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创建和发展
一、筹建与发展
杭州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和育英书院。1914年,育英书院发展为之江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浙江师范学院成立,以浙江大学文学院、师范学院、部分理学院和之江大学文理学院为主体,校址在浙大三分部。1958年初,浙江省委决定筹建杭州大学,由著名数学家陈建功教授任校长,设有数学系、物理系等7个系。同年9月,杭州大学面向华东地区招生,其中物理系招生52人,浙江大学物理系主任黄谟显兼任杭州大学物理系主任。同年12月,经浙江省委决定,杭州大学和浙江师范学院合并,定名杭州大学,并迁至天目山路。
电子工程系所在的西三教学楼
为了适应综合性大学专业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杭州大学需要迅速组建一支能从事相应专业教学和科研的师资队伍。为此杭州大学及其物理系的领导一方面选派大量的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另一方面从其他高校引进毕业生。1958年,吕品桢、竺树声、裴元平等到中科院半导体所培训班学习,沈天福、张森去中科院计算所培训学习。1959年,吕品桢、竺树声、单郑生去南京大学半导体专业进修,谢柳咏、王由义、吴桂秀去南京大学磁学专业进修,张鸿翔、胡思书、管启昌去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电真空专业进修,庞土广去苏联进修超高频器件。1962年,张礼和去中山大学进修量子电子学。1960年5月,外出进修的教师陆续回校,共同开始筹建各专业教研室。张礼和与沈天福负责筹建无线电教研室,张礼和任主任,沈天福任副主任。竺树声、吕品桢负责筹建半导体教研室,竺树声任主任,吕品桢任副主任。1961年,杭州大学物理系开始招收五年制无线电专门化和半导体专门化本科生。为了加快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物理系一方面从本系毕业生中选留校任教人员,另一方面通过毕业分配,从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等省内外高校调入教师,使师资队伍得到充实、师资力量得到提高。
杭州大学电子工程系成立五周年庆典仪式
物理系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有的在国内外高校担任教授,有的在国家重要岗位担任领导职务,如杭州市原市长、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等。在科研方面,本系承担了中共华东局科委下达的研发8mm混频管和混频器的任务,参加了浙江省彩色电视会战;参与场致发光和等离子体显示器的研创;参与浙江省国防科工委组织的311工程。其中,等离子体显示获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奖。
改革开放至四校合并的20年是杭州大学发展最快的黄金时期。学校陆续采取了一些促进发展的有力措施:①大力发展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12个国家的54所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出国进修、合作研究的平台。②鼓励教师参加国外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对于经费确有困难的教师予以资助。③通过公派、校际交流等多种渠道选送教师出国深造及进行学术交流。④加大人才引进力度。⑤不拘一格提拔人才。⑥重奖SCI、EI收录论文的作者。⑦积极支持国外学者来我校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上述措施大大激发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本系无线电和半导体两个专业先后有20多位教师先后出国进修、访问和合作研究,有的教师还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从而为师资水平的提高、孕育新的研究方向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此期间,中国科技大学、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的多名教师加盟本系无线电电子学和半导体物理专业。此外,中科大尤珊圻老师担任无线电教研室主任。本系的国际合作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国际著名数字电子学学者英国教授赫斯特两次在杭州大学开设讲座和进行合作研究;德国电子学教授莫洛格来本系进行学术交流;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语音数字处理教授方特来本系进行合作研究;英国爱丁堡大学Almaini教授与本系联合申报国际合作项目获得批准,双方互派教师去对方学校进行合作研究。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本系师资队伍的研究水平,同时培育了若干新的研究方向。
二、教学与学科建设
在教学方面,1982年,电子技术专业获教育部批准成立,并于同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含无线电专门化和半导体专门化),后来,本系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增设电子工程专业和信息工程专业。为了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本系组织各专业的负责人赴上海兄弟院校实地参观、考察、调研。回杭后,本系教师对收集到的10多份其他院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多次讨论、研究,制订了新的教学计划。考虑到专业的工科性质,本系增设了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学生下厂进行生产实习,鼓励教师带学生到工厂、研究所进行毕业设计,同时延长了毕业设计的准备时间。本系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也进行了改革,从而在形成奋发向上的良好学风及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本科英语四级统考的通过率一直名列全校前茅;本科毕业设计完成的新产品样机投产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学生科技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和浙江省奖励;获1993年度“浙江省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称号;1991级本科生班获浙江省“先进班级”称号;1991—1994年连续被评为杭州大学校园文明建设单位。
电子工程系主持的教学改革会议
在学科建设方面,本系自1978年起招收无线电电子学、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器件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984年,无线电电子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器件物理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9年,杭州大学电子工程系成立,竺树声担任系主任,陈偕雄担任副主任。1996年,电路与系统(原无线电电子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世纪80—90年代,无线电电子学学科点先后被评为浙江省重点学科、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生的留校,为电子工程系输送了新鲜血液,使师资队伍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
三、科研与成果
经过多年科研积累,本系原有优势的研究方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通过引进人才、在职教师国外进修访问及国际合作交流等途径和措施孕育了一批新的研究方向,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有国内影响力的6个研究方向。
(一)科研
1.语音信号处理
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电子工程系深入开展了全息声谱的伪彩色编码显示,嘶哑语声特征分析、提取和处理,语音识别和说话人识别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国内领先。由张礼和、郑义等完成的“声谱实时伪彩色编码显示及旋笛声学结构分析”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俞振利和外语系教授吴洁敏合作开展了语音信号和诗歌中韵律之间关系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数字电子学、高信息密度和低功耗集成电路设计理论
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下,电子工程系对数字电子学、高信息密度和低功耗集成电路设计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多项突破:打破了与-或-非代数系统的限制,提出了与-异或代数系统、或-符合代数系统及通用逻辑代数系统;在数字逻辑的图形方法研究中取得了突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与-异或代数系统的图形表示-bj图、或-符合代数系统的图形表示-dj图以及RW谱变换中的谱系数图-rj图;在高信息密度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提出了数字电路的开关级设计理论——开关-信号理论,设计了三值JKL触发器、三值边沿触发器及二值三值混合电路;在低功耗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打破了直流供电的限制,改用交流供电,提出了能量交换电路。在该方向上,本系研究成果颇丰,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中,由吴训威、陈偕雄共同完成的“数字电路设计理论的三层次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两位教授作为浙江省获奖代表参加了全国科技奖励大会,受到江泽民接见并合影留念。另外,本系还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重大贡献奖1项。
3.红外热电视
蔡丹宇是国内最早从事红外热电视的研究人员之一。他完成的第一项研究成果“红外电视鉴定会”于1982年11月召开(1983年1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第二项研究成果“CIR型红外热电视”获1986年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蔡丹宇对设计方案、使用器件做了重大改进,使得仪器的精准度、可靠性和稳定性大幅度提高。研究成果“ITV型红外热电视”获1994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浙江省科委的强烈要求下,该项成果转让给了浙江省测试技术研究所。此外,蔡丹宇还参与制定了红外热电视的国家标准和军用标准。
4.等离子体大屏幕显示系统及荧光彩色大屏幕显示系统
尤珊圻带领的研究团队承担了国防科工委委托的、用于军事指挥系统的“拼接式等离子体大屏幕显示系统”的电路及系统设计、研制工作并完成了样机研制。该显示系统是当时世界上拼缝最小的等离子体大屏幕显示系统,该项研究成果顺利地通过了鉴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沈天福带领的团队完成了“ZDY3型多功能荧光彩色大屏幕显示系统”,获得一致好评。
5.恒流器件和传感技术
电子工程系承担了中共华东局科委、国防科工委及浙江省科技厅多项项目。竺树声、吕品桢负责的研究团队对恒流器件的研制和应用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先后研制成恒流二极管、3dh系列可调恒流管、安培级恒流管、dh400型大电流恒流器件,组成了完整的恒流器件系列,并投入了小批量生产;在恒流器件推广应用方面出版了2部专著。恒流器件研究成果获发明专利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传感技术方面,研究团队对集成温度传感器和光电检测器进行了研究,其中“精密集成恒流源与硅集成温度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硅光电检测器获国际尤里卡奖。
6.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器件物理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科技厅等项目的支持下,电子工程系从事半导体的杂质和缺陷、半导体的表面物理和界面物理以及光生伏特效应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电子辐照提高功率开关晶体管开关速度的工艺技术”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关于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氮化硅膜的性质与淀积条件的关系研究论文发表于该领域权威刊物 Thin Solid Films;对硅的光生伏特效应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MIS电容器的电容-时间瞬间及其在产生寿命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在该研究方向上,本系教师共发表论文70余篇。1992年,张秀淼的SCI收录个人论文发表数居全国第一(并列)。1994年,张秀淼获光华科技基金三等奖,同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教师。
(二)成果
自1989年电子工程系成立以来,本系的科研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全系共承担国防科工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浙江省科技厅等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本系教授吴训威、陈偕雄还作为浙江省获奖人员代表参加1996年全国科技奖励大会,受到江泽民接见并合影;获省部级奖励21项,其中1996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重大贡献奖1项;本系教师张秀淼曾获个人SCI收录数全国第一(并列)。
电子工程系成立以来共获国家和省部级荣誉18项,其中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技术专家1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浙江省科技进步重大贡献奖1人,浙江省劳动模范1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浙江省优秀教师1人。
本系在国家和省部级学术团体兼职的有23人,其中美国IEEE高级会员1人,国家级学会会士3人,国家级学会理事7人,国家级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3人,省级学会副理事长6人,省级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3人。
本系有学报兼职编委6人,其中《电子信息学报》(原《电子科学学刊》)编委1人,《电路与系统学报》编委1人,《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编委1人,《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编委1人,《科技通报》编委2人。
本系有社会兼职6人,其中全国政协委员1人,民主党派中央委员2人,民主党派省委会副主委2人,浙江省人大常委1人。
1978年,中共浙江省委发文,确定杭州大学为当时全省唯一的一所重点高等学校,因此,为浙江省地方经济服务理所当然成为杭州大学的重要任务。杭州大学电子工程系成立以来为浙江省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骨干,甚至有的担任了上市公司高管。应义乌市市政府强烈要求,杭州大学在义乌设立了分校,电子工程系在义乌分校设有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两个专业。电子工程系通过科研成果转让、教师下厂参与技术合作以及学生毕业设计,先后向大立公司转让红外热电视技术,为杭州无线电三厂研制100M数字频率计和200M数字频率计,为新安江无线电厂研制场强仪,参与杭州可靠性仪器厂新产品研制。
1999年,杭州大学电子工程系与浙江大学信电系合并为新的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