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本书的著述宗旨和基本结构
北京历史地理研究首先得益于以侯仁之先生为代表的一代学者的开创之功。他们适应所处时代的需求,在北京历史地理的主要方向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构建了这门学科的基本框架。后来者继续加以拓展、细化和深化,共同推进了学科的进展。谭其骧先生曾经预言:“历史人文地理将是历史地理研究中最有希望、最为繁荣的分支之一,在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必将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在最近几十年来获得了长足进步,已经形成了众多生机勃勃的分支,如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人口、文化、城市、聚落、语言、社会、民族地理等,研究范围在不断扩大,研究方法也有所创新。
审视以北京地区为研究范围的历史人文地理学进展,来自各方的研究者取得的成绩与迄今在许多领域存在的缺陷同样明显,学科的逐步健全依然任重道远。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有必要以一部通论性的著作增进人们对学科结构体系与已有成就的认识,《北京历史人文地理纲要》就是为此所做的初步尝试。北京历史人文地理是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区域化体现和有机组成部分,但它已经涉及的内容受到研究者具体需要的制约,在某些领域成就斐然,在另一些方面却相当薄弱甚至大体处于空白状态。与历史自然地理相比,历史人文地理更容易与相应的专门史内容密切关联,比如民族地理与民族史、军事地理与军事史、文化地理和文化史、经济地理和经济史等等。虽然历史地理与专门史、区域史的学科要求与侧重点迥然有别,但对于目前空缺较多的分支只能退而求其次,主要叙述可供借鉴的相关史实以俟来者;对于比较成熟的分支,则重在提炼已有的学术精华以增进对学科发展的了解。构成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的要素非常复杂,所谓“纲要”云者,显然只是择其大略的宏观叙述,其目的不在于获得新的学术突破而在于为学科的结构体系描绘出一个基本的轮廓,找到未来需要强化和拓展的学术领域之所在。
根据上述宗旨与现有条件的限制,《北京历史人文地理纲要》的基本结构如下:
(1)叙述人文、人文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北京历史人文地理的概念,归纳总结北京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当代进展,为随后各章的专题讨论奠定学术基础。
(2)阐述北京地区历史上各个民族的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显示人类活动在人地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3)清理作为国家管理手段和途径的行政区划在历史上的变迁过程,这也是历史地理学最为传统的内容。
(4)概括北京城市起源与变迁的基本过程以及其间体现的人地关系,归纳北京地区乡村聚落的来龙去脉,揭示影响城乡发展的人文地理特征。
(5)梳理北京城乡人口的变迁过程,重点在于人口数量增减、地域分布、人口迁移及其与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的相互关联。
(6)说明北京地区水陆交通的开辟与交通体系的地理特征,阐释交通因素对北京城市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7)说明古代农业开发的过程与作物分布、手工业、采矿业、冶炼、电力、商业的变迁过程与地理分布,透视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文地理环境。认识北京城市史上的能源供应途径、类型及其变迁,指出能源采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
(8)分析北京周边环境的军事地理价值,考订历代重大战事的进兵路线与相关地点,阐述长城等防御设施的修筑过程与军事价值。
(9)研究文化、教育、宗教、地名等问题在内的北京历史文化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其形成发展过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说明北京文化的地域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