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传媒学院当大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小东西能挣大钱

转天天刚蒙蒙亮。

赵家的“华北家具厂”时隔数日重新响起了电锯声。

在赵华北的指导下,两个工人按照赵华北所绘制的图纸,利用便宜的锯末板切出各种形状的扇面,有圆有方,有的像芭蕉叶,有的像梅花瓣儿。

材料成本也就一两毛钱,如果制作量变大,成本还能进一步压低。

封胶抛光,用竹棍安装扇把。

一天下来,做出了一百多把木扇。

日头偏西,把两个工人打发走,赵华北请来爸爸赵铁柱题字。

别看中学没毕业,赵铁柱却写了一手好毛笔字。

老一辈子的人即便只上了小学,字写得比大学生还好。

反而是很多八零后的大学生,写出来字像屎壳郎爬的一样,还不如小学生。

赵铁柱戴上花镜,忍着腰疼,像个文化人一样用毛笔在木扇上题写一些艺术字。

题写的内容都是赵华北想的,题材宽泛,满足各类需求。

有地名题材:“木兰”“南山”“洛阳”“西安”“扬州”“金陵”……

有红楼题材:“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有西游题材:“五指山”“白骨精”“你这泼猴”“是谁送你来到我身边”“你挑着担”……

有当下流行题材:“刘德花”“郭富成”“张学有”“黎鸣”“李连洁”“周星池”“孙燕子”……

还有愤青、厌世题材:“别理我”“烦着呢”“有意思吗”“你说的都对”……

总之,赵华北让写什么赵铁柱就写什么,有的懂,有的不懂。

赵华北也不解释。

他唯一的标准是赵华南喜欢不喜欢,因为赵华南这个年龄的女孩子是团扇的购买主力。

赵铁柱写字的时候,赵华北在妈妈徐玉玲和妹妹赵华南的见证下调制生漆,开始了他的漆扇试验。

上辈子在旅游景区见得多了,这事儿不难。

试了几次,像变魔术一样漆出几把色彩绚丽的扇子来,有的像青花瓷,有的像飞天神女,有的像丰收的田野……

每一把的颜色都独一无二、不可复制。

每一把都引得徐玉玲称赞连连:“真长本事了,还怪好看哩。”

赵华北最关心妹妹的反应:“老妹儿,喜欢吗?”

“喜欢!”妹妹赵华南拿着一把团扇爱不释手。

“喜欢什么?”

“颜色好看,样子也好看。”

“想不想试试?”

“想!”

“来,试试!”

赵华北手把手指导赵华南,赵华南玩得不亦乐乎:“原来这就叫漆扇!”

“简单吧?”

“简单!”

“越简单越不能告诉别人,别人学会了也拿它挣钱,就抢了咱家的生意。”

这其实正是赵华北的担心之处,因为不管是扇子制作,还是漆扇的原料和工艺都太简单了。

一旦流行,很快就会臭大街。

又很难申请专利,这年头即便申请了专利,也不大可能保护知识产权。

可是怕什么来什么,正说着,家具厂的大门被推开,一个人走进来。

他个子很高,比大高个赵华北还要高一点。

不过很瘦,微微有点驼背,像赵铁柱一样走路也扶着腰。

腰椎间盘突出是赵庄木工们的职业病。

“又动工了这是?咋这么热闹?”他笑呵呵地打招呼。

这人叫赵聪明。

“聪明”不是外号,户口本上的名字就叫“赵聪明”,隔壁就是他开的家具厂。

村里论辈分,赵华北该叫他“叔”,但并不是亲戚,关系甚至相当糟糕。

赵铁柱家出事,赵聪明背地喝了几顿大酒庆祝。

赵华北一见这人,瞬间后悔没有反锁大门。

漆扇不该让他见到。

不过都是邻居,表面客气还是要维持的。

“聪明叔,你咋来了?”赵华北主动打招呼。

赵聪明扶着腰:“我一大早去县里了找个老中医给我‘扳扳腰’,刚回来看你家的家具厂开门了,就过来看看,你们忙啥呢这是?”

“没忙啥,玩儿呢。”赵华北随口应付。

赵聪明的眼睛早已经像个间谍一样到处观察,最先看到的是赵华南面前的水桶、手里的漆扇,又看到赵铁柱面前许多木扇,十分好奇。

“这是什么东西?”

赵聪明把赵华南手里的扇子要过来看,又从那一百多把扇子中抓起几把来,问赵铁柱:“哥,你接了扇子的订单?”

赵铁柱和赵华北一样的心态,怕新营生被赵聪明抢过去:“屁扇子订单,孩子做着玩儿呢。”

赵聪明的“聪明劲儿”上来了,耍起刨根问底的无赖劲儿,半开玩笑半讥讽:“瞅你那抠门样儿?怕我抢你的单子?做着玩儿做这么多扇子?”

说着又趴在水桶面前看油漆,问赵华南:“水里这是生漆……扇子是平着染的还是插下去染?”

赵华南没说实话,瞅着赵华北。

赵华北想把赵大聪明赶紧打发走,笑呵呵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聪明叔,这几天没见您,正想跟您商量个事儿?”

“啥事儿,你说。”赵聪明站起身来,手里还拿着那把漆好的扇子。

赵华北也不客气,开门见山:“你手头宽松吗?我家出了事,急用钱,你要是方便的话能不能借2万块钱用用?”

赵聪明很“豪气”地说道:“就咱两家这关系,用钱还不简单?

“你家出事第二天我就打电话催款了,等货款一回来,我立马送来!我现在再去打个电话催催!”

赵聪明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用词都透着大方、义气,说完转身就出门回家去了,手里似乎“忘”了放下那把扇子。

赵铁柱、徐玉玲、赵华北、赵华南,四个人四张嘴同时撇出同一个弧度。

赵聪明刚走出大门,徐玉玲就“呸”出了声。

徐玉玲骂:“好面嘴!装好人!他要是能借钱,全村的猪都得站着走!”

赵华南抱怨:“他拿走咱一把扇子!”

赵铁柱说:“算了,拿走就拿走吧。要不是华北借钱,他不定赖到什么时候呢。”

又问赵华北:“这东西真能卖钱吗?”

赵华北保证道:“爸你放心,指定卖钱,说不定比您做家具还挣钱。”

“挣钱归挣钱,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字印到扇子上,我腰都快写断了!”

赵华北笑了:“放心吧,这事儿好解决。”

又对妹妹赵华南说:“明天下午陪我一起到木兰古城赚钱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