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专题研究
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迎风飘扬的理论旗帜
张艳国[1]
[摘要]道路决定命运,旗帜引领方向。道路与旗帜,说到底是政党与理论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走在什么样的社会发展道路上,决定该国家该民族的生存样式和未来命运。而社会发展道路、社会制度选择,绝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源于人们主要是政党的理论设计,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举什么旗,就走什么路;旗帜的指向,就是人们实践深化的方向。中国共产党是在近代中国社会苦难深重中产生的有初心有使命的政党,她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拓奋进。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续写了天翻地覆、改天换地、浴火重生的东方奇迹。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确立并坚持了自己的唯物史观精神旗帜。一百年来,唯物史观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看家本事,而且成为克难奋进迎风飘扬的理论旗帜,它是中国共产党不朽的旗帜、走向胜利的旗帜、开辟未来的旗帜。
[关键词]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决定命运,旗帜引领方向。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历史变革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走在什么样的社会发展道路上,决定该国家该民族的生存样式和未来命运。而社会发展道路、社会制度选择,绝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源于人们主要是政党的理论设计,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举什么旗,就走什么路;旗帜的指向,就是人们实践深化的方向。在历史观、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上,是坚持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抑或是其他什么史观,这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坚持科学的历史观、正确的社会观和科学方法的重要分水岭。
道路与旗帜,说到底是政党与理论问题。在近代以后的中国,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是在近代中国社会苦难深重中产生的有初心有使命的政党,她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拓奋进。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续写了天翻地覆、改天换地、浴火重生的东方奇迹[2]。
实践成果的取得,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来自理论上的成熟。“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3],而指导思想的内核,从根本性上讲,是政党所据以认识历史、指导社会实践的理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确立并坚持了自己的精神旗帜。一百年来,迎风飘扬的唯物史观理论旗帜,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朽的旗帜、走向胜利的旗帜、开辟未来的旗帜。
一 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论选择
唯物史观,如果把它放在它产生的时代,即“放在一百七十多年前,放在唯心主义历史观处于主导地位的历史背景下,放在神学决定论、天命论、英雄决定论、思想决定论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就可以理解它的价值,理解为什么把发现这些原理称为历史观的伟大变革,因为它把几千年处于统治地位的历史观倒转过来了。这些发现,在人类历史观上都是言前人之未言、之不能言的石破惊天、振聋发聩的伟大理论”[4]。如果将唯物史观放在一百年前的中国,它无论是在思想界,还是在社会实践领域,对中国人所产生的影响,也是空前激烈的,甚至可以说是划时代的。说“唯物史观改变了中国”,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一点也不过分。
列宁曾经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和历史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将该问题严格地限定于产生该问题的社会历史时代[5]。将唯物史观放置进先进中国人视野,并在中国传播,得到中国人认可和接受的历史环境中,这与其说是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唯物史观,还不如说是历史选择了唯物史观,更确切更具体地说,是黑云压城、苦难深重、国运低迷的中国近代史选择了唯物史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选择唯物史观的历史条件和时代条件[6]。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制,推翻了腐朽无能的清朝,赶跑了皇帝,实行了民主共和,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暂时的胜利。暂时的胜利曾经带给人们喜悦,给予人们前进的希望。但是,在革命与复辟、民主与专制、“新的”与“旧的”激烈较量和斗争中,辛亥革命最终失败,国运继续下行,迄于“五四”时期,跌落至“谷底”[7]。这一切,都引起继续前进的先进中国人的深刻反思和进一步探索,如同青年陈独秀所言:“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8]民主主义革命失败了,老的奋斗方式失灵了,唯有寄希望于新的更有活力的思想理论。其时,通过近邻日本、俄国传入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学说,无疑是黑暗中国长夜里的一缕耀眼的光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恩格斯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满足实践需要的程度,取决于实践需要理论的程度[9]。任何理论是否科学、是否正确、能否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都要通过它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来检验。唯物史观具有实效威力高于同时代其他理论的自身内在优势,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选择唯物史观的客观条件。如同马克思从历史的眼光出发分析“理论的解放对德国也有特殊的实践意义”一样[10],唯物史观在中国广泛传播并被中国共产党写在自己的光辉党旗上,它所起的作用也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在“五四”时期,盼望比辛亥革命更深刻、更广泛、更彻底的社会革命,一举结束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中国以出路,这是当时社会的心理基础,这是当时一切探索中国社会前进道路的人们的共识。中国社会蕴藏的深刻变革,如同久旱的良田,祈盼着甘霖。因此,那时思想活跃,思潮一浪高过一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同时,巴枯宁主义、蒲鲁东主义、托尔斯泰泛劳动主义、克鲁泡特金进化论以及工团主义、新村主义等形形色色的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令人眼花缭乱,但是,相比于我们的邻国俄国爆发举世震惊的十月革命,并取得成功,其间马克思主义理论显示的巨大威力,给人们极大的智慧启迪和革命启发。因此,如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所言,在北京高校,大学里追慕唯物史观,成为一种时髦;施存统说,当时学界新思潮风靡,终于对共产主义新思想产生了共鸣,这是当时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革命者所共有的心路历程[11]。以唯物史观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俄国问题,就一定能够解决中国问题。因为唯物史观自身内蕴的进步性、革命性和彻底性,彰显了它自身所具有的理论优势。这如同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所揭示的,唯物史观“这种新的历史观,对于社会主义的观点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证明了:过去的全部历史都是在阶级对抗和阶级斗争中发展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是一直存在的;人类的大多数总是注定要从事艰苦的劳动和过着悲惨的生活”,但是,人类社会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可以通过阶级斗争去战胜它、改变它,使社会发展“能够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日益得到满足的程度”[12]。理论的优势一旦被人们所掌握,就能变成惊天动地的磅礴力量。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唯物史观的选择和坚守,从一大批早期革命者身上得到了印证和答案。他们既是将唯物史观作为进步史观、革命史观来看待的,也是当作革命号角、革命理论和革命方法来对待的。他们洋溢着无产阶级的革命激情和执着,充满着对真理的追求和热爱,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最终选择并坚定唯物史观的主观条件。
在同时代的革命者中,李大钊撰写《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唯物史观在现代社会学上的价值》,从过去到现在的历史视角、从历史到社会的当代视角,论述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革命性和深刻性,尤其能给人以理论选择、理论坚守的自信心和自觉力。他说:“我们要晓得一切过去的历史,都是靠我们本身具有的人力创造出来的,不是那个伟人圣人给我们创造的,亦不是上帝赐予我们。将来的历史,亦还是如此。现在已是我们世界的平民的时代了,我们应该自觉我们的势力,赶快联合起来,应我们生活上的需要,创造一种世界的平民的新历史。”[13]因此,中国共产党自其诞生起,就将唯物史观标识在自己的党旗上,从党的一大的“决议”(1921.07)到二大的“宣言”(1922.07),都运用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中国革命问题,革命者提出“一切生产手段收归社会共有”的根本目的、“由继续不停的阶级争斗,酿成总解决的社会革命,实行取消阶级,建筑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原则和“只有实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唯一方法[14]。从建党时期开始,唯物史观就是武装党的思想和整齐党的意志的理论原则和根本方法。此后,唯物史观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具有标志意义的理论旗帜,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不断走向胜利的旗帜。
二 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事
当我们在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展望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时候,总会很自然地讨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经验、执政经验、建设经验和发展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她一直都很重视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经验中不断实现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不断为之开辟前进的广阔道路。毛泽东同志在科学总结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验时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15];邓小平同志在精辟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经验时指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只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6]。“三大法宝”也好,“基本结论”也好,“根本经验”也罢,说到底,这些经验,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硬功夫”和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擅长的本领和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如果深入理论层面,透过经验本身,从本质上讲,它是唯物史观与方法成功运用的智慧结晶。因此,从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高度说,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家本事”。何谓看家本事?就是指特别擅长并可以让人安身立命的技能[17];唯物史观何以“看家”?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品质具有的真理性、彻底性、批判性和革命性以及理论方法具有的辩证性、科学性、通透性和深远性所决定的,归根到底,“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8]。从中国共产党的“看家本事”角度看待唯物史观,这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论述的,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我们就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看家本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19]。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与唯物史观结成难解难分的“世纪情缘”,唯物史观为中国共产党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论运用,一方面来自中国共产党阶级性和革命性所具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它懂得如何运用唯物史观解决中国问题,形成中国方案,彰显中国力量;另一方面来自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和彻底性,它是无产阶级更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只有它才能为世界无产阶级和人类社会提供“彻底解放”的道路和方法[20]。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这艘巨轮,行稳致远,势头正旺,源自中国共产党人十分珍视、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理论与方法,找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意识和改造社会的实践门径。将马克思主义与五千年中国文化有机结合起来[21],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凸显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和价值,突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底色、亮色和特色,不断开拓深化实践的道路,不断拓宽中国走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建党原则,“凝结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它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所笃信笃行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八个大字[22],由此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重点难点问题,既不走“全盘西化”的邪路,也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走在创新发展的新路上,从而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得以开拓前进。
中国共产党将唯物史观理论、原理、原则和方法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既形成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实践时段的理论总结、话语表达和话语体系,而又与时俱进、深刻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将唯物史观跨越时空地带入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新高度,从而牢牢地站立在理论创新的时代制高点上[23]。这主要体现在唯物史观的几个理论视域和维度上。
一是根据唯物史观,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道路选择上,明确了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历史阶段和历史环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重要历史阶段上,十分注重目标和起点、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深刻分析党在具体历史阶段的方位、环境,将革命的战略和策略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遵循“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原则[2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历史发展过程与具体历史阶段、普遍性与特殊性、偶然性与必然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等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并遵循蕴藏其中的客观规律。因此,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和总目标、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工作重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选择了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革命道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5]。
二是根据唯物史观,一百年来,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长过程中,密切联系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遵循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普遍规律,深刻分析并科学揭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和革命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目标、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存在形式及其变化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提出要依照社会性质的变化确定不同的工作重点、政策、策略和方式方法,“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26],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7]。
三是根据唯物史观,一百年来,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长过程中,始终关注并围绕人民群众这个最根本的社会主体开展一切工作,注重在实际工作中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结合起来,将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现实利益结合起来,将群众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结合起来,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明确“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历史动力观[28],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发展观,提出并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把党的全部工作和党员领导干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29]。充分认识到党的事业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才能“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30]。一切为了群众,始终为了群众,发展为了群众,发展成果为群众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既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也是共产党人的高贵灵魂。
此外,关于社会阶级斗争形式及其方法、社会矛盾存在形式及其解决方法,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承创新与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都坚持运用唯物史观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创新发展成果。这些成果既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更在理论上、实践上体现了思想活力。因此,中国共产党所特有的唯物史观“看家本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财富,不仅值得珍视,而且需要传承光大,将唯物史观理论与方法同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与人民群众的智慧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共产党人常用常新的“硬功夫”和“好本事”。始终坚持用唯物史观理论与方法来认识历史、观察现实、深化实践,我们就能汲取历史的智慧,增强驾驭实践的能力,“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31]。
三 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
中国共产党经历一百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近代的苦难岁月中走出,开拓了一条“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道路,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复兴辉煌。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奋进历史,弥足珍贵。风华正茂意味着发展的态势与活力,具有美好的前途;弥足珍贵意味着内涵深刻的经验值得总结、值得汲取、值得传承,应予光大。人类文明发展的经验表明,善于总结历史并珍视经验的民族,是有前途的民族;同样的道理,一个不忘历史,从历史中走来并牢记历史启示的政党,是有力量、有智慧、有未来的政党。
我们以唯物史观与中国共产党的“世纪情缘”为视点,进行历史总结,是为了揭示深蕴其中的历史必然、历史智慧和历史道理,是为了丰富我们的历史认识和历史知识,是为了继续高举唯物史观的精神旗帜,面向未来,增强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踏平坎坷、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续写新的历史华章。
我们以建党一百周年为时间节点和新的起点,昂首阔步进入新时代,大步流星踏上新征程,振奋精神奋战“十四五”,满怀豪情追赶2035年和2050年奋斗目标,还需要补足“精神上的钙”,像过去走过的一百年艰苦岁月那样,高扬唯物史观的精神旗帜,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因为,“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认识自然、认识人类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32],因此,“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33]。
运用过去一百年唯物史观给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滋养的历史经验和智慧启示,面向踏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实践新探索,继续高举唯物史观这面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实际,牢牢掌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34],主动驾驭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机融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筑梦圆梦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唯物史观创新发展的新视野、新境界、新高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予以瞻望和分析。
一是要继续坚持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智慧,站稳守牢我国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方位。我们正处于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规模大,因庞大的人口规模给发展和治理带来的复杂性、多变性,这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继续发展,延续中国道路所处的历史方位[35]。将世界上最大国家的现代化、将世界上最具有后发优势的现代化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联系起来,与千家万户、与每个人的现代化联系起来,实现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将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彰显“人民中心”观,以人民的需求、期盼作为制定政策的最大公约数和执政理念[36]。
二是要继续坚持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智慧,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表明,现代化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要在精神层面落实落细。现代化是一个“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37],从根本性上讲,它牵涉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大关键性问题。因此,“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才是赢得先发国家“比较优势”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极大丰富,才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真正强大的标志。
三是要继续坚持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智慧,紧紧守牢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带给人类文明最突出的经验和价值是:创新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领域,而且是一种思维、一种工作方法、一种生活方式;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青春的力量源泉。中国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挺立潮头,要在开放发展的“两个大局”中赢得先机,就必须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比任何国家都更加重视创新,把创新作为中华民族进步发展的生活方式来锻造,以此极大“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38],从而获得更多的创新发展“软实力”“巧实力”“锐实力”“盾实力”。
四是要继续坚持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智慧,正确认识我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世界现代化的突出教训是:现代化既是人类社会的建设者,又是人类幸福的破坏者。四百年的现代化历程,一方面造就了世界范围的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另一方面在不太长的历史阶段内,就造成了难以想象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人与物的巨大矛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绝不能走先发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而要开辟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新路好路。
五是要继续坚持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智慧,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和价值追求,走和平发展道路。近代以来先发国家的现代化,经历过“修昔底德陷阱”,现代化必强,强国必霸,争霸必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这种现代化是一部充满殖民征服、资源掠夺、金融控制的血腥历史,也是一部写满霸权扩张和战争不休的历史。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强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是对内造福国人、对外维护和平的现代化。“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和平,同时中国的发展也将维护世界和平”,因此,“中国不争霸或寻求在国际事务中居主导地位”[39]。这样一种现代化,走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世界人民的民生福祉。这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也是中国人对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全新贡献。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依据唯物史观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前途予以科学揭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40];“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41]。一百年来,这些科学论断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一代又一代矢志奋斗,许多人还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才开创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辉煌历史;以此为新的起点,中国共产党人继续高举迎风飘扬的唯物史观大旗,可以预见,中国走向未来、融入世界、建成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一定会赢得世界的极大赞誉!因为,我们是有理想信念、有志气骨气、有科学理论武装的新时代中国人。
(本文于2021年7月分成两部分,分别以题为《始终坚持和高扬唯物史观理论旗帜》和《坚持唯物史观 不断走向胜利》,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1日第A2版和2021年7月12日第A4版,发表时有文字删节。《始终坚持和高扬唯物史观理论旗帜》被中国世界史研究网、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年7月1日全文转载,中工网2021年7月2日全文转载;《坚持唯物史观 不断走向胜利》被马克思主义研究网2021年10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年7月12日、中工网2021年7月12日全文转载)
[1] 作者简介:张艳国,江西师范大学省重点建设学科政治学首席专家、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习近平关于历史科学重要论述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研究”(LSYZD21001);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2022年重点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重要论述研究”(22ZXHYZ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18AKS011)。
[2] 耿步建:《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哲学奥秘》,《社会科学家》2021年第 1期。
[3]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22页。
[4] 陈先达:《学点哲学》,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
[5]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5页。
[6] 冯天瑜:《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遭遇》,《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7] 刘大年:《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刘大年《中国近代史诸问题》,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8—69页。
[8]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载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9、3页。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10]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11] 参见张艳国:《李大钊、瞿秋白对俄国道路的认识》,《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页。
[13] 《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5页。
[14] 蔡和森:《中国劳动运动应取的方针》(1922.05.01),《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1、83、81—82页。
[15]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3页。
[16]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17] 参见陈麟辉《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实践论〉〈矛盾论〉及其当代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3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10页。
[19] 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3页。
[20] 参见王维平、陈雅《唯物史观的三重逻辑与建党百年中国道路的探索》,《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
[21] 参见张晓松、朱基钗《习近平考察朱熹园谈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新华社,“新华视点”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4992058102 825906&wfr=spider&for=pc,2021年3月23日。
[22]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99页。
[23] 参见包大为、王甄玺《唯物史观从一般到具体:中国共产党的世纪理论征程》,《理论月刊》2021年第1期。
[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78页。
[25]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邓小平重点指出,“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26]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8页。
[27]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373页。
[28]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29] 《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9页。
[30]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21页。
[31]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页。
[32] 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求是》2019年第22期。
[33]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页。
[34] 参见郇雷《唯物史观视野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视野》2019年第1期。
[35] 参见张星星《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本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统一》,《党的文献》2018年第6期。
[36] 参见邓朴、祝小宁《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执政理念的演进》,《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1期。
[37]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序言”,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5页。
[38]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39] 参见郑必坚《论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新道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 141页。
[4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5页。
[4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2、4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