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电动缝纫机与跨境贸易雏形
1978年7月15日,林春芳蹲在堂屋地上,对着散落一地的缝纫机零件直皱眉。向阳举着放大镜趴在旁边,作业本上画满了齿轮和皮带的草图:“妈,这马达长得像外星飞船!“
“去去去!“林春芳用顶针敲了敲女儿的头,“把你舅的扳手递过来,再晚两天,县城百货公司的童装订单就该逾期了!“
院门外传来自行车铃声,陈建国他舅扛着工具箱晃进来,油腻的工装上别着个搪瓷缸子,缸子上“农业学大寨“的红字掉了一半:“春芳,听说你要改装电动缝纫机?咋不早叫我?当年我可是修过公社脱粒机的!“
“可别吹牛了!“林春芳递过马达,“这是香港货,精贵着呢,要是修坏了......“
“放心!“他舅掏出螺丝刀,“洋鬼子的拖拉机我都能鼓捣,何况缝纫机?向阳,把油灯拨亮点!“
灯泡突然“滋啦“一声灭了。林春芳摸黑找到蜡烛点上,火光映得满墙的童装纸样影影绰绰。向阳突然指着窗外喊:“妈!快看!王婶家的狗会发光!“
“啥眼神!“林春芳扭头一看,只见王婶举着个手电筒路过,光柱扫过窗台,照得缝纫机零件闪闪发亮,“那是手电筒,你爸说深圳人晚上走路都不用打火把。“
“深圳人真幸福。“向阳托着下巴,“爸说那边的房子会走路,汽车会说话......“
“净瞎扯!“他舅突然一拍大腿,“成了!“
缝纫机“嗡“的一声转起来,吓得趴在窗台上的母鸡扑棱着飞走了。林春芳赶紧踩住踏板,花布在电动针脚下飞速穿行,比手摇的快了三倍不止。向阳兴奋得直拍手:“妈,这简直是缝纫机里的战斗机!“
“贫嘴!“林春芳嘴上骂着,眼里却笑出了褶子,“赶紧把新做的童装叠好,明早你跟我去县城送货。“
第二天清晨,向阳坐在二八杠自行车后座,怀里抱着个花布包袱,里面装着十件绣着小鸭子的童装。林春芳哼着《绣红旗》,车筐里的铝饭盒晃得叮当响,里面是给百货公司张经理带的红薯干。
“春芳,你这自行车铃铛咋不响?“路过晒谷场时,王婶喊了一嗓子。
“响啥响!“林春芳笑着回头,“这是'静音模式',怕惊着城里的大主顾!“
县城百货公司的柜台前,张经理捏着童装左看右看:“这针脚倒是细密,就是这电动缝纫机做的?“
“那还有假?“林春芳拍着胸脯,“跟深圳工地的推土机一个道理,都是机械化作业!“
“行,这批货我留下了。“张经理掏出记账本,“不过有个事——香港那边有个客商,想要批出口童装,要求绣龙凤图案,你能做不?“
“龙凤?“林春芳一愣,“那不是封建迷信吗?“
“啥封建!“张经理压低声音,“港澳台同胞就好这口,说是传统文化。你要是能做,单价翻三倍!“
向阳突然扯了扯林春芳的衣角:“妈,我在课本上见过龙凤图,我帮你画!“
“小孩子懂啥!“林春芳刚要骂,突然想起陈建国寄来的泡泡糖包装纸——上面的卡通小熊不也是“资本主义玩意儿“?“行,我接了!不过得先付三成定金。“
“爽快!“张经理拍板,“明天带图纸去你作坊,咱当面敲定!“
回家路上,林春芳踩着自行车直犯嘀咕:“向阳,你说这龙凤绣好了,真能卖到香港去?“
“能!“向阳把泡泡糖纸举得老高,“爸说深圳有个口岸,能直接把货送到香港,比咱村到县城还近!“
“你爸就会吹牛。“林春芳嘴上这么说,心里却算起了账:十件龙凤童装,每件赚三块,就是三十块,能买两斤猪肉......
刚进村子,就看见邮递员推着自行车喊:“林春芳!你家建国寄包裹啦!“
包裹里除了电动缝纫机零件,还有个塑料袋子装着花花绿绿的糖果。向阳尖叫着掏出一颗:“妈!是大大泡泡糖!爸说能吹到房顶那么大!“
“小点声!“林春芳往四周瞅瞅,压低声音,“别让王婶看见,她该说咱搞资本主义了。“
夜里,林春芳在油灯下研究张经理带来的龙凤图纸,向阳趴在旁边用蜡笔临摹。缝纫机“嗡嗡“响着,突然卡了线。林春芳掀开底座,发现马达旁边塞着张纸条,上面是陈建国歪歪扭扭的字迹:“春芳,这马达是香港老板送的,省电耐用,别心疼电费——建国。“
“死鬼,还知道心疼人。“林春芳笑了笑,把纸条夹进账本里。窗外传来蛙鸣声,她摸了摸缝纫机的金属外壳,突然觉得这冰冷的铁疙瘩竟有些发烫——就像陈建国寄回来的家书,字里行间都透着股子热乎劲儿。
三天后,第一批龙凤童装完工。林春芳特意在领口缝了朵小花,算是“社会主义改良“。张经理带着香港客商来验货时,向阳躲在门后偷听,只听见那客商操着奇怪的口音说:“Very good!这龙凤绣工,在尖沙咀能卖高价!“
“尖沙咀是啥?“向阳扯着林春芳的围裙问。
“大概是香港的一个公社吧。“林春芳瞎蒙,“赶紧给客人倒糖水,别没礼貌。“
香港客商突然指着向阳问:“这个小女孩,会画画?“
“会!“向阳挺了挺胸脯,“我能画天安门、画推土机,还能画会飞的缝纫机!“
客商大笑,从皮包里掏出个电子表递给她:“送给你,香港产的,按这个按钮会发光。“
向阳刚要接,林春芳抢先一步挡在前面:“使不得!我们不收资本主义的礼物!“
“哎,这是友谊的象征!“张经理打圆场,“再说了,说不定以后向阳能当大画家,给香港人画连环画呢!“
夜里,向阳抱着电子表睡不着,按一下按钮,绿色的荧光就照亮天花板。林春芳躺在旁边,听着缝纫机轻微的电流声,突然想起陈建国在信里写的:“深圳正在盖高楼,以后咱们的童装能从楼顶卖到楼底。“
她笑了笑,摸出枕头底下的记账本,在“香港订单“一栏写下:“龙凤童装五十件,单价三元五角,定金五十五元。“窗外,月光透过窗纸的破洞洒进来,照在缝纫机的针脚上,像极了陈建国寄来的那张深圳夜景照片——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却不如家里的一盏油灯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