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
一 经验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科学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运行中的新问题和新趋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战略方向,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泉州市和晋江市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其根本原因是认真、科学、全面践行了党的十八大精神,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探索出了新时代下经济社会协调创新的发展之路。泉州市和晋江市的发展经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学术研究表明,。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发展繁荣的根本动力,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部门对经济的平稳增长和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2002年在总结“晋江经验”时就指出,晋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之一就是始终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坚持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壮大。
2002年以来,泉州市上下沿着“六个始终坚持”的方向,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巩固壮大传统产业基础上,大力培育新产业、新技术、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逐步实现由产业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型,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作为泉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晋江市的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样取得了快速发展的表现,工业产值不断上升,产业结构比例日趋合理。其次,构筑完善配套、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泉州、晋江市在经济改革实践中立足集群经济的现状,实现了工业和服务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协调发展、相互配套的产业结构格局。泉州市在产业、基地、市场联动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按照“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思路,完善扶持产业集群、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产业集群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专业市场体系。
泉州市和晋江市始终将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的支撑,紧紧围绕实体经济来推动工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泉州市从四个方面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即总量稳增长、结构促优化、企业创品牌、财税多支持。在工业稳增长方面,泉州市强化工业运行调度,全面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逐步完善工业运行调度协调机制,对工业企业反映需省、市协调解决的困难问题,及时做好协调、反馈、督促、上报工作。鼓励企业增产增效,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对工业企业的能源使用按照不同等级进行补贴或奖励,激励企业降成本、提效率。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瓶颈,对各类中小微企业,特别是为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协作配套的企业,从资金、技术和信息等各方面予以扶持和鼓励。在结构优化方面,泉州市通过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发展新兴产业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采用设立基金、补助、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优势企业围绕“两化”深度融合、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积极发展“数控一代”和“工业机器人”产业,实施传统优势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行业共性技术、公共平台等科技专项,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在企业创品牌方面,泉州市着力推动企业品牌建设、支持企业参与标准化建设、强化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
第二,以新技术革命为契机,推动产业高端化融合发展。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反映在产业层面就是促进新兴产业、新兴业态的不断涌现,进而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泉州市和晋江市牢牢抓住当前新一轮革命带来的技术成果,通过一系列举措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推动产业高端化融合发展。其中以智能制造、提升质量品牌和服务型制造三方面为主攻方向,实现重点突破。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鼓励企业研发数字化绿色化智能产品;促进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应用一系列新技术来提高关键生产制造工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工艺流程适应多品种、中小批量柔性生产的能力,为定制化规模生产打好基础。
以质量提升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标准优化带动产品质量提升。以科研机构和社会性组织为龙头,强化质量基础建设,加快关键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取得产业发展话语权;重点培育并创建国际互认、国家认可的国家级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开展检验、检测和认证评价工作。推行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升质量品牌效益,创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打造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城市品牌;加大自主品牌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优秀自主品牌走出国门,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以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产业融合,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增强的产业成长机制。推进定制化生产模式,支持企业改造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建立柔性和快速响应机制,突进产品多样化和定制化的生产模式,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和快速反应,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与现代化工业大生产协同的战略转变。推动商业模式转型,促进企业向终端市场驱动的以快速反应、高可得性、低库存管理为核心的服务型制造管理模式转变。鼓励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商转变,深化产业融合、细化产业分工,增强服务功能,推动制造企业服务化,促进产业模式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发展现代物流服务,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发挥以陆地港服务为龙头的现代物流对泉州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扩大泉州产品影响力和辐射力。提升工业设计发展水平,以创新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支撑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过程金融服务,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通过金融服务实行生产模式创新、组织模式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
第三,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在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各生产要素的再配置、企业生产效率的进步、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国民收入的持续提高。我国经济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增长方式正在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战略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泉州市和晋江市紧紧围绕企业创新能力、协同创新机制和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企业坚持市场化导向的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家的自主创新意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自建研发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通过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研制中高端产品,采用先进技术,改进工艺设备。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级项目的研发,吸引国家级科研或军工项目落地泉州。支持企业进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支持企业开展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管理模式创新。
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创新网络。加强政产学研金用结合,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设立“协同创新专项资金”,围绕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开展研发,推动科技创新。鼓励高校在泉州建立分院、科教园、研究院;推动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标准联盟,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作机制和新型合作组织。加强国家科技合作,加强与制造业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人员交流。做好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解决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和关键技术难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公共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本地化的创新能力。与高校、研究院合作,推进公共研发和检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研究实验基地与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院士专家工作基地、博士后工作站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落户泉州。基于开放创新模式整合外部科技资源,形成本地化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 未来展望
泉州市、晋江市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随着国内外产业竞争环境和技术经济范式的转换,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的矛盾日益凸显:
第一、推进结构调整与维持经济增速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新动能的培育需要较长的时间,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增长发展又需要较为宽松的地区经济增长环境。新旧动能转换与保持较快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矛盾是未来泉州和晋江转型升级面临的首要问题。当前泉州市整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纺织服装、鞋业等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减弱,面临着增长动力的转换,亟需开启以科技引领为主的制造业结构升级,亟需提升现代服务业比重,推动产业体系向高端演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目前,将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成为优势主导产业尚需要较长时期。考虑到泉州市传统产业体量庞大,即便高新技术产业能够获得高速率增长,也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增长驱动力的更替。同时,泉州市的服务业后发劣势较为明显,短期内也难以较快增长。泉州市研发设计、外贸营销、港口物流等高端服务业在过去的十多年内发育相对滞后,错过了“蓝海”发展阶段,又面临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相关业态的发育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增加了产业培育的难度。由于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准入门槛高,特别是银行、通信等行业多由国有资本经营,社会资本难以进入,导致泉州市民营资本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第二,市场倒逼创新与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两难问题。随着传统消费市场日趋饱和,高端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发展亟需企业技术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大量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是大量企业还没有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广大中小企业往往难以承受创新的“转换成本”和“沉没成本”,加上天使投资、科技保险等风险化解机制不够健全,许多企业存在路径依赖和创新惰性。二是公共平台支撑不足。多数中小企业不具备独立开展R&D活动的实力,亟需依托产业集群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但由于泉州市多数平台的运作管理或者依赖政府或者依托一两家龙头企业,受制于相对单一的“投入——产出”机制,现有研发平台的公共服务功能难以充分激活,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撑带动作用有限。三是高端研发人才缺乏,由于泉州市整体上城市现代化水平较低,同时缺乏一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能够集聚高层次人才的平台,因而民营企业很难引入和留住技术创新所需要的高端人才,导致企业创新要素支撑不足。
第三,民间资本活跃与有效投资不足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泉州累积了雄厚的民间资本,流动性宽裕。另一方面,泉州的有效投资依然不足,社会投资的结构配比不合理。一是新增投资来源不足。贷款投放与经济体量不成比例,2014年泉州 GDP 与贷款余额的比值(1: 0.86)远低于全国(1: 1.36)、全省(1: 1.25)水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二是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格局没有改变改变,甚至有所强化。近年来,泉州社会投资效果系数(新增GDP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比值)急剧下降,泉州每新增1亿元GDP所需的投资由6年前的2.06亿元,提高到2014年的5.71亿元,增长1.77倍(福州、厦门同期分别增长1.23倍、0.23倍),泉州的投资效率下降最快,提示泉州市可能存在相当程度的重复建设、粗放管理等低效率投资行为。
第四,要素红利弱化与保持区域竞争力的两难问题。一方面,制造业要素成本上升,拉高了市场主体的经营成本,使得工业经济效益增速明显放缓。随着经济规模的膨胀和空间开发的推进,土地等要素愈加稀缺,价格不断攀升。同时,劳动力价格迅速上扬,使得曾经支撑制造业粗放增长的“人口红利”不复存在。市场竞争加剧和要素成本上升吞噬了多数的企业利润。另一方面,泉州的政策优势渐趋弱化,周边区域竞争产生的“虹吸效应”使得新项目引入难度加大。厦门、福州等省内城市空间距离相近,与泉州的城市定位存在交叉,在招商选资、人才、旅游等方面对泉州构成竞争,弱化了泉州对海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目前,虽然泉州出口加工区有望获批升格为综合保税区,也正在争取部分自贸区政策在泉州市率先复制推广,但随着省会福州、特区厦门获批建设自贸区,泉州与周边城市的政策落差逐步扩大,客观上加大了泉州市重大项目引进接续的难度。
通过回顾和总结泉州晋江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和经验,针对泉州晋江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重点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成长提供基础,进而实现经济转型时期的平稳快速增长。从产业结构状况看,泉州市目前突出的问题在于服务业特别是金融、电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从而对新兴产业的支持能力有所欠缺,进而影响到新兴产业从传统产业那里“接力”。针对这种状况,泉州市应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比如,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切实的制度保障或激励举措,为企业的信贷融资提供更加优越的市场环境。鼓励本地金融部门发展多元化和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吸引外部资本的进入,内外结合为企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企业缓解和解决投融资困难的局面。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及其他不必要的手续,为企业经营降低交易成本。对传统产业应从三方面进行扶持,一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技术扶持和改造,从纵向上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横向上拓宽产品多元化和差异化特质。二是与企业进行合作,根据从业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技能知识方面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进而提高其竞争力。第三,对一些产能过剩或比较优势逐渐殆尽的行业,应充分发挥泉州和晋江作为“海丝”起点城市和侨乡的优势,为这些行业中的企业“走出去”提供机遇和支持。促进本土企业走出去将对泉州和晋江产生两方面的经济效益,一是可以“腾笼换鸟”、促进资源向新兴产业配置进而实现主导产业的接替,二是通过逆向技术溢出、带动出口和就业等效应,“走出去”企业可以促进泉州和晋江的经济发展。对新兴产业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扶持:一是通过减免税负的途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和产业竞争力,进而为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契机。二是继续完善新兴产业的基础设施配套和上下游产业配套建设,通过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促进新兴产业的做大做强。三是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同时,防范相关领域急功冒进的倾向或泡沫化风险,规范产业组织和市场结构,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四是加强新兴产业在区域间的协同合作、合理布局产业资源,进一步促进集群式发展。
第二,进一步坚持和深化市场导向的自主创新机制,为企业创新营造更加完善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创新是科学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运用,因而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泉州和晋江市在自主创新战略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对企业的创新发展也出台了较多的扶持激励措施。但如上所述,新兴产业作为创新发展的着力点需要防范相关风险,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创新内涵和实质的把握也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泉州和晋江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其创新模式或创新路径与大企业、龙头企业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而不同产业之间又存在差异。因而,政府在日后激发企业创新的政策方面应更具针对性和市场导向性,避免“一刀切”式的做法或倾向。比如,对于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企业来说,创新的着力点应放在两方面:一是通过相应的保障机制或渠道,如投资机构、政府、银行等为其提供风险基金,解决融资问题并降低其风险规避的倾向;二是从企业能力或市场状况来说,中小企业开展的一般是边际上的渐进式创新,而这种创新一般是隐性的。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日后应就本地中小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更加详细的调研摸查,以发现其创新过程中的需求并做出相应的帮助扶持。此外,针对实用型人才缺口较大的现象,泉州市在日后应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在深入了解企业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从外部吸引实用型人才来填补缺口,并为其提供户籍、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市场化待遇,使其可以安心在泉州工作。二是从长远角度看,应加强本地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如成立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或学校、增加技术培训教育的财政支出等等。在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除了要继续立足“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战略外,还要加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比如通过联合研发、联合技术攻关等形式,以此促进创新平台成果对中小企业的适用性。在此过程中,泉州市政府可以为企业之间的沟通互动提供必要的协助和服务工作。
[1]“晋江经验”的新拓展——新华社“晋江经验”采访的提纲,2013年2月24日。
[2]《中央、省、市支持促进企业发展政策汇编》(七),泉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6年2月。
[3]《中央、省、市支持促进企业发展政策汇编》(七),泉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6年2月。
[4]周建标:泉州发展“1+N”大旅游模式及路径选择,《泉州地改市30周年暨“五个泉州”建设研讨会论文集》,泉州学林2016,增刊I
[5]周建标:《泉州发展“1+N”大旅游模式及路径选择》,《泉州地改市30周年暨“五个泉州”建设研讨会论文集》,《泉州学林(2016)》,(增刊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