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0章 海边的信号
自从林大森和沈明月在那次与漂流者相遇后决定放弃返回大明的机会,选择留在这座岛上生活,已经过去了好几年。林归安也长大了不少,这个继承了父母中原血统的小家伙已经能够跟着部落里的孩子们满岛乱跑,尤其喜欢缠着比他大四个月的混血小子苏明德一起去海边捡贝壳。
这天清晨,朝霞初现,太阳还未完全升起,海面上漂浮着一层薄薄的晨雾,如同一层轻纱覆盖在蔚蓝的海水上。林大森早已起床,他穿着用岛上植物纤维编制的简易衣裤,腰间别着一把自制的小刀,脚步轻快地走向海边。
一艘独木舟静静地停在沙滩上,那是他经过多次失败后,在土著能工巧匠的指导下亲手凿制的。回想起刚到岛上时的手足无措,再看看现在的生活,林大森不禁嘴角上扬。那时候的他,恨不得每天都站在海边眺望,期盼着大明的船只出现;而现在,他早已习惯了这里的一切,甚至开始热爱这种远离朝廷束缚的自由生活。
“大森,等等我!“身后传来沈明月的声音。
林大森回头一看,只见沈明月提着一个椰壳编织的篮子小跑过来,篮子里装着几个烤熟的木薯和一些热带水果。尽管已经在岛上生活多年,沈明月的面容依然保持着中原女子的温婉,只不过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了许多,眼角也增添了几分笑纹。
“我给你准备了一些吃的,“沈明月把篮子递给他,“别又像上次一样,饿得前胸贴后背还不回来。“
林大森接过篮子,笑着亲了亲妻子的脸颊:“多谢娘子关心。归安呢?“
“刚睡醒,正闹着要去找苏明德玩呢,“沈明月笑道,“我让他先吃完早饭再说。那孩子,越来越像你了,倔得很。“
“那是自然,我儿子嘛!“林大森得意地拍了拍胸脯,随即正色道,“今天我可能会去远一点的地方,有几处新发现的渔场想试试,晚饭前一定回来。“
沈明月点点头:“小心点,别逞强。“
林大森推着独木舟入海,熟练地跃上船,挥手向岸上的沈明月告别。这些年他已经练就了一身捕鱼的好本领,甚至连部落里最资深的渔民都要称赞他几句。这让林大森颇为自豪,毕竟在大明时,他只是郑和船队里一个不起眼的小随从,哪有机会展现这些才华?
随着桨橹的划动,独木舟在海面上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林大森享受着海风拂面的感觉,望着渐渐远去的岛屿,心中升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这座岛已经成为他的第二个家乡,而且是一个没有等级森严、没有朝廷腐败、没有尔虞我诈的净土。在这里,他只需要做自己,靠双手创造生活。
“大海母亲今天格外慷慨啊。“林大森自言自语地说道,这是他从岛上土著那里学来的说法。他看到周围的海水中鱼群涌动,这是个好兆头。
他熟练地抛下网,然后拿出鱼叉,专注地盯着海面下的动静。不一会儿,一条体型硕大的鱼游了过来,林大森眼疾手快,一叉子精准地刺中了鱼的要害部位。
“哈哈,今天的运气真好!“林大森欢呼着,将挣扎的大鱼提上船。这条鱼足有成人手臂那么长,肉质一定很鲜美。
就这样,他在海上捕了大半天的鱼,收获颇丰。正当他准备返航时,忽然看见远处的海面上漂着什么东西。起初他以为是一段浮木,但随着独木舟慢慢靠近,他发现那是一块木板,而且似乎上面还刻着什么。
“这不像是岛上的东西。“林大森嘀咕着,小心翼翼地将木板捞了上来。他用手擦去木板上的泥沙和藤壶,露出了底下的字迹。
木板有些腐烂,但上面刻的汉字依然清晰可见:“大明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奉旨下西洋。“
林大森手一抖,差点把木板掉回海里。他记得很清楚,他们是在永乐十九年随郑和船队出海的,而这块木板上写的是二十二年!如果木板上的字可信,那就意味着郑和在他们失散后,又至少出海了一次。
“难道是第六次下西洋的船队?“林大森回忆道,在他们出发前,就有传言说皇帝打算再次派郑和出海。他的心脏开始加速跳动,一种久违的感觉涌上心头——那是对故乡的思念,对大明的怀念。
他赶紧收起渔网,急忙划船返回岸边。那块木板似乎有千斤重,压得他的手臂发酸。这不仅仅是一块木板,它是联结他们与故乡的纽带,是漂洋过海的问候,是命运给他们的暗示。
回到岸边后,林大森把鱼篓交给了迎上来的几个土著少年,自己则抱着那块木板,急急忙忙地往村子里跑去。一路上,他的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京城的繁华街市、船队的壮观场面、明朝的旌旗飘扬……这些曾经熟悉的景象,如今却显得那么遥远。
在村子的中心广场上,他看到沈明月正和几个土著妇女一起编织篮子,同时教他们简单的汉语。她的教学方式很特别,总是把汉字比作各种岛上常见的动植物,让土著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这些年来,沈明月在岛上开设了一所简易的学堂,教导部落的孩子们认字写字,深受部落人的尊敬。
“明月!明月!你看我发现了什么!“林大森喊道,声音中带着掩饰不住的激动。
沈明月被他的喊声吓了一跳,转过头看见林大森高举着一块木板冲过来,不禁皱起眉头:“大森,你这是怎么了?大白天的,莫非见了鬼不成?“
围着沈明月学习的土著妇女们咯咯地笑了起来,尽管她们听不懂“见鬼“是什么意思,但看林大森那滑稽的样子,也忍不住被逗乐了。
林大森顾不得解释,直接把木板递给沈明月:“你自己看!“
沈明月接过木板,当她看清上面的字时,脸色立刻变了:“这...这是从哪里来的?“她的手微微颤抖,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
“从海里捞上来的,离岸边不远。“林大森说,“上面写的是永乐二十二年,比我们出海时晚了三年!“
沈明月沉思片刻,低声说道:“看来郑和真的又一次下西洋了。“
这个发现让周围的土著妇女们也变得好奇起来,她们围着木板指指点点,虽然看不懂上面的文字,但能感受到林大森和沈明月的情绪变化。
“尊敬的老师,发生了什么?“一位学会了一些汉语的土著妇女问道。
沈明月犹豫了一下,然后用简单的词汇解释道:“这是...来自我们故乡的信息。“
土著妇女们似乎理解了她的意思,纷纷露出了然的表情。在她们的文化中,祖先和故土一直是神圣而重要的存在。
“我们得把这事告诉部落长老。“林大森说,同时心中五味杂陈。这块木板的出现,仿佛在提醒他们:大明还在那里,未曾忘记他们这些迷失在海外的子民。
沈明月点点头,转身对土著妇女们说:“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明天继续。“然后和林大森一起朝长老的住所走去。
在路上,两人谁都没说话,但心中各有思量。他们曾经日夜盼望着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渴望已经慢慢淡化。尤其是有了林归安后,他们渐渐接受了这座岛就是他们新家的事实。可现在,这块从海上漂来的木板,又将那些埋藏在心底的思绪勾了出来。
“你说...会不会又有船队经过这附近?“林大森犹豫地问道。
沈明月摇了摇头:“就算有,也只是巧合。大森,你还记得我们是怎么流落到这里的吗?那是因为遇到了罕见的风暴,普通航线根本不会经过这里。“
林大森点点头,心里却五味杂陈。尽管他已经接受了岛上的生活,甚至开始热爱这种自由自在的日子,但故乡的召唤始终如一根看不见的线,牵动着他的心。
“归安在哪?“林大森忽然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
“和苏明德他们去海边玩了,苏丰年看着呢。“沈明月回答,她了解丈夫此刻的心情,补充道,“别担心,归安在这里出生长大,他比我们更适应这里的生活。“
林大森点点头,想起儿子在岛上自由奔跑的样子,心中的不安稍微平复了一些。林归安虽然有着纯正的中原血统,但从出生起就在这座岛上长大,对他来说,这里就是家。他会说一口流利的土著语言,能认出岛上每一种植物和动物,甚至比一些土著孩子还要了解这片土地。
当他们来到长老的住所时,恰巧苏丰年也在那里。这些年来,苏丰年与土著公主的婚姻生活十分幸福,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儿子苏明德,比林归安大四个月。苏丰年在部落中的地位也水涨船高,成为了长老的得力助手,经常帮助部落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大森、明月,你们怎么来了?“苏丰年惊讶地问道,随即看到了林大森手中的木板,“这是什么?“
林大森把木板的事情告诉了苏丰年和部落长老。苏丰年听完后,脸上闪过一丝震惊和思念,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部落的大长老虽然看不懂汉字,但似乎能感受到木板背后的意义。
“林,“大长老用略显生硬的汉语说道(这些年来,部落里不少人都学会了简单的汉语),“你们想回去吗?“
这个直接的问题让林大森和沈明月都愣住了。回去?这个念头在他们心中盘旋了多年,如今被直接问出来,反而不知如何回答。
“我们...不知道。“林大森诚实地回答,看了看沈明月,后者也是一脸复杂的表情。
大长老点点头,似乎理解他们的犹豫:“如果大船来,你们想做信号,部落帮忙。“
林大森内心一颤。做信号,这意味着他们可能真的有机会回到大明。但是,他们真的想回去吗?回到那个等级森严、朝廷腐败的社会?在这座岛上,他们找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更加自由、更加纯粹的生活。
就在这时,部落的哨兵急匆匆跑来报告,说在东南方向的海面上发现了不明物体,看起来像是一片帆。
“不明物体?一片帆?“苏丰年重复着哨兵的话,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会不会是...“
他没有说完,但在场的每个人都明白他想说什么。会不会是大明的船队?会不会是他们等待多年的救援?
这一消息如同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阵阵涟漪。部落立刻陷入紧张状态,大长老命令所有人做好防御准备,同时派人去接回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们。虽然这些年来部落与外界鲜有接触,但岛民们对陌生船只的警惕性依然很高。
林大森和沈明月对视一眼,心中同时升起一个念头:难道真的是大明的船队?这个巧合也太离奇了吧?先是发现了刻有郑和下西洋信息的木板,紧接着又看到了海上的船只。
“我去海边看看。“林大森说着就要往外走。无论那是不是大明的船,他都想亲眼确认。
“我和你一起去。“沈明月紧跟着说。在这种时刻,她不想与丈夫分开。
“我也去。“苏丰年站了起来,神情严肃。
大长老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但要求他们带上几名部落勇士一同前往,以防万一。
三人刚走出大门,就看见一群土著妇女领着孩子们回来了。林归安看见父母,高兴地挥舞着小手:“爹爹!娘亲!“他从人群中跑出来,扑进沈明月的怀里。
林归安已经五岁了,长得虎头虎脑的,眉眼间隐约可见父母的影子。他穿着用岛上植物编织的简易衣裤,脖子上挂着一串贝壳项链,那是他自己在海滩上捡的。
“归安,乖,去跟着阿姨们回家好吗?“沈明月蹲下身,轻声对儿子说道。
“为什么?我还想去海边玩。“林归安撅着嘴,一脸不情愿。
“海边可能有危险,“林大森接过话茬,摸了摸儿子的头,“等爹爹检查完再带你去,好吗?“
林归安歪着头想了想,然后点点头:“那要说话算话哦!“
看着儿子被妇女们带走,林大森心中升起一种奇怪的感觉。如果那真的是大明的船队,如果他们真的有机会回去,那么林归安将会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与他出生和成长的环境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会适应吗?他会喜欢吗?
带着这些疑问,林大森、沈明月和苏丰年,以及几名部落勇士一起朝着海边的高坡奔去。这个高坡是岛上的最高点,可以俯瞰整个海域。
路上,苏丰年悄悄问道:“大森,如果真的是大明的船队,你们打算怎么办?“
林大森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看向沈明月。沈明月也看着他,两人的目光中包含着太多复杂的情绪。
“我不知道,“林大森最终说道,“这些年来,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太多变化。回到大明,或许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是啊,“沈明月轻声附和,“特别是归安,他在这里出生长大,对大明一无所知。贸然带他回去,对他来说可能是一种伤害。“
苏丰年了然地点点头:“我明白。说实话,对我来说也是一样。我在这里娶妻生子,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如果要我现在回去,我可能会更加犹豫。“
他们的对话被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众人加快了速度,很快爬上了高坡。从这个位置,可以将周围的海域尽收眼底。
当他们气喘吁吁地爬到山顶时,远处海平面上确实有什么东西在移动。那是一个黑点,慢慢地向岛的方向靠近。
“那是...那是船!“苏丰年惊呼道,他的视力一向很好。
随着距离的缩短,他们渐渐看清了那艘船的轮廓。那不是大明的宝船,而是一艘规模小得多的船只,样式也完全不同。
“不是郑和的船队。“林大森松了一口气,又有些失落。
“看起来像是南洋的商船。“沈明月仔细辨认着,“可能是从爪哇或者满剌加来的。“
三人站在高坡上,看着那艘船渐渐接近,然后又改变方向,朝着岛的另一侧驶去。
“他们没看见这座岛吗?“苏丰年不解地问。
“也许看见了,但不想靠岸。“林大森猜测道,“毕竟,这里对他们来说也是未知的地方。“
一名部落勇士建议点起烟火,引起船上人的注意。林大森考虑了一下,问道:“你们觉得呢?“
沈明月和苏丰年交换了一个眼神,然后都摇了摇头。
“让它过去吧,“沈明月说,“如果命运要我们回到大明,自然会有机会。如果不是,那么强行干预又有什么意义呢?“
林大森点点头,他理解妻子的想法。这座岛给了他们避风港,也给了他们另一种可能性。如果有一天他们真的想回去,机会总会再来的。
就这样,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那艘船绕过岛屿,消失在地平线的另一边。整个过程中,船上的人似乎完全没有发现岛上的居民,或者说,即使发现了也选择无视。
“我们要做信号吗?“苏丰年忽然问道,语气中有些紧张,“也许还来得及。“
林大森看了看沈明月,两人都没有立即回答。这一刻,他们心中都在权衡:是要尝试与外界取得联系,还是继续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们在岛上生活的这些年,见证了太多与大明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没有朝廷的压迫,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关系。他们可以自由地生活,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自由,在森严的大明是无法想象的。
当年,他们作为郑和船队的一员,亲眼目睹了那些所谓的“文明“国家是如何对待弱小民族的,也见证了郑和如何用文明和财富展示大明的强大。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曾经让他们感到自豪,但现在想来,却有些可笑。
在这座岛上,他们学会了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学会了敬畏自然,学会了用最朴素的方式生活。这些经历改变了他们,让他们对“家“有了全新的理解。
“我想,“沈明月最终开口道,“如果是命运的安排,他们自然会发现我们。如果不是,那么强行干预又有什么意义呢?大森,你觉得呢?“
林大森点点头,握住了妻子的手:“就按你说的办。我们的家已经在这里了。“
苏丰年望着远去的船影,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但很快就释然了:“回去吧,告诉大长老,只是一艘路过的商船,没什么好担心的。“
三人慢慢地下山,回到部落。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椰林上,映照出一片祥和的景象。孩子们在村子中央的空地上嬉戏,妇女们在屋前编织篮子,男人们扛着渔网和猎物返回,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
林大森回头望了一眼已经看不见船影的海面,又看了看部落里正在嬉戏的孩子们,心中忽然升起一种奇妙的感觉:
他们曾经以为自己是被遗忘的人,但或许,是他们选择了遗忘。
夜幕降临,星星点缀在热带的夜空中,比在北方看到的要明亮得多。一轮圆月从海平面上升起,将柔和的银光洒向整个岛屿。
林大森一家三口坐在他们的小屋前,林归安靠在母亲的怀里,听着父亲讲述今天发生的事情。
“爹爹,你看到的是什么船呀?“林归安好奇地问道。
“是一艘来自南洋的商船,“林大森回答,“它从很远的地方来,又要到很远的地方去。“
“比你和娘亲以前坐的船还大吗?“
林大森和沈明月相视一笑:“不,没有郑和的宝船大。“
“郑和是谁啊?“林归安歪着头问。
林大森摸了摸儿子的头:“是一个伟大的航海家,也是一个忠诚的仆人。“他停顿了一下,“也许有一天,爹爹会带你去看看他航行过的地方。“
“真的吗?“林归安兴奋地问。
“真的,“沈明月接过话茬,“但那是以后的事了。现在,该睡觉了,小家伙。“
林归安依依不舍地回到屋里,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林大森和沈明月坐在屋外的木凳上,静静地看着星空。
“你后悔吗?“沈明月轻声问道。
“后悔什么?“林大森反问。
“后悔没有向那艘船发出信号。也许,那是我们回到大明最后的机会了。“
林大森沉思片刻,摇了摇头:“不,我不后悔。大明给了我们生命,但这座岛教会了我们如何生活。如果说大明是我们的生身父母,那么这座岛就是养育我们成人的恩师。我们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路,不是吗?“
沈明月靠在丈夫的肩膀上,轻声说道:“是啊,我们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路。“
夜风轻拂,带来远方的海浪声和岛上植物的芳香。在这个宁静的夜晚,林大森和沈明月心中充满了平和与喜悦。他们知道,无论前路如何,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那块刻有“大明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奉旨下西洋“的木板,被林大森和沈明月郑重地收藏起来。它不再是他们回家的信号,而是成为了他们与故乡之间的一段记忆,一种联结,提醒着他们,无论身在何处,心中都有一个叫做“家“的地方。而现在,这个“家“已经不单指大明,更包含了这座接纳了他们的岛屿,以及在这里建立的新生活。
当月亮升到最高处时,整个岛屿都笼罩在柔和的月光中,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宁静美丽。在这片远离尘世的乐土上,林大森和沈明月终于找到了内心真正的归宿。那艘从海上驶过的南洋商船,带走的不只是他们回到大明的渺茫希望,更带走了他们心中最后一丝犹豫和不安。
从今以后,他们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这座岛屿的生活中,与岛上的居民一起创造属于他们的天堂。而那块从海上漂来的木板,也将成为他们向林归安讲述遥远故乡的媒介,让这个在岛上出生的孩子,也能了解他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和历史。
这就是命运的安排,也是他们心甘情愿的选择。
他们曾经以为自己是被遗忘的人,但或许,是他们选择了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