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本书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档案资料与民国报刊。
第一,档案。本书的档案资料主要来源于甘肃省档案馆馆藏档案。2012年7月初,笔者利用暑假之暇,来甘肃省档案馆“扫描”相关馆藏档案,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大量保存完整且可供研究者调阅的甘肃保甲档案资料。在兴奋之余,笔者便与甘肃省档案馆结缘。经过两年的集中阅读和抄录,笔者基本上掌握了国民政府时期甘肃保甲制度的演变脉络。在随后几年中,笔者对收录的档案资料进行输入、整理,最终有了近百万字的保甲档案资料。可以说,这一大批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本书最终能够成稿的关键。
第二,报刊资料。报刊资料的来源主要分为电子来源与纸质阅读。《申报》电子数据库、《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上海图书馆晚清和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其他民国图书电子资源,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史料补充。除此之外,笔者在甘肃省图书馆、天水市档案馆、天水市图书馆也找到了许多与本书相关的珍贵史料。这些史料,都成为本书写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八十六),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52页。
[2] 柳德军:《科举废、革命兴:论清末新政中的革命因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3]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4] 李玉:《中国近代区域史研究综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5] 尚季芳:《民国时期甘肃毒品危害与禁毒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
[6] 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李宗黄:《现行保甲制度》,中华书局1945年版;周中一:《保甲研究》,独立出版社1947年版。
[7] 徐叔繁:《中国保甲制度之沿革》,《力行月刊》1938年第6—7期合刊;朱博能:《论现行保甲制度》,《东方杂志》1941年第22期;葛寒峰:《中国保甲制度研究》,《农学月刊》1940年第5—6期合刊。
[8] 曾迺敦:《论地方自治与保甲制度的关联》,《南潮月刊》1945年第4期;胡彦云:《地方自治中的保甲问题》,《中央导报》1931年第7期;汪镕三:《保甲与自治》,《苏衡月刊》1935年第1期。
[9] 冯和法:《保甲制度与动员农民》,《抗战农村》1938年第1期;士伟:《调整保甲制度以动员民众》,《战斗周报》1938年第11期;李乡樸:《调整保甲组织与动员农民抗战》,《时事类编》1938年第14期。
[10] 李宗黄:《新县制保甲组织的特点》,《地方自治半月刊》1940年第12—13期合刊;王蔚佐:《新县制实施以后之保甲制度》,《服务月刊》1943年第1期;高清岳:《新县制下乡镇保甲组织之检讨》,《地方自治半月刊》1940年第12—13期合刊。
[11] 潘守正:《保甲长人事管理问题之商榷》,《闽政月刊》1938年第4期;葛文渊:《对于乡镇保甲长应有的认识》,《浙江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团刊》1943年第34期;程厚之:《乡镇保甲组织之干部人事问题》,《训练月刊》1940年第6期。
[12] 冉绵惠:《近年来国内有关民国时期保甲制度研究的新趋势》,《民国档案》2007年第 2期。
[13] 谢增寿:《国民党南京政府保甲制度述论》,《西华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14] 赵小平:《国民党保甲制述论》,《许昌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15] 朱德新:《三十年代的河南统治者与保甲行政人员》,《史学月刊》1999年第1期。
[16] 王云骏:《民国保甲制度兴起的历史考察》,《江海学刊》1997年第2期。
[17] 李伟中:《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新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乡村制度的变迁》,《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
[18] 王先明:《从自治到保甲:乡治重构中的历史回归问题——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两湖乡村社会为范围》,《史学月刊》2008年第2期;王先明:《辛亥革命后中国乡村控制体制的演变——民国初期的乡制演变与保甲制的复活》,《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6期。
[19] 肖如平:《从自卫到自治——论国民政府的保甲制度》,《历史档案》2005年第1期;肖如平、李红梅:《民国保甲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困惑》,《晋阳学刊》2012年第1期;张皓:《民国时期乡村自治推行之前因后果——从“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谈起》,《史学月刊》2003年第5期;沈成飞:《视导保甲政务与提高基层行政效率——以抗战时期的广东国统区为例》,《中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杨焕鹏:《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保甲性质的转变——以浙江省为中心》,《鲁东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20] 张济顺:《沦陷时期上海的保甲制度》,《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
[21] 朱德新:《略论日伪保甲制在冀东的推行》,《河北学刊》1993年第2期。
[22] 李德芳:《保甲与自治关系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3] 李国青:《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保甲与地方自治关系探论》,《求索》2010年第4期。
[24] 武乾:《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度与地方自治》,《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
[25] 沈成飞:《抗战时期广东国统区保甲长群体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4期。
[26] 丰箫:《善恶之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保长形象的游移》,《学术月刊》2010年第10期。
[27] 尚季芳:《控制与消解:从保甲长的难局看国民政府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历史教学》2010年第6期。
[28] 夏卫东:《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户口查记制度——以浙江为例》,《民国档案》2008年第3期。
[29] 李强、侯杨方:《1940年代末江南地区人口与家庭的微观分析——以保甲户籍册资料为中心》,《西北人口》2009年第2期。
[30] 王倩、石庆海:《1936年安徽保甲户口编查数据的考查》,《南方人口》2011年第3期。
[31] 丰箫:《1946—1947年海宁县的户政》,《中国农史》2009年第2期。
[32] 冉绵惠:《抗战时期国统区“抓壮丁”现象剖析》,《史林》2009年第4期。
[33] 龚喜林:《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征兵过程中农民的生存与反抗》,《历史教学》2012年第22期。
[34] 李常宝:《民意迟滞下的国家政治期待:再论抗战期间国统区兵役行政》,《学术论坛》2012年第2期。
[35] 龚汝富:《民国时期江西保甲制度引发的经济纠纷及其解决——以宜丰、万载两县保甲诉讼档案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3期。
[36] 沈成飞:《国家权力和乡村势力间的调适与冲突——抗战时期广东黄冈保甲示范乡透视》,《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7] 陈谦平:《国际化发展:中华民国史研究的新视角》,《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1期。
[38]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39] 李玉:《中国近代区域史研究综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40] 冉绵惠:《民国时期四川保甲制度与基层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41] 柳德军:《民国时期甘南藏区保甲编组中的利益冲突与调适——以夏河县“尕旦拉哈和小坞”之争为中心》,《求索》2013年第5期;戴巍:《妥协与冲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甘南藏区保甲推行及其绩效考查》,《历史教学》2012年第3期。
[42] 陈谦平:《国际化发展:中华民国史研究的新视角》,《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1期。
[43]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3页。
[44] 费孝通:《内地农村》,上海生活书店1946年版,《序》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