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视域下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推进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总体思考

各级党委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1]

众所周知,民族问题和民族地区的治理问题一直是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近代以降,列强入侵,边疆危机空前爆发,外患内忧致使我国传统的王朝国家秩序崩解,致使“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开辟了新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领导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不过,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快速而又深刻的变迁以及世界范围内民族主义思潮的涌动,民族自治地方出现以往传统社会不曾经历的诸多新型问题,包括民族观点上的纷争、民族关系融洽问题的凸显、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的失调、各民族“认同政治”等,在一定程度上阻抑了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关于这样一些新型民族问题的来龙去脉,理论界和社会界都有不同声音。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及时作了回应和澄清。我们也必须深入剖析民族自治地方治理的结构与功能体系、制度体系、方法体系、运行体系和治理能力出现的新型问题,分析影响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持续不断推进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本章是对全面推进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总体思考。总体围绕全面推进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何以必要、何以紧迫、何以可能、何以可行”的逻辑思路展开。首先是确立问题意识,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精神和以往历史论证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为什么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重大问题,这是本书立论的现实依据和逻辑起点;其次是论证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增强课题研究的历史厚度;再次是通过一定的实地调查,结合历史分析,探寻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存在问题及原因;最后是提出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施策略。还有需要说明的是,把有关“治理”的理论放在了本章的“何以可行”部分,是为了夯实本书的理论基础、学术底蕴和保持研究框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