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作用
就教育发展的宏观整体来看,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就任何教育活动的具体展开而言,教师亦是主导力量,是引导教育活动、影响教育成效的关键所在。在1978年4月22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27]2014年教师节前夕,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们的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所谈论的核心主题便是好老师之于人生、学校、民族的意义,以及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他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28]习近平总书记还曾多次动情地回忆自己的学生年代,讲述老师的作用之大、对自己的影响之深。他讲:“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29];“我为什么对焦裕禄那么一往情深,就是因为我在上初中一年级时,当时宣传焦裕禄的事迹,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30]。在思政课教学中,主导性的因素同样是教师,其是推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矛盾转化的主要方面,实际而具体地决定着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是决定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所在。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31],并对思政课教师积极发挥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作用,提出了殷殷期勉,给予了精心指导。
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作用,必须有办好思政课的充分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欲人勿疑,必先自信。’”[32]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没有充分的信心,就不可能会有推进这一事业的坚定执着,更不可能演绎出这一事业的精彩。办好思政课,我们之所以应当有充分的信心,在于党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对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这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保证;在于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深厚力量;在于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这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重要基础。这些方面,都是我们有充分信心办好思政课的根据所在。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有力支撑办好思政课信心的方面给予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深入理解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性开创性成就、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创新发展、深入理解思政课建设的丰富积累与宝贵经验,是思政课教师形成并提升自己职业素养的内在要求,也是增进办好思政课信心和底气的重要前提所在。
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作用,必须有过硬的素质。教师是讲台上的主角。教师的素质,是教师演绎教育精彩的主体性根据,是一切积极的外在条件真正发挥有益于教育活动顺利推进重要作用的内在依托。对于教师的素质及其建设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论及。他强调:“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33],“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34]。他还多次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以及教和学关系的革命性变化等不同维度,分析教师素质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要求。2014年教师节前夕,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好老师的四条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2018年5月2日,在同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标准予以再次重申。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35]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36]对教师素质如此密集、明确的论述,所体现的无疑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的高度关注。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向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这“六个要”,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素质要求的思想针对思政课教师这一特殊教师群体进一步具体化的展开。政治要强,即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要能够坚定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情怀要深,即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心中始终装着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投入真情实感、执着追求。思维要新,即思政课教师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视野要广,即思政课教师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自律要严,即思政课教师对自己要求要严格,既要遵守教学纪律,也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信道守道践道,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人格要正,即思政课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这些要求,贯穿知、情、信、意、行诸方面,对思政课教师应有的综合素质给出了全面勾勒,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培养培训的“课标”,也是思政课教师自觉修养、练本领强素质的指南。思政课教师要在不断增强本领、提高素质的过程中,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作用,必须有不断改革创新的自觉。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集体体现。在这个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社会正经历前所未有大变革的时代,唯有永不停顿的改革创新者,才能跟上这个时代、引领这个时代。思政课教学既身处飞速变化的现实之中,也面对着思维空前活跃、身心迅速成长的青少年,唯有永不停顿地改革创新,才能与时代同行,才能与教育对象进行有效的心灵交流、引发深层的思想共鸣。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37],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8]。2020年9月22日,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再次提出,要“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39]。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思政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的明确要求,也就如何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他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相统一”,贯穿守正创新的根本原则,深刻阐述了思政课教学中一系列重要矛盾关系的正确处理问题,揭示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对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规律的清晰呈现,也是对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中的一些模糊认识、争论话题的明确引导和透彻解答。深入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要求我们整体把握、全面理解、融会贯通八个“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这些原则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称为“打好组合拳”。他强调:“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但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叫人口服心服。”[40]始终把握住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指向,在此基础上打好八个“相统一”的“组合拳”,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取得实际成效。
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作用,必须不断涵养职业认同感、葆有职业荣誉感。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强烈的职业荣誉感,是成就事业的强大内驱力。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职业的光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论及,强调“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41],赞誉“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4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43]。但在看到教师群体在整体上具有强烈职业认同感、荣誉感的同时,还需客观承认的是,在一些人心中,对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度不高,一些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不强。一些人误以为,思政课教学没有学术含量,思政课教师没有学术水平。如此等等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师办好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44]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其中不仅有学问,而且是有“大学问”,“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45]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在与学校思政课教师的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讲了自己亲自到高校给学生讲思政课的经历和体验,并称:“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46],“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47]。思政课教师要深刻把握思政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体悟思政课教学中所内含的“道”“学”“术”,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并不断练好内功、提升素质,更好地展现思政课教学的“道”“学”“术”,赢得学生的认可,也赢得学术界、教育界同仁及社会多方面的认可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