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领炼成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柔性解决矛盾,有效化解风险

化解风险不是能力,“治未病”之法才是本事

有人问扁鹊,先生兄弟三人,皆以医为业,何以独先生扬名于世?扁鹊叹曰:“长兄治未病者也,教导邻里,顺四时,调寒暄,节喜怒,和五味,故其乡邻无病,亦不知长兄为医。仲兄为医,走千家,访邻里,凡病之初起即治之,随手而瘥,无人知其能。唯扁鹊无能,游诸国以医为业,治验之例由世人等下愚传扬,致使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哀哉!”

总结起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风险是在日常生产经营中慢慢积累的,某一极端的冲突或事件只是长期积累风险爆发的导火线,所以日常工作中的风险意识比某一特定风险防范手段更重要、更有效。

作为职场中的一员,不是任何人都能在企业中做到进退自如,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在企业中有足够大的话语权。因此,在所有工作和决策中,均以风险优先,那么体现出的尽是推诿和不近人情,这样还能在企业待下去吗?所以如何平衡正常履职与风险控制,才是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

不要太钻牛角尖,越矛盾的事情越要处理得柔和

主动获取企业运行状况的重大变化是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董秘在日常工作中绝不能留工作“尾巴”,除推动建立有效内部重大信息流转渠道外,更重要的还是应主动获取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只有尽早发现企业可能潜在的风险,予以提前消化,才能真正起到为企业正常经营保驾护航的作用。发现风险,不是简单地为了自我风险防范之用,自我风险防范只是为企业消除风险这一行为的“副产品”。

敢于对有重大不确定性的事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行使否决权

一般情况下,在内部决策过程中,董秘否决权的有效性大于主动提议权。在日常工作中,董秘主动发起提请审议事项相对较少,但在决策过程中,只要能有理有据地提出明确的反对意见,董事会、经营层都会高度重视,除非该公司的董秘仍然处于中层管理干部的地位。

如果反对无效要谋求沟通化解;沟通无效要留下自己的审议痕迹

每件提出审议的事项,都有一个议案的发起人。相对其他副总裁职务,董秘更有机会参与,至少是见证决策过程。其他副总岗位级别参与决策的事项一般与自己专业或者分管范围有关。因此,董秘因职责需要,相比较其他副总更有机会参与审议。

既然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审议,那么董秘岗位伴生的“特定性格”难免就会上来,这也是对董秘而言凡事均是风险高于机遇的原因。

因此在这里有必要岔开话题,说一下董秘和其他副总之间在性格和行事风格上有差别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公司的董秘和其他副总经理有明显的风格差异,这种差异是长期职业定位影响使然。很多企业董事长最不喜欢和董秘一起讨论事情,反而更愿意和一些从事业务的副总经理讨论决策。不是因为专业技能的分工和专长不同,而是无论多么热血沸腾的市场机会和项目,董秘说的一定是打击人情绪的话,满眼看到的都是风险和陷阱。试想你是另一方,如果被人泼一盆冷水,你也会恨得牙痒痒。市场机会总是让乐观的人发现和抓住的,所以做董秘职业久了,或多或少会带有一些悲观。而业务型的副总却更乐观,更能从市场的角度看到积极因素,因此更让人有积极乐观的印象。

立志从事董秘职业的朋友,在保留自身完整个性的同时,要防止岗位角色禁锢自己的思维。

回到审议时如何表达意见,以帮助公司和自然防范风险的问题上来。

擅用否决权不是简单的直接否决,一个议案的提起,总有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类情况,那么如何针对风险事项更有效地提出反对意见或者保留意见呢?

1.如果议案是自下而上的、纯粹经办部门主导提议,这类议案一般是战术型、技术型事项。如果确实存在缺乏全局观和风险较高的情况,董秘明确反对或者提出修正建议,很容易得到解决,甚至因不确定性因素太多而完全否决该类风险事项也并不是难事。

如果董秘针对这类事项提出明确异议仍无法阻止,则一定要在《会议纪要》中明确留下意见,如果后续有配套“内部决策流程审批表”或者“合同审批表”,当流转到自己这里时,一定要留下自己的真实意见。

2.如果议案发起是自上而下的,这类情况相对更为复杂。由部分董事会成员,甚至董事长站在其他角度筹划的一类事项,甚至会改变公司走向,影响至深。

到这里,才是真正考验董秘的眼界、全局观及风险预测能力。因此,此处给董秘提个建议:就企业的整体运作高度来讲,董秘一定要将自己培养成除董事长之外的第二人。如果董秘也和其他分管领导一样,用战术的视野看待公司,那董秘只是个操作者,无法为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增值服务,自身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因此面对很多事项董秘应该第一反应就能感觉出各类事项的真正意图和给公司带来的长期影响。

任何议案的提出,其桌面之下的工作应该已经提前完成,比如技术认证、可行性测算等,因此,自上而下推动的事项能够到提出来让大家讨论的阶段,一般只剩下两种情形:一是风险修正,另一个是方向性错误。

如果是第一种情形,即将推动的事项从长远和战略眼光来看无重大风险,只需战术层面的修正,那董秘就应该大胆地从战术服务于战略的方向去谈,这样会为职业生涯加分,长此以往,董秘的意见就是最后的会议决议。

另一种情况较为复杂,就是这项提议本就是有市场争议,且有可能引发监管介入,那董秘应该怎么办?最好的办法还是对照该事件的性质,按照自己的风险分级标准快速进行风险分类。

每个人的风险偏好不一样,处置方法也不一样,如果选择的是漂漂亮亮的离开,前边已经说过方法了;如果认为其中隐藏的风险最大值,在自己可承受范围(评估承受范围还是性价比原则,成本:道德底线、人格、利益损失、职业前途、最大风险的危害等;收益:利益获得、平安无事的概率、进入实际控制人利益体系等)之内,考虑自身风险处置就成了技术问题,那就一定要处理得艺术一点:要原则上同意,并对重大瑕疵点提出处理意见,如建议责成审计部门介入、责成经办部门对该事项中涉及的资质类严格把关、责成财务部门严格资金收付程序和收付票据合法取得等,还要提出当事部门一定要严格把关,如有不符合规范的情形,不能违规办理,等等。这样既分散了自己的风险,又不至于将自己陷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还是要强调一下,涉及有损于公司或者根本就是动机不纯的事项,从操作上来看,是有勇无谋的。

到此处,关于董秘职业风险防范的建议全部结束,当然这种建议也仅是一个人的视角,不能一概而论,风险认识和防范,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笔者想说的是,作为面对家庭、社会和现实生活的普通一员,空谈理想、道德、正义和勇气是有害的,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环境,以及各种规范的底线和自己评估的风险可承受度加以权衡。

看起来风声鹤唳,其实在经历风险之后,就会知道风险其实就是人一生最有益的伙伴,它会造就你的成熟练达、从容淡定。

小贴士

任何职业均有风险风险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董秘越来越重要正是因为这个岗位要求有处置风险的能力只要秉承专业坚守职业道德多一分谨慎董秘职业风险就可以被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