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其他纪传体史书中的作家传记
二十六史以外的纪传体史书,见于历代书目著录的也不在少数,但其中许多书籍已经散佚了。散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它们竞争不过官修的正史。一方面,官修的正史受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因而不断刊印,其他的史书就没有这方面的优越条件了。另一方面,其他纪传体史书在质量上一般比不上正史,自正史一定,其他的也会纷纷被淘汰了。当然,也不是说这些散佚的史书一无是处,其中不少书还是正史的母胎,正史从中取材,并以之为蓝本,故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也就是后人还不断为之辑佚的原因。不过因为它散失了,今天也就无从给予全面的评价,只好存而不论。
另外,还有不少纪传体史书流传了下来。这些书中,有的编成于正史以前,本来也是官修史书,其史料价值较高,我们今天仍可参考,如《东观汉记》《明史稿》《清史列传》等,我们将在下面单作介绍。有的编成于正史以后,这种史书,大致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正史的错误有所修正,如《宋史新编》等,或有所补充,如《宋史翼》等,这些书也是我们要介绍的。另一种虽对某种正史有所改编,但只是编排上的改变,对传记史料没有多少增加。如宋代郑樵的《通志》,它的精华在《二十略》,而其本纪、世家、列传,大抵是“删录诸史”,史料价值不大。又如宋·萧常的《续后汉书》四十七卷,元·郝经的《续汉书》九十卷,两书都是改编《三国志》中的材料,改蜀汉为正统,“大旨在书法不在事实”(《四库全书总目》),史料价值不大。又如明·王洙的《宋史质》一百卷,是根据《宋史》重修的,它不承认元代的存在,用明来直接继承宋朝,将辽、金列为外国,削去有元一代的年号,把明太祖的高祖追称德祖元皇帝来继承宋统,这是违背史实的。又如明·钱士升的《南宋书》六十卷,也是因《宋史》繁冗,取南宋事迹删节而成,“所删削者不过奏疏及所历官阶而已,别无事增文省之处”,“所增郑思肖数人列传,亦疏略不详”(《四库全书总目》)。这一类书,下面就不再分别介绍了。
还有一些纪传体史书,是为地方割据政权撰写的。这些割据政权,正史中记载较少,而这些史书记载较详,我们这里也将作有选择的介绍,如马令和陆游的《南唐书》,吴任臣的《十国春秋》等。宋代路振的《九国表》因涉及作家不多,不作介绍了。
还有一些纪传体史书,虽然在史书研究中很有价值,但因涉及作家不多,也不作介绍,如《大金国志》《契丹国志》,及王夫之的《永历实录》等。
总之,我们这一节选介的其他纪传体史书,着眼的标准是文学家传记的史料价值。所选取的是:在时间上,编写于正史以前的;编于正史以后的,要对史料有所补充、修正的史书。而那些正史所无或很少记载的地方割据政权史书中的作家传记,也是我们本书所要介绍的。
这些纪传体史书,在过去目录的分类上,有的入正史,如《东观汉记》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书目中都归入正史类;有的书收入别史,如《隆平集》《通志》《东都事略》《宋史新编》等;也有书编入载记,如《南唐书》《十国春秋》等割据政权的史书。因为它们都是纪传体,这里就统一把它们放在二十六史以外的其他纪传体史书来一并介绍。
还要说明一点的是,这里介绍的纪传体史书中,有的只有列传而无本纪,如《隆平集》《清史列传》等,但因为它们本身是国史的一部分,不同于一般的传记集,所以就放在这里了。
下面,我们把有关的史书按照时代略作介绍。
《东观汉记》一百四十三卷,今辑本重编为二十四卷。它是东汉几代史学家相继修成的东汉官修史书。书创始于汉明帝时班固、陈宗等,中经安帝时的刘珍、李尤,桓帝时的边韶、崔寔等,完成于灵帝、献帝时的马日、蔡邕、杨彪等。《东观汉记》当时只称《汉记》,以后改称今名。《东观汉记》成书后,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得到当时人的重视。以后有关记载东汉一朝的纪传体史书,无不从《东观汉记》取材,故刘勰《文心雕龙·史传》中说:“后汉纪传,发源《东观》。”这是确实的。
《东观汉记》至唐开元时,已散失了十六卷;至两宋,散失更多;至元时已无一完篇了。清康熙时,姚之骃辑佚成书八卷。乾隆时修《四库全书》,馆臣又重加辑集,增加了近十分之六的内容,成书二十四卷。今人吴树平又重加辑录,并加校注,成《东观汉记校注》一书,由中州古籍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是目前最为完善的辑注本。
今存辑本中,有些文史学家也有传记的片段,如马融、桓谭、冯衍、班彪、班固、应劭、崔骃、崔寔、蔡邕、孔融、杜笃、梁鸿等。其所记事迹也颇可补《后汉书》的有关传记,如《梁鸿传》的“梁鸿少孤,以童幼诣太学受业,治《礼》《诗》《春秋》,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釡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此即成语“不因人热”所本。又如:“梁鸿初与京邑萧友善约不为陪臣,及友为郡吏,鸿以书责之而去。”这两件事中都可见到梁鸿的个性,而范书均不载。
此外,比较易见的已散佚的各家《后汉书》辑本还有清·汪文台的《七家后汉书》,它包括了谢承《后汉书》、薛莹《后汉书》、司马彪《续汉书》、华峤《后汉书》、谢沈《后汉书》、袁山松《后汉书》和张璠《汉纪》,并附失名的《后汉书》一卷,有清刊本。今有河北人民出版社版周天游校本。
《南唐书》两种,一为北宋·马令撰,三十卷;一为南宋·陆游撰,十八卷。马令,阳羡(今江苏宜兴)人。据《直斋书录解题》说:“序言其祖太傅元康,世家金陵,多知南唐故事,未及撰次,今纂先志而成之。时崇宁乙酉。”崇宁乙酉是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
马令《南唐书》为纪传体史书,首为先主李昪、嗣主李璟、后主李煜书五卷,其次为列传二十四卷,最后为建国谱(实为地理志)、世系谱合一卷。《四库全书总目》说它所记“于诗话小说,不能割爱,亦不免芜杂琐碎”,虽不及陆游重修之本,“然椎轮之始,令亦有功,且书法亦谨严不苟”。
陆游(1125—1209),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代著名诗人。官至宝章阁待制致仕。晚年隐居家乡。其重修的《南唐书》有本纪三卷,记李昪、李璟、李煜事。列传十五卷,记宋齐丘等一百十八人。陆书对马书有所增删,文字简洁,所记不少内容为马书所无,而且还增加了一些列传,对马书杂芜荒诞处多所删除,较马书为胜。
南唐的一些著名词人,如李璟、李煜、冯延巳等,在两种《南唐书》中都有传记。次要一些的作家如李建勋、史虚白、孙晟、钟谟、陈贶、韩熙载、徐锴、伍乔、潘佑、刘洞、蒯鼇等,也都有传记可利用。但有些作家,马令《南唐书》收了,而不见于陆书,如孟宾于、徐铉、邵拙、夏宝松、邱旭等。不过这些人除徐铉为著名文字学家,《宋史》有传外,其他人的作品基本上散佚了,或者残存很少。
两种《南唐书》都有《四部丛刊续编》本等。又《嘉业堂丛书》中收有清·周在浚撰《南唐书注》八卷,刘承幹撰《南唐书补注》十八卷。
《十国春秋》一百十四卷,清·吴任臣撰。吴任臣(?—1689),字志伊,号托园,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词试,授检讨,参与修《明史》。
《十国春秋》成书于康熙八年(1669),包括了吴十四卷,南唐二十卷,前蜀十三卷,后蜀十卷,南汉九卷,楚十卷,吴越十三卷,闽十卷,荆南四卷,北汉五卷,还有十国纪元、十国世系、十国地理、十国藩镇、十国百官五表六卷。末附拾遗、备考各一卷。
《十国春秋》的取材,充分利用了马令、陆游二家的《南唐书》,但马、陆二家仅记南唐,《十国春秋》则广泛地记述了十国的史事,远超过南唐一国。从内容看,大致写十国君主事迹及一些大的历史事件,主要依据了《资治通鉴》和新旧《五代史》。写人物列传,则采自五代、两宋时期的各种杂史、野史、地志、笔记、类书、文集等。作者在“凡例”中说:“是编所采古今书籍,无虑数百余种。”并一一列举了一百五十七部重要的引用书目,其中包括了《说郛》《津逮秘书》等大型书。
《十国春秋》收集史料的广博,得到一些著名学者的称赞。它除了正文外,还用小注引用了不少史料,或作为正文的补充,或备异闻,或驳旧史之误等。这种把众书史料熔铸于一书,颇便于查阅。当然,它也难免有疏误。其中有误入的,如与李白同时的赵蕤误入前蜀;有一人二传的,如卷五十二的《欧阳迥传》与卷五十六的《欧阳炯传》实为一人等。
《十国春秋》对十国时期的作家大都有传记载,包括那些著名的和不著名的,或者作品到今天已经亡佚殆尽的。今按原书次序略作摘录。吴如杜荀鹤、殷文圭、沈颜;南唐如李璟、李煜、李建勋、张泌(另有《张佖传》,当为一人)、冯延巳、钟谟、潘佑、孙晟、韩熙载、徐铉、徐锴、蒯鼇、邵拙、史虚白、陈贶、伍乔、刘洞、夏宝松、邱旭、吴淑;前蜀如王衍、花蕊夫人、韦庄、毛文锡、卢延让、王仁裕、李珣、尹鹗、牛峤、牛希济、贯休、杜光庭;后蜀如孟昶、欧阳炯、欧阳彬、顾夐、鹿虔扆、阎选、何光远、可朋;南汉如陈用拙、王定保、张瀛、钟允章;楚如廖匡图、刘昭禹、孟宾于、翁宏、廖融、王元;吴越如罗隐;闽如王延彬、韩偓;荆南如孙光宪、齐己等。
《十国春秋》今有中华书局版徐敏霞、周莹点校本。末附人名索引以供检索。
《隆平集》二十卷,宋·曾巩撰。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嘉祐二年进士,历任越州、齐州、福州等地地方官,后任史馆修撰,官至中书舍人。
对《隆平集》,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认为:“其间记事多误,如以《太平御览》与《总类》为两书之类,或疑非巩书。”《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出于依托。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则认为是曾巩作,他说:“此集纯就《五朝国史》加以删修,故其事不大增于前,其文则极省于旧。……有宋一代正史别史,笔力之高,莫过于此。”
本书卷一至卷三记宋太祖至英宗五朝事,体例似会要,分圣绪、符应、都城、官名等二十六目。卷四起为人物传记,也以官为类,凡收录二百八十四人。其类为宰臣、参知政事、枢密、宣徽使、王后、伪国、侍从、儒学行义、武臣、夷狄、妖寇十一类。有关文学家的传记也分散在各类中,如宰臣类收录文学家赵普、李昉、寇准、丁谓、晏殊、宋庠、宋祁等。又如儒学行义类中收录了尹洙、江休复、孙复、石延年、石介、王回、林逋等。
本书不管是否出自曾巩之手,当为北宋人为当朝人写传,本之国史,所载有《宋史》所不备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隆平集》有清康熙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四库全书》本等。
《东都事略》一百三十卷,宋·王称撰。《四库全书总目》误作王偁,今从《四库提要辨证》考订作王称。王称,字季平,眉州(今属四川)人。淳熙间以承议郎知龙州,特受直秘阁。
本书为宋人修撰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自宋太祖至钦宗。因北宋都城开封旧称东都而得名。书于淳熙十四年(1187)进呈朝廷。全书分本纪十二卷,世家五卷,列传一百零五卷,附录八卷。其中“世家”收皇后及诸皇子;“附录”所收为辽、金、西夏、西蕃。
本书取材于国史实录,旁及野史杂记,成书早于宋《四朝国史》,为元修《宋史》所取资。北宋时期的重要文学家,大都有传记可查,如李煜、李昉、徐铉、柳开、王禹偁、寇准、张咏、杨亿、刘筠、丁谓、晏殊、宋绶、范仲淹、尹洙、宋庠、宋祁、文彦博、富弼、欧阳修、刘敞、郑獬、祖无择、王安石、沈括、司马光、苏颂、孙觉、苏洵、苏轼、苏辙、张舜民、舒亶、孙复、石介、李觏、王回、郑文宝、乐史、石延年、刘潜、苏舜钦、梅尧臣、江休复、王令、文同、郭祥正、黄庭坚、李观、李廌、张耒、晁补之、晁咏之、陈师道、李之仪、李格非、李公麟、贺铸、周邦彦、唐庚、郑侠、魏野、林逋、邵雍等。
本书由眉山程舍人初刻于南宋,现有五峰阁、扬州书局等本。《四库全书》收入《别史》类。
《宋史新编》二百卷,明·柯维骐撰。柯维骐(1497—1574),字奇纯,莆田(今属福建)人。嘉靖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未任事而归。家居二十多年而编成《宋史新编》。
《宋史新编》本于《宋史》,黄佐序称其“删其繁猥,厘其错乱,复参诸家纪载可传信者,补其阙遗”。全书分本纪十四卷,志四十卷,表四卷,列传一百四十二卷,其中《文苑列传》收录了八十二人(不包括附传)。书中对《宋史》的谬误,颇有考正,但在史料上增补不大,且对原书删节过多。书又以宋为正统,把辽、金作为附庸,也是一偏之见。
《宋史新编》今有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1936年大光书局铅印本等。
《宋史翼》四十卷,清·陆心源撰。陆心源(1834—1894),字刚甫,号存斋,晚称潜园老人,浙江归安(今湖州市)人,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曾任广东南韶兵备道,后调赴闽,总办税厘通商善后诸局及海防事宜,置粮盐道,乞养归里。编有《全唐文补遗》八十卷,续拾十六卷,《宋诗纪事补遗》一百卷,《小传补正》四卷等。
陆氏家富藏书,又爱从事文献的辑遗,他鉴于《宋史》不仅有繁芜之病,而且也多疏漏,就从补遗入手,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杂史、文集、杂著、年谱、氏族谱、地方志等书中所载的宋人传记资料,增补成《宋史翼》一书,增补列传七百八十一人,附传六十四人。全书分为诸臣、循吏、儒林、文苑、忠义、孝义、遗献、隐逸、方技、宦者、奸臣十一类。其中《诸臣列传》增补了一百二十八人,《循吏列传》增补了一百二十八人,《儒林列传》增补了六十八人,《文苑列传》增补了一百零二人,等等。
所补作家,主要集中在《文苑列传》中,他们有张先、王令、洪朋、洪炎、毛滂、康与之、周紫芝、姚宽、萧德藻、姜夔、赵师秀、徐照、翁卷、徐玑、刘过、敖陶孙、戴复古、刘克庄、赵孟坚等。他如《诸臣列传》中有王庭珪、张元幹、韩元吉;《儒林列传》中有王炎;《忠义列传》中有林景熙、张炎;《遗献列传》中有周密、王炎午、郑思肖、邓光荐、谢翱、刘辰翁、汪元量、龚开;《隐逸列传》中有杨无咎、胡仔、汪莘等。其所补之传,都在传中注明出处,如韩元吉的传记,即根据《直斋书录解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江西通志》、周必大《玉堂类稿》、《双莲塘记》、《送连必达序》、《福建通志》《甲乙藁》、《金史交聘表》、《书朔行日记后》、《贡院记》、《通志》、《极目亭诗序》、《西吴里语》、《花庵词选》、《朱子语类》、《宋史·艺文志》等记载编写而成,可见其用力之勤。当然,一般的传记出处也没有像韩元吉的那么复杂,也只在传末注明出处及参用的书篇名。
《宋史翼》有光绪年间归安陆氏十万卷楼刊本。
《元史类编》四十二卷,清·邵远平撰。邵远平,字吕璜,号戒山,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康熙进士,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本书为续其祖明代邵经邦的《宏简录》(该书为删取唐宋诸史而成),故又名《续宏简录》。成书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
全书分世纪、天王、宰辅、功臣、侍从、台谏、直谏、庶官、皇后公主、系属、儒学、文翰、旌德、杂行、附载等类。其中世纪、天王为本纪,“世纪”收太祖至宪宗,“天王”收世祖以下诸帝。
本书取材本《元史》,参用了《经世大典》《元典章》《元文类》及诸家文集、说部等书。所补列传人物颇多,若有异同,则加小注考订史实。文学家比较集中在《文翰传》中,收录了一百九十人的传记,另有附传八十多人。所收作家有杨果、陆文圭、姚燧、赵孟頫、戴表元、贯云石、杨载、虞集、张雨、范梈、揭傒斯、黄溍、柳贯、吴莱、欧阳元(玄)、李孝光、卢挚、苏天爵、张翥、刘辰翁、袁易、仇远、萨都剌、王炎午、迺贤、丁鹤年、杨维桢、王冕、陶宗仪、鲜于枢、柯九思、倪瓒、关汉卿等。其传记较为简略,甚至有简到不能再简的,如所记关汉卿,仅云:“关汉卿,解州人,工乐府,著北曲六十本。”虽然如此,能把戏曲家入史,也是大胆的创举。
除文翰外,其他类中也有不少作家,这里就不再列举了。
《元史类编》有乾隆六十年(1795)南沙席氏扫叶山房刊本。
《元史新编》九十五卷,清·魏源撰。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在考中进士前,曾参与盐政改革,抗英斗争。中进士后,曾先后任东台、兴化知县,高邮州知州等。晚年皈依佛教。
《元史新编》依据《元史》,“采《四库全书》中元代各家著述百余种,并旁搜《元秘史》《元典章》《元文类》各书”(《拟进呈元史自序》)作了增补。本纪自世祖以下全袭用邵远平《元史类编》,而氏族表、艺文志则多本钱大昕《氏族表》和《艺文志》。
《元史新编》记载了元太祖元年至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206—1368)间史事,分为本纪十四卷,列传四十二卷,表七卷,志三十二卷。列传将大臣分为开国、世祖、中叶、元末四朝。类传分儒林、文苑、良吏、忠义、孝义、遗逸(有目无传)、列女、艺术、奸臣、群盗(有目无传)等。它比《元史》有所增补,并对旧史矛盾、避讳的地方有所补正。
《元史新编》立有专传的文学家有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郝经、王恽、王磐、胡祗遹、虞集、马祖常、郝天挺、张养浩、许有壬、苏天爵等。《文苑列传》收录了二十人,附传十六人,包括了作家姚燧、赵孟頫、黄溍、柳贯、贯云石、戴表元、揭傒斯、欧阳玄、范梈、杨载、张翥、杨维桢、丁鹤年等。《儒林列传》中有文学家金履祥、吴澄、刘因、袁桷、吴师道等。另有方回、谢翱、郑所南等作家有目无传,可知本书没有最后完成。
《元史新编》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邵阳魏氏慎微堂刻本。
《元书》一百零二卷,清·曾廉撰。曾廉(1857—?),字伯隅,湖南邵阳人。光绪举人,反对变法维新,曾参与修《大清会典》。
曾廉鉴于《元史》芜杂,广泛搜集《元朝秘史》《续资治通鉴》《辽史》《金史》等史书,以及元人文集、碑传等重编元史。记述了元太祖元年至顺帝至正二十八年间的史事。
《元书》有本纪十五卷,志十卷,列传七十七卷。其中列传较旧史有所增益,儒林、隐逸、权幸诸传增补尤详。志书除取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外,皆就《元史》删改而成。其中有专传的作家有耶律楚材、刘秉忠、郝经、许衡、杨果、王磐、赵孟頫、王恽、胡祗遹、郝天挺、刘敏中、张养灏(浩)、虞集、欧阳元(玄)、许有壬、苏天爵、余阙等。《文苑列传》中收录了刘祁、戴表元、仇远、方回、鲜于枢、姚燧、袁桷、黄溍、杨载、揭傒斯、迺贤、柯九思、李孝光、张翥等作家的传记。其他还有麻革、卢挚、柳贯、吴莱、范梈、王沂等作家为附传入收。其他类传中收录的作家有儒林中的金履祥、刘因、吴澄、吴师道等;隐逸传中收录了李俊民、段克己、段成己、谢翱、林景熙、邓牧、赵孟坚、周密、张炎、郑思肖、王炎午、刘辰翁、邓光荐、汪元量、贯云石、萨都剌、杜本、杨维桢、张雨、张昱、顾瑛、倪瓒、王冕、丁鹤年等。
《元书》有宣统三年(1911)邵阳曾氏层漪堂刊本。
《罪惟录》九十卷,若以一卷分有上下或上中下计,则全书有一百零二卷。清·査继佐撰。查继佐(1601—1676),字伊璜,一字敬修,号与斋、山东钓史,浙江海宁人。崇祯举人,于乡里授徒。曾参加抗清斗争,晚年讲学杭州,因庄廷“明史案”牵连入狱,后得释。
《罪惟录》成书于康熙十一年(1672)。书取名于《孟子》“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原名《明书》,纪明代史事,分为帝纪二十二卷,志三十二卷,列传三十六卷。书中把南明诸王都列入本纪,仍用弘光等年号。
本书在万历以前多取材于庄廷《明史辑略》,万历以后得自搜访,所谓“手草易数十次,耳采经数千人”(《自叙》),历二十九年,方成此巨著。虽不及后出的官修《明史》,但自有其特色。所载晚明史事,较他书详核。刘承幹《跋》说:“《明史》一书,全据横云旧稿,惩国初文字诸狱,趋避无可讳言。是编遗文逸事,足以补正《明史》者实多。”可见其史料价值。但书中间多空格,显然是待补的未定稿。也间有重出的传记,如杨循吉、邵宝都二见。
本书列传部分作了较大归并,属于类传的性质。它分皇祖祢、皇后、皇太子、诸王、翼运王国、衡运诸国、逸运外臣、启运诸臣、抗运诸臣、理学诸臣、经济诸臣、致命诸臣、谏议诸臣、讽喻诸臣、清介诸臣、乘时诸臣、循谨诸臣、文史诸臣、武略诸臣、荒节诸臣、播匿诸臣、隐逸、侠烈、独行、庸误诸臣、方外、艺术、闺懿、宦寺、奸壬、叛逆、列朝诸臣逸传、外藩、蛮苗、胜国、外国三十六类。
书中有关文学家分在各类中,如启运诸臣中收了刘基、宋濂;抗运诸臣中有方孝孺、瞿式耜、张煌言;理学诸臣中收了薛瑄、陈献章、杨廉、王守仁、邵宝、吕柟、顾宪成、邹元标、高攀龙、赵南星;经济诸臣中收了于谦、王鏊、杨一清、何乔新、李东阳、徐中行;致命诸臣中收了王祎、祁彪佳;谏议诸臣中收了丘濬、吴宽、杨循吉、何景明、李梦阳、沈鍊、申时行;讽喻诸臣中收了康海、沈自征;文史诸臣中收了孙蕡、高启、危素、聂大年、杨循吉、徐祯卿、边贡、王廷陈、唐顺之、李攀龙、徐中行、宗臣、梁有誉、吴国伦、谢榛、汪道昆、徐渭、胡应麟、汤显祖、李贽、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焦竑、王思任、钟惺、谭元春等,不备列。
书中原为抄本流传,近人张宗祥加以校订,有《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今有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校点本。
《明书》一百七十一卷,目录二卷,清·傅维麟撰。傅维麟(?—1666),原名维桢,字掌雷,号歉斋,灵寿(今属湖北)人。明崇祯举人,清顺治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他供职于清翰林弘文院编修时,分撰明史。据明代遗书、家乘、文集、碑志等三百多种书籍,凡九千多卷,参以明朝实录,考订同异,撰成本书,为清修第一部明史。
全书包括本纪十九卷,宫闱纪二卷,表十六卷,志四十八卷,记五卷,世家三卷,列传七十六卷,叙传二卷。本书于万历以前记事较《明史》为详,但天启以来三朝史实多阙略,其原因在于“故牒散失,国无藏书。事近人存,野史未出”。作者抱着“真闻真见,乃始濡毫,而恍惚疑似,宁俟来者”(《叙传》)的写作态度,宁缺毋滥。
人物以类相从,计分勋臣、忠节、儒林、名臣、孝义、循良、武臣、隐逸、杂传、文学、权臣、艺术、列女、外戚、佞幸、残酷、奸回、宦官、异教、乱贼、四国二十一类,并在最后附有“补元臣传”。其中文学传收录了四十七人,包括常见的文学家杨维桢、张羽、徐贲、孙蕡、杨基、高启、高棅、李梦阳、何景明、康海、杨慎、王慎中、李攀龙、王世贞、胡应麟、宗臣、梁有誉、徐渭等。其他各类中也有不少文学家,如勋臣中的王守仁,忠节中的方孝孺,儒林中的薛瑄、丘濬、邵宝、唐顺之、高攀龙,名臣中的杨士奇、杨荣、杨溥、何乔新、于谦、李东阳、杨廷和、王鏊、吴宽、杨一清、申时行、赵南星,隐逸中的陶宗仪、倪瓒,杂传中的刘基、宋濂,权臣中的严嵩,艺术中的祝允明、文璧、唐寅、沈周,等等。
《明书》有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本,《畿辅丛书》本。
《明史稿》三百一十卷,清·王鸿绪撰,实主要出自万斯同之手。王鸿绪(1645—1723),字季友,号俨斋、横云山人,江南娄县(今上海松江)人。康熙进士,曾任《明史》总裁,内阁学士、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书等。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清代史学家,坚不仕清。康熙十七年(1678),万斯同力辞博学鸿词科的举荐。次年,赴北京以明史馆馆外人身份参加《明史》的修撰,不受俸,不署名。《明史稿》实际是由博学鸿词科五十余人共同讨论、分类撰写的,最后由万斯同手订成书。王鸿绪则是明史馆总裁之一。万斯同死,王鸿绪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罢官,把稿子带回家中,作了加工,以为己作,进呈清廷。书的版心题“横云山人集·史稿”。《明史》就是在这部《明史稿》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明史稿》包括本纪十九卷,志七十七卷,表九卷,列传二百零五卷,共三百一十卷。《明史稿》中有些传记,被以后的《明史》删去了。如《三王列传》记载南明的福王、唐王、桂王,在《明史》中把三王分别附见于各始封王之后。又如《明史稿》中有抗清志士、文学家夏完淳的事迹,虽不敢明言夏完淳抗清就义事,只含糊地说“以子龙(陈子龙)狱词连及”,就连这一点,在后来的《明史》中也删去了。
《明史稿》有《文苑列传》四卷,收文苑人物七十七人,包括了常提及的文学家杨维桢、王冕、陶宗仪、丁鹤年、袁凯、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孙蕡、高棅、聂大年、程敏政、杨循吉、祝允明、唐寅、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廷陈、杨慎、文徵明、王慎中、高叔嗣、田汝成、茅坤、谢榛、李攀龙、王世贞、归有光、何良俊、徐渭、王穉登、屠隆、唐时升、焦竑、袁宏道、曹学佺、艾南英、张溥等。附见人物七十多人,包括了康海、王九思、李开先、梁有誉、宗臣、徐中行、吴国伦、汪道昆、胡应麟、李流芳、程嘉燧、钟惺、谭元春等。其他类传中也有些文学家。至于那些有地位的人物,如刘基、宋濂、方孝孺、杨士奇、杨荣、杨溥、于谦、丘濬、李东阳、王鏊、何乔新、吴宽、马中锡、王廷相、王守仁、唐顺之、于慎行、赵南星、邹元标、高攀龙、祁彪佳、陈子龙等,都有专传记载。
《明史稿》有雍正元年(1723)敬慎堂刻本,同治十年(1871)补敬慎堂本。
《小腆纪传》六十五卷,补遗五卷,清·徐鼒撰。徐鼒(1810—1862),字彝舟,号亦才,江苏六合人。道光进士,曾官翰林院检讨,福宁知府。
《小腆纪传》是一部纪传体的南明史。时间从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到1683年台湾为清所并的这一时期。作者入清史馆后,参考了前人作著六十二种南明史书,以及各省、府、县志和各家诗文集等,著成《小腆纪年附考》一书,是一部编年体的南明史书。在作者晚年,更把这一时期的人物写成《小腆纪传》一书。书没有最后完成,由他儿子承礼整理补订而成,并作了五卷《补遗》。
全书本纪七卷,列传五十八卷,《补遗》五卷都是列传。书中收录的文学家有祁彪佳、夏完淳、方以智、曹学佺、瞿式耜、王思任、陈子龙、张煌言、沈自征、黄淳耀、邝露、顾炎武、黄宗羲、傅山、张奇逢、王夫之、朱鹤龄、艾南英、屈大均、陈恭尹、纪映钟、归庄、陆圻、阮大铖等。补遗中收录的文学家有张岱、魏禧、魏礼、申涵光、柴绍炳、毛先舒、顾景星、杜濬、董说、周筼等。
这是一部比较完整的纪传体南明史,今通行的有中华书局1958年校点排印本。
《清史列传》八十卷,清国史馆馆臣撰,上海中华书局编辑。
《清史列传》实为清国史馆所修的列传部分,全书分为宗室王公、大臣、忠义、儒林、文苑、循吏、贰臣、逆臣八类。其中大臣传又分正编、次编、续编、后编、新编、已纂未进六部分。全书列入正传的有二千零十九人,附传收录了九百六十余人。(此据吴枫主编《简明中国古籍辞典》说,《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则谓收了约一千七百余人的传记。)所收人物,多半出自《国朝耆献类征》,其他的人物,乾隆以前的依据《满汉名臣传》,乾嘉以来的移录清国史馆的《大臣列传》。书中所记人物事迹较详,年月具备,史料价值在《清史稿》的列传之上。也有的文学家,《清史稿》中无传,而在本书中见到他们的传记,如著名戏曲家洪昇等。
清代的文学家,大致集中在《文苑》《儒林》二传中。如《文苑列传》中收列了二百四十八人的传记,附传更多,有四百人。因人多不具列。当然,也有文学家收在别的类中,如吴伟业、钱谦益、龚鼎孳就收入《贰臣列传》中。但是,那些著名的戏曲小说家,如孔尚任、蒲松龄、曹雪芹、吴敬梓、李汝珍等,因为地位不高,就没有他们的传记了。
《清史列传》有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铅印本,并附“人名索引”,索引按姓名首字笔画数排列,人名下注明本书的卷页数,使用较为方便。