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尝试寻找另一条实现理想之路
在浙江中了乡试后,王阳明于1493年到北京参加会试,结果却名落孙山。这并非是他才情不够、运气不佳,而是他并未用心钻研八股文的写作,反而驰骋于辞章,热心于道家养生术和佛家思想,试图从中探寻出圣人之道。这也是他性格中的优势之一,那就是:此路不通,掉头再寻找另外的路,绝不会在一条路上走到黑!能勇敢向前是勇气,能转身是智慧,智勇兼备,才可成大事呀。
会试失败后,他仍专注于写文章的学习,希望通过自己的文章留下千古之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他日夜苦读古代那些伟大文学家们的著作,和当代的文学家们切磋文学的真谛,甚至累到吐血。他发誓要走通这条路,把自己送上圣人的圣坛。
付出终有收获,王阳明在文坛取得了灿烂的成就,被当时的文学界誉为天才。但是,后来,他遇见了一个叫许璋的居士,许璋告诉他建功立业才能成为圣贤,应努力提高军事技能。他重新开始学习兵法。在许璋的引导下,他的军事理论逐渐成熟,儿时“经略四方”的志向又被点燃了。
1495年,王阳明开始准备第二年的会试。可事实上,他压根没认真准备,因为他备考那段时间最喜欢干的事就是逢人便谈军事理论,还会在参加的宴会结束时用果核在桌子上“排兵布阵”。
他的久经沙场的朋友见他纸上谈兵,说得头头是道,不以为然,就给他泼冷水:你有机会上战场吗?还有人讥笑他,还是先过了会试这关再说其他的吧。
此话一出,王阳明顿时哑口无言。
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落榜。但对于落榜,他并没有多么在意,只是多年来他成为圣人的理想始终无法实现,这可真的让他灰心丧气!
王阳明此时面临的问题是,没有确定一个实现理想的最终方向。他一会儿认为应该从军事上下苦功,一会儿认为应该从文章上做功夫,一会儿又认为应该借助道教长生术和佛家思想。

就这样摇来摆去地,1498年,二十七岁的他又绕回到了朱熹理学这座高山前。
一天,王阳明在书中看到了朱熹给宋光宗赵惇的一封信。信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意思就是虔诚地坚持唯一志向,是读书的根基;循序渐进,是读书的方法。
王阳明恍然大悟!这句话切中要害:这么多年来,他始终不能坚持一个志向,而是在各个领域跳来跳去,也没有循序渐进地去研究一个领域,所以什么成果都没有。
他如同在沙漠中找到了甘泉,兴奋地狂呼起来。他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打开通往朱熹理学大门的钥匙,开始重新认真钻研朱熹的“格物致知”,恨不得把印在纸张上的朱熹思想全都吞进肚子里。
遗憾的是,他又失败了,无论他如何钻研,他依然无法从“格物”中“致知”。而这次失败给他的打击比格竹子那次更大,因为他无法确定到底是朱熹错了,还是自己天赋不够。他一会儿坚信朱熹的“格物致知”是错的,一会儿又认为自己智慧有限。最后,他扔掉了全部的朱熹经典,心灰意冷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圣人大概是命中注定的,而我很不幸,未被注定。”
王阳明又开始在彷徨和痛苦中飘来荡去,如何成为圣人,他看不到希望,他东碰西撞,摸不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