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扩张与融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企业扩张的方式

一、企业扩张方式理论的结构

企业扩张的方式是指企业在扩张过程中采用的性质有所差别的战略。这种战略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依靠现有的资源和管理能力,通过本企业现有的资本积累获得增量资源,实现扩张;另一类是通过购买其他相对独立同时对本企业完善产业链或提高盈利水平有利的经济体实现扩张。这两类扩张方式的主要差异体现在增量部分是否具备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对第一类扩张方式,它的增量部分的实现是渐进的,同样这部分的生产功能以及盈利能力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实现的;对第二类扩张方式,它的增量部分本身就具备独立的盈利能力,同时扩张的速度也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并且迅速实现与原有部分的整合,形成更大规模的生产主体和更强的盈利能力。为了论述方便,我们记第一种扩张方式为Ⅰ,记第二种扩张方式为Ⅱ。

将这两种企业扩张方式与前面提到的关于企业性质的资本化和非资本化观点 (记资本化企业观点为A,传统企业观点为a)结合,可以归纳出4种不同的企业扩张脉络,见表2-1。

表2-1企业性质和企业扩张方式表
扩张方式
企业性质
A(“资本化”) 
a(“传统”) 
Ⅰ (“做大”) 
 最重要的是具备资本运营
能力
 需要依托如产品、客户或
者产业链等轴心进行
Ⅱ (“吃大”)
可以在不相关行业之间
进行
对方企业生产需要和本企
业的业务存在高度关联

横向观察表2-1,在A行,因为约束条件为资本化的企业,这意味着企业的本质属性是单一的资本属性,所以企业不仅可以经营自身资本并最终获利实现扩张,也可以通过本企业的资本与任何能够盈利的实体资本的相互转化,间接实现盈利和扩张。这种转化实现的基础是资本市场发达以及资本本身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

在a行,企业的生产扩张要仰仗市场需求、原料供给、产业发展等因素,如果希望通过自己经营,开拓市场销售产品并最终盈利来做大企业完成扩张,企业必须从与自身生产、销售密切相关的某个轴开始发展。即便是运用扩张方式Ⅱ,也必须保证增量部分和企业存在互补性,否则一个完全不相关的企业将无法与本企业产生协同效应,最终在亏损的结局中导致企业扩张失败。

Ⅰ和Ⅱ这两种扩张方式无论哪种企业都可以采用,尽管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其采用哪种方式构成了制约,但企业的性质绝对不是制约因素之一。企业性质只会决定工具选择的不同以及扩张路径的不同。

二、企业扩张方式的对应剖析

(一)AⅠ型和AⅡ型

因为关联扩张着重于经营而跳跃扩张遵循资本运营规律,所以我们将按照企业进行扩张所需资金来源的不同界定跳跃扩张的路径类型:将企业用自身积累的资本进行跳跃扩张定义为内生扩张,将企业通过外源性融资进行扩张定义为外生扩张。当企业融通到足够的资本后进行扩张,仍有如前所述的两种方式,“如果一家企业可以合法地购买另一家企业或与之合并,那么到底是通过建立新企业的方式来进行扩张还是通过并购另一家企业的方式来进行扩张,在任何情况下都取决于哪一种方式看起来更为有利可图”[7]。所以,企业扩张的路径从本质上体现资本的权利和要求,从表现形式上分为两种:新建企业和并购企业。

内生的跳跃扩张所需资金来源是企业内部,所以实施这种扩张的企业一般都具备较强的实力和雄厚的资本。当这些企业观察到在其他行业有更好的获利机会时,将直接进入那个行业建立新企业或并购目标企业。从形式上原企业可能发展到了一个它并不熟悉的行业中,产生所谓“跳跃”,但是在现代管理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支撑下,扩张后的企业往往可以获得收益,尤其是当企业进入全新行业时还能够获得垄断收益。实施外生跳跃扩张的企业发现其他行业的盈利机会后却没有足够的资本实施 “跳跃”,所以这些公司需要从外部融资才能实现扩张。尽管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手段多样,企业还是需要在融资成本和收益以及风险之间权衡,需要考察企业的发展阶段与这些融资手段之间的配合,这也正是本书实证部分主要解决的问题。

从这个方面看,实现企业扩张最核心的条件就是企业的融资能力以及运用资本获取盈利的能力。现代公司制和多样化的融资工具给企业的跳跃扩张提供了基础,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如通用电气公司这样涉猎行业广泛且经营项目之间联系并不密切的巨型公司。但从资本运营角度看,通用电气的管理者正是抓住了资本的本质要求,积极实践了跳跃扩张才将通用打造成一家规模庞大的著名企业。尽管在理论上我们区分内生扩张和外生扩张,但在企业实际的扩张活动中通常都需要融资,所以本书在后面的章节将着重分析融资工具在企业扩张过程中的作用。

在跳跃扩张的链条上,融资活动之后发生的是并购活动,这也意味着真正的 “跳跃”的开始。说到并购,自然包括两个主体,即实施并购一方和被并购一方,这种企业地位的差异往往意味着不同的命运。实力强的大企业通常扮演主动收购的角色,而小企业则大多面临被收购或者消亡的风险。在企业扩张的过程中两种角色也会时常发生转换,就在这种转换中企业逐步实现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扩张。并购一般指一家企业被另一家企业收购,而地位相似的企业之间所谓的 “并购”行为更贴切的说法应该是 “联合”或 “聚合”。之所以讨论并购方向,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很多企业不愿 “被并购”,总认为这是一种导致公司价值损失的行为。而从经济理论的角度出发,合理的并购对双方都是价值增值的。并购之所以发生,归根结底是因为实施并购的一方和被并购一方对企业的 “估值”不一致造成的,且实施并购方的估值要高一些。之所以这样,有可能是因为被收购企业在业内已经具备一定规模,而新建一家类似的企业所花费的代价可能要高于直接收购的成本,也有可能源于管理者个人原因,比如对风险的态度不同而造成对企业的估值不同。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个别企业掌握了诸如专利等垄断性资源,这也经常是造成企业并购的系统动因。但是除了这些,仅仅依赖观察企业的规模、市场份额等要素特点并不构成小企业成为被兼并者的系统原因。实施并购的一方之所以实施并购就是因为被收购企业将带给它更多的收益——准确一点说是公司未来收益的折现价值,这些收益也许体现在市场份额、技术、管理等方面,也许体现在企业新的资产负债表的优化方面。总之,合并以后的大企业将较原先的两个独立小企业显示出更加优化的特征。如果本企业是被收购的一方,在未来收益比当期独立经营的收益大时,企业同样应该接受收购,这样企业可以享受到收购企业的很多外部效应,比如品牌、销售渠道、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还有资金方面的支持。可以说收购别的企业是实力的体现,而被别人收购是有价值的体现,没有价值的企业在市场中不可能长期存在。按照彭罗斯的企业能力理论,实施并购的企业往往能发现可能连被并购企业自己都还没有意识到的特点,这些特点可能为合并后的企业产生利润。一方面发现这种利润的能力就是实施并购的企业能力的体现,另一方面说明并购能将潜在利润显现出来,增加社会福利。所以并购方向更多地取决于企业之间的资源结构和类型,即由企业内部因素决定。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并购主要是在两个公司之间发生的,而实际上有可能多个公司同时进行合并组成更大的联合企业。这种情况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已经开始发生,这种情况下并购的方向可能更加复杂,但其中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即合并前后收益和风险的比较。

(二)aⅠ型

这种类型的扩张是企业最常走的路径,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因为此时的企业实力有限,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本企业已经涉足的产品和市场,在不断积累中逐渐成长。比如企业最开始是在某一个地区生产某种产品,那么企业就可以通过沿着地域扩张的轴心进行内生扩张,直接将产品销售到其他地区或者直接在另一个地区建厂生产;还可以沿着客户这条轴心将产品销售给更多的客户,以及让同一客户更多次地消费产品。显然,当企业实现了更高的销售额,单位产品的成本就会下降,同时企业规模扩张,从而充分实现规模经济。另外,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生产新产品,这样就不仅可以通过产品数量分摊固定成本,而且可以通过旧产品和新产品之间的 “协同效应”共享剩余生产能力和服务,产生 “范围经济”。就产品而言,范围经济来源于产品的多样化。aⅠ扩张虽然是最常见的扩张方式,但需要具备一定条件。

首先,生产企业必须具备很强的生产能力,用以从技术上满足扩张后企业的需要。生产能力是通过内部管理和生产技术的先进性获得的。比如流水线和标准化生产方式在极大地提高产能的同时也带来管理上的变革,这就给福特汽车的扩张奠定了基础。再比如大机器生产带来的高产能比手工生产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使得采用大机器生产和标准化生产的企业普遍规模较大。

其次,当企业的管理知识和内部生产能力创造出生产新产品的机会,同时也识别出外部市场供求变化所创造的机会时,企业就有进行多样化生产的动机。在多样化生产的情况下,要求企业在技术研发、销售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否则,企业内部开发新产品并成功让市场接受并不那么容易。对现代企业来讲,这种开发新产品并实现利润的公司通常都具备强大的生存能力和扩张能力。

最后,欲进行扩张的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外部融资能力。企业的任何行动都伴随着资金的运用,扩张活动也不例外。尤其是扩张意味着企业比原来大,资本规模增加,人员增加,经营地域扩大,产品数量和种类增加等等,这些新变化都要求企业的扩张行为和融资能力必须同步发展。最简单、成本最低的融资方式当然是企业内部融资,但这样的方式根本无法满足企业扩张的需要。马克思也说过,如果依靠企业自身完成铁路的修建,恐怕铁路永远也不会出现,所以企业扩张活动所需资金是无法完全通过自身的积累实现的,外部融资是必需的。可以想见,购置生产所用的固定资产、雇用更多的员工、拓展销售网络、进行广告宣传都需要资金,而这些资金无法通过企业积累实现的时候,融资就成为企业扩张的必要条件。

内生扩张路径符合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强调企业内在能力的拓展和成长对于企业实体扩张的重要性、关联性和互动性。可以说内生扩张是企业扩张的 “渐变”路径。

(三)aⅡ型扩张

并购扩张是企业通过自身能够运用的资本对企业外部业已建立并独立运营的企业进行资本形态转换并最终实施控制的扩张行为。简单地讲就是通过收购其他企业,将金融资本变成产业资本,实现本企业实体规模的扩张。在关联扩张的要求下,企业并购行为一般发生在与本企业生产紧密相关的产业链的上下游、同行业之间的兼并以及能够产生范围经济的企业之间。但是在产业资本逐渐升级为金融资本的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并购活动也并不总是发生在业务有关联的企业之间,这时企业实体之间的业务分散状况充分体现了金融资本要求分散风险的特征。并购扩张和内生扩张最明显的差别在于,实施兼并的企业并不亲自建立生产线或者赢得客户,而是通过 “购买”直接获得对方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企业的这种并购成长无法用企业成长的生物理论解释,“生命周期理论无法解释单个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的不连续性和已经发生变化的特性”[8]。按照传统的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的价值是用未来收益流的折现值计算的,那么为什么同样的未来收益在市场上会产生不同的价格?对于收购方,只有存在收益的情况下才会进行并购活动,所以笔者认为,产生并购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两个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规模增加后新企业的市场地位,以及新企业在产品、客户、销售等方面的整合产生的收益都构成并购的根本利益。于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并购这种 “突变”成长已然成为企业扩张的重要方式。

因为不同企业最初状态不同,所以企业在扩张时最先使用的 “轴”存在差异。在时序上当企业完成了首次扩张后规模扩大,同时在这个方向上出现了边际递减,于是企业就有动力从另外的轴上进行扩张。这种动作不断出现就构成了企业扩张的连续性图景。内生扩张强调自身能力的拓展,而并购扩张需要具备识别与本企业能够产生 “协同”的企业的能力,并在生产和管理各个方面真正实现融合。对于并购扩张来讲,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实施兼并前需要具备充足的资本。这个条件往往成为制约企业进行并购扩张的因素,使得实际上能够产生很好经济效果的扩张行为无法得到实施。所以对欲实施并购扩张的企业来讲,融资能力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非常重要,它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扩张行动的成败。

(四)特例:不扩张战略

在企业规模化扩张的大潮中也存在特殊情况,比如众多顶级奢侈品品牌始终或倾向于始终保持小规模的市场份额。因为既然是奢侈品,就意味着这类产品面向的消费者是绝对的高端客户,同时也正因为这些产品的客户数量少才体现出这个品牌的独特价值。所以在奢侈品的经营方面,几乎所有企业都不倾向于扩张,而是尽量保持为高端客户服务的宗旨。当然,这是企业扩张中的特例。

不过,奢侈品品牌的经营实践也并非完全放弃市场拓展,只是奢侈品品牌的扩张不是简单、无选择的、以销售数量增长为唯一目的的扩张,而是有选择地在不同地域争夺高端客户,并且只为这些高端客户服务。这种带有苛刻条件的扩张决定了这只适合特殊品牌的经营,是企业扩张实践中的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