的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调节或情绪失调会破坏身心健康。某些认知策略可以预防或减轻抑郁。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不良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相反,不良的情绪调节不利于身心健康。长期压抑悲伤和哭泣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不表达情绪会加速癌症的恶化,对愤怒的压抑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的发病率有着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