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空间影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研究总体思路与研究目标

1.2.1 总体思路

本书研究将全国分为东部、东北、中部、西北、西南五大区域,选择1992~2010年为研究时段,以全国省域单元、339个地市为分析单元,结合区域经济增长空间相关分析、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以及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在空间面板数据环境中的拓展,从省级、地市级层面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空间位置关系对经济增长收敛性变化的影响。

首先,综合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以期把握全国和五大区域经济增长空间集聚特征的动态变化与研究区之间的差异,进而总结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模式及其动态变化,并开展区域经济增长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其次,主要从我国区域总体差距的分析入手,从省级、地市级层面,分析1992~2010年时段(同时考察1992~2000年、2000~2010年两个时段)全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特征,并基于地市区域单元,比较分析五大区域经济增长的σ-收敛性,综合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存在σ-收敛与β-收敛。考虑到分析的需要,对于β-收敛性检验只涉及β-绝对收敛,而不对是否存在β-条件收敛进行分析。

最后,基于索洛-斯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在空间面板数据环境中的拓展,建立索洛-斯旺新古典经济增长空间面板模型,从全国层面、五大区域层面,检验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潜在的空间影响的显著性,分析潜在的空间影响对经济增长的收敛效应并进行各研究区的比较分析。

1.2.2 研究目标

本书研究大致围绕以下三大目标。

①把握全国与五大研究区区域经济增长空间集聚特征与空间相关模式的变化,并开展地区比较研究,构建横截面空间线性模型,以中部地区为例,开展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综合多尺度研究结论,探讨空间影响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②从省级、地市级层面,分析1992~2010年时段(同时考察1992~2000年、2000~2010年两个时段)全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特征,并基于地市区域单元,比较分析五大区域经济增长的σ-收敛性,综合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存在σ-收敛与β-收敛。

③将索洛-斯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拓展到空间面板数据环境,建立索洛-斯旺新古典经济增长空间面板模型;分别从全国层面、五大区域层面,检验区域经济增长中潜在的空间影响的显著性,分析潜在的空间影响对经济增长的收敛效应并进行各研究区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