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费用:有得必有失
一、认识费用
有得必有失,有投入才能有产出。如要销售产品,必须先进行生产。要生产产品,则会消耗各种料、工、费,行政管理部门要支付各种管理费用,拓展市场要发生销售费用,筹集生产经营资金要支付利息。此外,企业应缴纳的所得税也是一项费用……总之,费用的名目多种多样。
(一)何为费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费用的三个特征:
第一,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费用必须是企业在其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这些日常活动的界定与收入定义中涉及的日常活动的界定相一致。日常活动所产生的费用通常包括销售成本(营业成本)、职工薪酬、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等。将费用界定为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目的是为了将其与损失相区分,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能确认为费用,而应当计入损失。
第二,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的发生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而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最终也会导致资产的减少)。其表现形式包括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流出,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的流出或者损耗。鉴于企业向所有者分配利润也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而该经济利益的流出显然与日常经营中为了获取收入而发生的耗费不同,应当将其排除在费用的定义之外。
第三,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符合费用的定义,不应确认为费用。一般而言,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会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加;相反,费用的增加会减少所有者权益。企业购买原材料会造成经济利益流出,但此时并未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而是两种资产之间的相互转化,从银行存款转化成了原材料。所有者权益减少也不一定都列入费用,如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显然减少了所有者权益,但不能归入费用。
可见,平时我们所说的支出与费用不是等同的概念。企业发生的支出泛指各种经济利益流出,只要有了资金支付,就可以认为发生了支出,有些支出会形成费用,而有些支出可能是购买资产、偿还债务或者分红。费用也不一定有着直接对应的支出,比如,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入费用,但其支出可能在往期早已发生,也可能是约定在一段时间后再支付。
(二)五花八门的费用
费用是为了收入的“得”而产生的一种“失”,是为获取收入发生的资产流出或资源牺牲,实质上是已经耗用的资产。从不同分类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费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1、按经济内容来分,费用可以分为外购材料、外购燃料及动力、工资薪酬、折旧费、利息支出、税金、其他费用等。
这个分类方式可以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了哪些生产费用、金额是多少,便于分析各个期间的费用构成情况和支出水平,有利于考核费用计划的执行情况。
费用的内容必须与企业的主营业务相关联,与企业所发生的具体的经济事项相联系,企业发生的费用,有许多内容是相同的,如大部分企业都有差旅费、办公费、业务招待费、通讯费、职工薪酬、税费等费用发生。但由于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发生的费用性质和内容往往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制造业有材料费、人工费、机器折旧费,金融企业有资金成本费,进出口企业有报关费,准备上市的企业有上市包装辅导费,房地产企业有销售代理费,发生诉讼的企业会有诉讼费、律师费等,这些费用都与其主营业务、行业特点或者企业所发生的某项经济业务有必然的关联。
2、按费用的经济用途来分,费用则可以分为对象化的费用和期间费用。
对象化的费用常常称之为成本,它能够计入具体的成本对象,比如生产一套家具,构成家具的木材、胶水、油漆、生产工人的工资都会计入家具的生产成本。当这套家具卖出去后,它就不再为家具厂所有,其承载的价值也一并流出了企业,从而形成营业成本。这个“营业成本”是由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生产成本转化而来,这些经济利益的流出都有具体的承载对象。
生产成本的发生虽然表现为某种经济利益的流出,比如支付货款给供货商,但是,在产品未销售出去之前这类经济利益流出并不属于“费用”,而是以另外一种资产形式存在,比如车间的在产品、仓库的产成品等,一般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为存货,只有当产品销售出去之后,这种经济利益流出才转换为“费用”,此时它在利润表中以“营业成本”列示。
期间费用是不能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直接计入发生当期损益的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期间费用与一定的期间相联系,不能计入具体产品对象,比如,我们可以说2018年管理费用发生1000万元,这个“2018年”就是“期间”。高管人员薪酬不能具体追溯到是哪一件产品所引发,即不能“对象化”,只需要将其直接计入当期的管理费用即可。
费用按经济用途分类,能够清楚反应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组织管理经营活动、销售产品分别发生的支出情况,有利于了解整个企业的费用计划、预算等的执行情况。我们平常关注的毛利率与对象化的费用有很大关系,在售价既定的情况下,产品成本越低,毛利率越高,反之则越低。毛利率减去期间费用后,就是企业的营业利润,只有毛利润足够高,才能覆盖各类期间费用,才能产生利润。
生产成本管理的目的即是为企业争取更大的毛利润空间,而期间费用管理的目的则在于在毛利润基础上争取营业利润。
3、按照费用与业务规模的关系划分,可以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两类。
固定费用是指不随业务量变动而变动或变动极小的费用。当业务量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这类费用一般不变。但是,就单位产品所负担的固定费用来说,却是和业务量的变化成反向关系,业务量越大,单位业务量负担的费用越小。如,机器设备折旧、高管人员工资等基本属于固定费用。“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就是指在既定付出的情况下(比如,请了一个放羊人并按月计薪),放一只羊和放两只羊没有太大区别,这个“既定付出”就是固定费用。
变动费用是指随业务量变动而变动的费用,业务量越大,费用总额越大。但是,就单位业务量所对应的费用来说却是不变的,如生产某一型号的桌子所用的木材、生产工人的计件工资等,就属于变动费用。
区分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有利于企业寻找降低成本费用的途径,从而提高盈利能力。一般而言,产品成本通常是变动费用,但期间费用变动幅度一般不会很大。期间费用若有较大幅度的变动,往往预示着有比较重大事项发生,例如,销售费用的剧增,意味着公司销售政策的变化或是某种新产品推广的需要;财务费用的大幅变化,意味企业大额筹资的发生或偿还;管理费用的变化,可能是薪酬政策调整所致。对于期间费用的变化,我们需要考虑其与营业收入的配比程度。
4、按费用能否为某一责任单位控制划分,可以分为可控费用和不可控费用。
可控费用是指在某一责任单位的权责范围内能够直接控制的费用,不可控费用是指在某一责任单位的权责范围内不能直接控制的费用。
可控费用和不可控费用是相对的,是对于某一责任单位而言的,在某一范围内不可控费用,对另一责任单位而言则可能是可控的。一个家具车间无法决定新产品研发的投入,但对于家具公司而言则属于可控范围。基于这样一个费用的可控情况,产品研发费用就不应计入车间的业绩考核,但可以计入公司管理层的业绩考核。
按责任单位的控制程度对费用进行分类,有利于确定各责任单位的经济责任和正确评价其经营绩效。有句话叫做“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实际上也暗含了这种可控与不可控的区分。一个责任主体应该在可改变的范围内对费用的发生进行干预,而对于不能改变的,就不要花费太多心思和精力去设计策略。
费用的分类还有很多形式,在各种行业、企业的具体情形下,会发生形形色色的费用,但在会计上最常见的划分就是对象化的费用和期间化的费用,这种划分方式在会计报表上有着直接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