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扩张与融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企业扩张的阶段和战略模式

研究企业扩张阶段的传统方法的基础是前面所述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即一般都是按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个连续过程中企业在特征上表现出来的某种差异性,在局部存在差异、整体连续发展的基础上划分企业成长阶段。这样的分析要求肯定企业性质、经营战略以及治理结构方面的多维度以及在不同维度上企业表现出的不同特点。比如从销售额或者市场占有率角度能够分析企业在行业当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判断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同样的,企业也可以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重新判断发展阶段。不过这种判断方法因为标准的不统一很容易产生混淆,最后无法确切分析企业当下所处的阶段,也就无法确定今后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而经营实践的失败往往可归因于这一点。但是在资本化企业制度的范畴内,这些多样的维度总可以转化为资本维度,所以企业扩张阶段的划分就能够在资本这个单一的维度上进行,进而得到一个对企业发展现状的统一认识。

在经营实践中企业是现实的企业,其扩张行为不仅受到内部能力的制约,更要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尤其是考虑到扩张的融资需求时更是如此,企业经常遇到的问题不是不知道如何扩张,而是不知道采用什么样的融资方式实现扩张。企业要扩张必须考虑融资能力、融资手段对企业的制约。本书以企业的资本维度作为分析企业扩张的基点,鉴于此,我们从企业融资角度出发,将企业扩张行为分为初创期、扩张期和成熟期。

一、划分企业扩张阶段的理论基础

在前面的概念界定中,“企业成长”和 “企业扩张”是不同的,前者是指企业从初创到最后死亡的一个完整生存过程;后者仅仅指企业从较小规模发展到较大规模的特定过程。但是我们认为,企业从初创开始就面临着生存压力——如同企业发展成熟欲继续扩大规模的时候一样,而要避免破产的风险,只有在市场中不断增强实力,不断扩张,这也是市场对企业使命的要求。在这一点上初创企业和成熟企业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本书不特别区分 “成长”和 “扩张”,只是企业衰退直至死亡的这个时期不在本书的分析范围之内。

要将企业扩张划分为不同阶段,需要解决 “共性”和 “个性”的相容问题,即是什么让不同的阶段同时成为 “扩张阶段”的,同时又是什么将同为 “扩张阶段”的行为区别开?我们认为,这三个扩张阶段的共性就是企业内部各种要素的增长和外部要素的扩张,比如雇用的员工数量、资产规模、销售额、市场份额以及核心竞争力、分工专业化水平等要素的增长。我们知道,企业实力所决定的企业行为、目的和要求在初创阶段以及扩张阶段、成熟阶段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采取的扩张方式一定会有所区别。尤其是我们认为资本化的企业扩张离不开筹融资活动,而市场中融资工具的多样性在给企业提供了丰富选择的同时,也要求企业能够从中找到和自身发展阶段相匹配的那种方式,这就意味着不同扩张阶段所采取的融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初创期的企业规模小、市场份额少,面临的不确定性很大,这时通过银行贷款融资一般不会获得成功,即使成功,往往也要付出较高成本,所以银行贷款这种融资工具就不是适合初创阶段企业的融资手段。本书正是通过融资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将一个完整的企业扩张阶段加以区别和融合。可以说 “融资”是企业扩张的共同要求,而 “融资工具”的区别是划分企业扩张阶段的标志。

二、企业融资的必要性

企业从本质上讲就是将各种要素组合在一起通过有效经营并最终实现增值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货币、技术、物质产品等都通过管理这种要素 “黏合”在一起,协作产生利润从而不断使企业增值。在这里,增值可以表现为产量提升、利润增加、市场份额扩大等,只是这些目标的最终实现仅仅依赖企业运营最初的自有资本很难实现,所以现代企业从成立一直到扩张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外部资本介入,即需要融资。融资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核心竞争力,而且现代企业的扩张过程时刻都离不开融资。从准备创立公司起,企业家就面临融资问题,那些一开始就具备足够资本的企业并不多见。此时,企业家如何识别自身资产的类别和价值,如何运用适当的手段以及寻找适合的投资人就是一个重大的决策问题。也只有在搞清楚这个问题后,企业才能够运用自身已有的边际生产力较低的要素交换外部边际生产力高的要素,而这一过程通常也是以融资手段作为中介的。在进一步的扩张阶段,企业已经积累了部分资本,但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也在增加,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一步扩张才能生存,否则市场竞争就会将低效率的企业淘汰。这时内源性融资往往无法满足需要,于是外源性融资问题又一次出现。而此时企业所处的环境已经不同于初创阶段,它能够运用的融资手段也相应地更加丰富。

当然,融资手段不同,其风险是不同的,所以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融资工具依然重要。到了成熟阶段,企业可能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本,但是此时仅仅通过本企业的规模扩张已经无法满足扩张需要,于是直接兼并、收购其他企业便成为一条可选途径。在实施收购时企业同样要考虑融资手段的成本、收益和风险问题,尤其是要尽量避免过度融资和过度扩张导致的经营失败。

另外,融资也是资本效率的要求。现代社会中总有需要进一步增值的资本,同时也总是存在进一步盈利的机会,但资本和利润之间往往是非对称的,其间需要企业和企业家能力进行疏导、沟通和匹配才能让资本得到满足,不浪费盈利机会。这一过程既是盈利过程,也是经济实现效率的过程,可以说没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是无法改进社会效率的企业。

对处于不同扩张阶段的企业来讲,尽管融资手段和具体使用的融资工具不同,融资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也各异,但相同的是,一定会有融资需求。可以说融资是伴随企业整个扩张和发展过程的重大问题之一,正确分析和解决融资问题对企业成功实现扩张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企业扩张战略的模式

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多样、国际市场日益开放、技术创新迅猛同时导致竞争激烈程度加剧,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已经从生产管理逐渐过渡到战略管理。所以,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成文的还是管理者不经意间已经使用的,一个企业总是存在一个谋求长远发展的战略方式。根据企业发展的阶段性以及不同阶段特性的差别,本书简要地将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战略模式总结在表2-2中。

表2-2企业扩张阶段、战略方式和特点
企业扩张阶段  战略方式  特点
初创阶段 产业开拓模式 开创新产业或在已有产业中开创新产品,
这通常是新的中小企业发展的起点,在技
术创新条件下更容易实现。
产品创新模式  和产业创新战略类似,但是相比而言风
险小。
市场策略模式  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主要目标,使用广
告、公关、促销等手段进行市场扩张。
投资 “滚雪球”模式 自我经营积累资金,降低经营风险,培养
属于公司的人才。发展速度慢。
市场细分模式  发展大企业不关注的市场缝隙,获得发展
机遇。
企业共生模式  协助周边大企业进行配套生产,建立 “裙
带”关系。
扩张阶段 募股扩张模式  发行股票融资扩张,没有还本压力,但是
有控制权损失。
合资扩张模式  进行兼并重组,获得技术、销售渠道、管
理能力方面的资源,形成竞争优势。
低成本扩张  尽量降低成本,低价促销占领市场,并获
得规模效益。
产品系列化  开发新产品,扩大产品品种,守住本业,
实施品牌经营。
连锁经营模式  利用自身的技术品牌优势和他人的资本获
得扩张。
成熟阶段 组织结构转型模式  由于信息沟通和权责分明的需要,建立适
合大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
企业文化重塑模式 注重企业的软实力,用企业内部独特的环
境氛围和对人的关注产生内在激励,保持
企业的竞争力。
产权改革模式  面向企业内外利益关系人进行股份制改
造,改变激励方式,保持企业活力。
管理方式改革模式  借助专业化经理和专业人士的知识进行管
理,逐渐放弃企业家个人决策模式。

一方面,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企业扩张面临的问题也逐渐从产品经营、资本经营上升为组织转型、文化重塑方面,所以完整地分析企业扩张需要从初创期的产品和市场经营发展到资本经营,最终当企业处于稳定成熟阶段时要进行组织结构方面的变革。另一方面,企业经营实践也要关注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滞后或超前的方式对企业扩张进程往往起到的是负面作用。


[1]  毛振华.资本化企业制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0.
[2]  指资源由低效用途转移到更高效的用途上,也称为 “彭罗斯效应”。
[3] Williamson,O.,Marketsand Hierarchies:AnalysisandAnti-TrustImplications [M],
NewYork:FreePress,1975.
[4] [英]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
[5]  传统企业扩张时,寻找的项目有可能暂时是亏损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经营,在长期有可能盈利。与此不同,资本化企业寻找的项目在当期必须是盈利的。
[6]  毛振华.资本化企业制度论.
[7]  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182.
[8]  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